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發現寶寶的優勢智慧

衛衛3歲, 幼稚園放假後, 媽媽沒讓衛衛閑著, 上午看半小時圖畫書, 練習半個小時數數, 下午彈半小時鋼琴, 媽媽覺得從小抓緊學習, 寶寶才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媽媽這樣做, 真的能讓寶寶將來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嗎?

神奇的多元智慧理論

當下的寶寶, 玩耍、運動的時間大大減少, 讀書、學習的時間開始得越來越早了, 這樣做, 對寶寶的成長真的有好處嗎?答案是否定的。 這樣做不但帶來了一些成長的負面效果, 比如近視、動手能力、體能、自理能力較差等, 也不利於寶寶的智力發展。

本來是玩耍的年齡,

Advertisiment
為什麼那麼多媽媽把寶寶送進了各種培訓班, 讓寶寶去上課呢?很多媽媽覺得讓寶寶儘早進入學習的狀態, 寶寶才能贏在起跑線上, 才能走上通往好學校好工作的道路。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說:“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 ”既然寶寶的成長是個長期的過程, 搶跑快慢的作用就不是很重要了。 還是要遵循寶寶的身心特點和年齡特徵, 給予適合寶寶智慧特點的教育。

如果在幼時透支了寶寶的能量, 無異於揠苗助長, 對寶寶的成長來講不是前進而是後退, 最終會因後勁不足而輸掉整個人生。 所以說, 所謂的不讓寶寶輸在起跑線上, 過早地讓寶寶進入學習狀態, 是一種不科學的教子觀念。

我們都知道, 3歲前的寶寶並不具備學習知識、技能的能力。

Advertisiment
他們的神經系統還沒有發育完全, 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動作, 所以會出現很多失誤。 而這個時候是寶寶建立自信的關鍵期。

自信心的建立需要寶寶反復體驗成功, 並獲得家長的鼓勵和肯定, 才能形成。 如果寶寶總是去做一些己所不能的事情, 寶寶反復地體驗挫敗感後, 不但無法形成自信反而會自卑。 而一個沒有自信的孩子, 他的一生註定都會在失敗中度過。 即使寶寶戰勝了自己, 在長大後重建了自信, 他的幸福指數也會很低。 幼時的否定環境, 已經在寶寶心中烙下了很深的烙印, 會時不時地蹦出來給寶寶的幸福滋味增添一絲苦澀。

當然, 3歲前是決定寶寶一生的重要時光, 媽媽除了培養寶寶的各種能力外,

Advertisiment
還要在各項職能發展的關鍵期仔細觀察寶寶, 發現寶寶的獨特智慧, 以便把寶寶培養成為一個有特長、有個性的人。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將人的智慧分為8個方面, 即語言智慧、音樂智慧、數學邏輯智慧、空間智慧、肢體運動智能、內省智能、人際關係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

多元智慧理論不僅為我們提供了開發孩子智力、潛能的理論基礎, 同時也告訴我們這8種智慧因素同等重要, 不能將語言智慧和邏輯數學智慧置於最重要的位置, 不管寶寶是不是具有這些方面的天賦, 都去上奧數班、作文班, 而是要先看看寶寶是否具有這兩方面的天賦, 同時是否具有另外幾種智慧中的某一種。

Advertisiment

媽媽在判斷孩子具有哪方面的智慧的時候, 不能看寶寶在幼兒時期甚至學前期的表現, 而是要看孩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 比如, 寶寶在聽了一段音樂後, 就能完整地把旋律唱出來, 這個時候, 媽媽可以多讓寶寶聽聽音樂、唱唱歌謠、學習一些樂器等, 媽媽所做的這些, 只是處於開發寶寶這項智慧的層次, 而不是照著音樂奇才去培養寶寶, 等寶寶的才華顯現出來後, 再確定是否要重點培養寶寶的音樂智慧。

早教:發掘而不是填鴨

英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約翰·洛克在《約翰·洛克的家庭教育》中說:“家庭教育不僅是基礎教育, 而且是主導的教育, 給孩子深入骨髓的影響, 是任何學校及社會教育永遠無法替代的。

Advertisiment

培養一個有特長的孩子, 是每位元家長的目標。 當然, 也是培養孩子成才的重要方式。 但是, 培養特長不是想當然地讓孩子去做什麼, 也不是父母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怎麼培養孩子, 而是要通過觀察寶寶的舉止, 去發掘寶寶的特長, 然後再決定如何培養。

著名翻譯家、學者傅雷先生的長子傅聰能夠成為一代音樂宗師, 與父親從傅聰本身出發, 不斷發掘他的潛能有關。 傅雷精通美術理論, 所以他有心讓傅聰學畫, 但是傅聰沒有繪畫的天賦, 反倒是對音樂有些感覺。 觀察了一段時間後, 傅雷放棄了讓傅聰學畫的打算, 而是下定決心把傅聰培養成音樂家。 事實證明, 傅雷的做法沒有錯。

在生活中,媽媽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當寶寶到了什麼的關鍵期,就要寶寶學什麼,就要寶寶會什麼。比如,當別的寶寶已經能夠說一大段話,而自己的寶寶只能說單個的詞語的時候,媽媽著急了,不管寶寶多麼熱衷於手中的圖畫,都要把寶寶拽過來,教寶寶說話。

拿孩子的劣勢方面和其他孩子的優勢方面相比對孩子是不公平的。因為不同孩子的發展水準是不一樣的,智慧優勢也是不一樣的,所以,表現出來的特長也不一樣。不同孩子的發展速度也不一樣,每個孩子既有發展慢的某一方面,也有發展快的某一方面,支持發展快的方面,多訓練發展慢的方面,才是最好的做法。

在生活中,媽媽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當寶寶到了什麼的關鍵期,就要寶寶學什麼,就要寶寶會什麼。比如,當別的寶寶已經能夠說一大段話,而自己的寶寶只能說單個的詞語的時候,媽媽著急了,不管寶寶多麼熱衷於手中的圖畫,都要把寶寶拽過來,教寶寶說話。

拿孩子的劣勢方面和其他孩子的優勢方面相比對孩子是不公平的。因為不同孩子的發展水準是不一樣的,智慧優勢也是不一樣的,所以,表現出來的特長也不一樣。不同孩子的發展速度也不一樣,每個孩子既有發展慢的某一方面,也有發展快的某一方面,支持發展快的方面,多訓練發展慢的方面,才是最好的做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