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不能通過語言和有效的肢體表現來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所以有些時候當寶寶受到一些新生兒常見疾病困擾的時候,
父母們卻沒能夠及時察覺,
從而喪失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寶寶雖然不能夠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
但是如果父母們能夠多掌握一些育兒知識的話就會明白其實我們還是可以通過一些方法有效的瞭解新生寶寶的健康狀況的。
例如觀察寶寶皮膚就是一個好方法。
很多新生兒常見疾病都可以通過觀察皮膚的顏色來進行判斷。
剛出生的新生兒面色粉紅,
Advertisiment
皮膚嬌嫩,
彈性良好。
但因皮膚表面角質層發育尚未完善,
出生後與周圍環境接觸,
面部等皮膚受到刺激而發生充血,
形成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紅色斑疹,
此曰新生兒紅斑。
一般持續1~2天后便逐漸消退,
退後偶有糠皮樣脫屑。
此外,
還有約半數新生兒在生後一周內可出現如豌豆大小的紅斑,
其中間有白色丘疹,
稱中毒性紅斑。
目前認為此斑與母親的胎盤毒素或內分泌等因素引起的皮膚過敏反應有關。
經1~2天便自行消退,
無需處理。
還有,
小兒最常見的一種毛細血管瘤,
好發於頭、面及頸部,
是一種良性腫瘤,
大多數出現在新生兒期,
按其形態可分為三類:①橙色斑(即新生兒斑),
斑塊不大,
不突出皮面,
呈橙紅或淡紅色,
輕壓之即褪色,
Advertisiment
常出現在前額、上眼瞼、鼻周、後枕部或頸項等處,
大都在出生後數月內自行消退。
②紅斑痣(即葡萄酒斑),
呈淡紅至暗紅色,
不高出皮面,
壓之易褪色。
小兒出生後即出現在臉部、頸部或其他部位,
形狀大小不一,
紅斑出現後雖不擴大,
但也很難消失,
僅個別在數年內出現顏色變淺或自行消失。
紅斑痣的存在,
除了影響臉容外,
多無其他妨礙,
只有個別病例有可能在同側大腦半球內亦有類似的血管瘤,
使病兒以後會出現癲癇、智力低下或偏癱等。
③草莓狀血管瘤,
是小兒血管瘤中最多見的一種,
可發生在身體的各個部位,
而在頭面部的約占一半。
剛出生時未見病變,
近滿月時先出現針尖大小的紅點,
數日後增長至米粒大小,
Advertisiment
以後繼續擴大,
紅點融合後變成一圓形或橢圓形斑塊,
柔軟而可壓縮,
邊界清楚,
形如草莓。
此斑塊在生後2~6個月時增長最快,
以後趨向靜止,
至7個月以後可自行消退,
一般在5歲內大多消失,
若非迅速增大,
不需急於處理。
如果寶寶的皮膚呈現紅色,
那麼就說明他可能正被一些新生兒常見疾病困擾著。
比如新生兒紅斑就是其中一個比較常見的,
如果父母們發現寶寶的皮膚呈現紅色,
就應該首先想到這個問題。
當然,
不僅只有紅斑的外在表現是這樣,
還有一些其他的新生兒疾病也會有如此表現,
比如毛細血管瘤就是其中的一個,
這種良性腫瘤常常會出現在新生兒時期。
只要父母們時常注意觀察寶寶的皮膚狀況,
就能夠及時發現寶寶存在的健康問題,
Advertisiment
這樣寶寶的健康自然就會多一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