調查:
家長“無聲教育”令人憂慮
12月21日, 在翔龍山機關幼兒園, 一位年輕的母親接到自己女兒后, 恰巧遇見了買菜回家的同事, 孩子的母親喊女兒跟“阿姨”打招呼。
女孩遲疑了一會兒, 沒有吱聲, 母親解釋說:“這孩子就這樣, 從小遇事就很害羞、膽怯, 怎么教都不會。 ”同事善意笑笑道:“女孩子嘛, 性格比較內向靦腆, 這很平常。 ”女孩聽到后, 下意識地閃避在母親身后, 把頭埋得更低了。
記者隨后采訪了這位后來得知叫周儀萌的家長, 她告訴記者, 女兒平常在家里還比較活躍, 遇到陌生人或在公眾場所時, 就變得特別拘謹,
Advertisiment
12月23日, 在市中區大洲廣場, 記者看見一對夫婦陪著父母、帶著孩子在廣場散步。 孩子只有幾歲大, 但非常活潑, 趁家長聊天時, 從父母手中掙脫后, 一個人在旁邊玩耍, 不小心摔倒在草坪中, 父母趕緊跑過去, 抱住孩子心疼地問:“寶貝, 是不是摔得很疼?”孩子的祖輩則當著孩子的面埋怨父母沒有照看好孩子。 記者注意到孩子在摔倒時并沒有哭泣, 在父母及祖輩采取一系列行動后, “哇”地一聲大哭起來, 并且越哭越厲害, 孩子一會兒說腿痛, 一會兒說肚子疼, 一直被父母摟在懷里邊走邊哄。
在記者采訪中, 有不少家長反映現在的孩子很挑食。
Advertisiment
分析:
家長消極暗示誤導孩子
針對以上現象, 記者采訪了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熊驪龍主治醫師。 他說:“暗示是指通過語言、手勢、表情等施加心理影響的過程, 暗示的結果是使接受暗示對象心境、情緒、興趣、意志方面在潛意識中發生變化。
暗示在本質上是情感和觀念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他具體分析道, 例如, 家長以“孩子從小就膽小、害羞”解釋孩子不愿意招呼他人的原因, 不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反而暗示孩子“我本性就是膽怯內向型”, 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也使孩子默認了對自我性格定型的害羞、膽怯元素, 不利于孩子人際交往的發展。
又如, 家長過分擔心外界帶給孩子的傷害, 在表示焦慮不安的狀況下, 也同時暗示孩子“摔跤一定會很疼痛”、“不應該脫離父母的精心照顧”等信息, 一方面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疼痛的感覺, 使孩子變得嬌氣脆弱, 另一方面讓孩子滋生了生活中的惰性, 喪失獨立自主的意識, 加深對父母的依賴。 如果家長此時淡淡地說:“沒關系, 自己爬起來吧。 ”孩子則很有可能若無其事地站起來。
Advertisiment
又如, 個人口味是后天養成的, 最初孩子并沒有對食物定義喜歡什么、討厭什么, 之所以某些孩子噘著小嘴, 噙著眼淚, 表示“青菜不吃, 蘿卜不要……”, 除了自身體質不佳等因素外,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食物表現出來的偏好, 也會使孩子對某種食物產生厭惡感。 另外, 父母出于對孩子體重期望值的考慮, 有可能針對孩子飲食施加某些壓力, 要求他們多吃某類食物, 形成暗示效應, 從而也會影響到孩子的飲食習慣。
對策:
慎言慎行給孩子積極的暗示
針對問題, 熊驪龍醫師說:“對兒童影響最大的暗示就是體態手勢、表情。 積極心理暗示帶給孩子積極的認識和體驗, 家長應慎言慎行給孩子積極的暗示。 ”
他說, 家長在講解道理時, 可以將“理”通過設喻、講故事、做游戲、角色體驗等形式表現出來,從中點撥啟發孩子,實現教育目的;在糾正孩子錯誤時,可以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利用榜樣的力量感染孩子,在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和信心的同時,促使其不斷進步。家長在暗示教育時,要靈活運用神態表情達到教育的目的,如對孩子獨立能力給予贊賞、肯定的眼神,讓他體會成功的愉悅;對孩子的挫折失誤,給予安慰、愛☆禁☆撫目光,使孩子感受勇氣與力量。家長還可以利用激將法,含蓄委婉地避免說教給孩子帶來的壓抑感和逆反心理,也能激發起孩子戰勝困難的斗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將“理”通過設喻、講故事、做游戲、角色體驗等形式表現出來,從中點撥啟發孩子,實現教育目的;在糾正孩子錯誤時,可以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利用榜樣的力量感染孩子,在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和信心的同時,促使其不斷進步。家長在暗示教育時,要靈活運用神態表情達到教育的目的,如對孩子獨立能力給予贊賞、肯定的眼神,讓他體會成功的愉悅;對孩子的挫折失誤,給予安慰、愛☆禁☆撫目光,使孩子感受勇氣與力量。家長還可以利用激將法,含蓄委婉地避免說教給孩子帶來的壓抑感和逆反心理,也能激發起孩子戰勝困難的斗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