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 如果有人總是不停地向你問這問那, 而你又必須解釋的話, 我們一定會瘋掉的。 但是, 生活中, 也有那麼一種人卻是極有耐心地堅持了下去, 這就是媽媽。 當寶貝長到兩三歲時, 他忽然意識到這個世界原來那麼廣闊, 有那麼多讓他好奇卻又不理解的事情。 於是, 他開始不斷地纏著媽媽給他答案, 為他解釋。 通常, 他最愛用兩種方式提問:一般疑問句和特殊疑問句。
對於一般疑問句, 媽媽還覺得很好應付, 因為那是個只需要用一個詞就能回答的問題。 例如, “這個人是女人嗎?”這是個不錯的問題,
Advertisiment
“這是什麼地方?”
“修理自行車的鋪子。 ”
“門口那是什麼?”寶貝指著連著氣泵的打氣筒問。
“你指的是什麼?”媽媽並不是真的不知道, 但她要趁機訓練寶貝的描述能力, 所以故意裝傻。
“就是有長長的膠皮管連到屋裡去的。 ”看來寶貝很能抓住最關鍵的特徵。
“那是打氣筒。 ”
“打氣筒?是做什麼用的?”
“打氣筒就是給自行車打氣的。
Advertisiment
“為什麼打氣筒能打氣呢?”
“道理和你用嘴吹氣球差不多。 那個膠皮管連到屋裡的一個機器上, 機器一開, 氣就吹過來了。 不過這要等你長大了上學了才能全懂。 ”
注意到了嗎?寶貝在這場對話中, 已經從“這是什麼”進步到了“這是為什麼”。 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這意味著寶貝的思維已發生了極大的飛躍, 他已經不滿足於他的視覺所能觀察到的外貌, 而要開始探求看不見的內在世界了。
當然, 寶貝迎來了他的特殊疑問句“為什麼”時期, 更應該是件高興的事兒。 但是.對媽媽來說卻也是一種折磨的開始。
Advertisiment
另外, 除了要應付寶貝那沒完沒了的“十萬個為什麼”之外, 媽媽還需要頭腦清晰地分析他“這是什麼”這個疑問句背後的含義。 因為寶貝們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 在使用這個問題時還為其賦予了一些別的含義。
比如, 寶貝明明認識、也會說“雪糕”, 可是在路上看到賣雪糕的或者別人吃雪糕的, 卻偏要多問一句:“這是什麼?”
這樣的明知故問, 媽媽豈會不知:這個小傢伙是想吃雪糕, 不好意思開口提要求,
Advertisiment
用這樣一個完整的問句委婉地表達自己的要求, 簡直可以寫進修辭學著作或者列入外交詞典了。 由此可見, 寶貝的思維和語言能力是多麼有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