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看待圖畫書的適讀年齡

在給孩子選書的過程中, 很多家長都有很多疑問:“這本書適合多大孩子看?”“我家的寶寶今年3歲, 看得懂這本書嗎?”“我家的寶寶已經6歲了, 這本書對他來說會不會太淺了?”……

其實, 這一類的問題, 無論是對於圖書編輯還是閱讀推廣人, 都不太容易回答。 “書是無法絕對分齡的”, 這一點也是許多兒童閱讀專家所公認的。 有些兒童圖畫書閱讀的網站上, 會直接把圖畫書的適讀年齡標為“0~99歲”, 因為一本好書, 不但可以感染兒童, 也可以感動甚至教育大人。

的確, 兒童的發展有比較明顯的階段性, 對於每一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來說,

Advertisiment
仍然存在“相對適齡”的圖書。 不過, 年齡區分的標準應該是靈活的, 只是一種參考的標準, 千萬不要讓它束縛了孩子的閱讀。

1.0~3歲的孩子, 最需要關注“適齡圖書”

對於0~3歲剛剛開始親子閱讀的孩子來說, 關注圖書的分齡, 挑選適合他們年齡階段的圖書, 確實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一本書與他們的興趣點和發展水準不符合的話, 那麼孩子就不容易感受到閱讀的成就感。 不少媽媽都有這樣的體驗:一本書才讀了幾頁, 就被孩子撕壞了;一個故事還沒講完, 孩子就跑掉了……這些情景會讓大人陷入挫折和焦慮。

所以, 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爸爸媽媽需要多做一些功課, 為孩子挑選適齡的低幼圖畫書。 比如, 那些撕不壞、咬不壞、也沒有尖角的紙板書;那些具有遊戲性和互動性,

Advertisiment
可以讓閱讀與玩耍結合起來的玩具書;可以帶著一起洗澡的塑膠書;可以讓手指享受豐富觸感的觸摸書;可以抱著睡覺的布書……而這些書, 不需要有複雜的情節和畫面, 但需要有重複而富有韻律的文字及故事節奏。

當然, 那些文字和故事都略顯複雜的圖畫書, 只要孩子有興趣, 也完全可以順應他們的興趣, 和他們一起閱讀。 我的孩子1歲多的時候, 對《我爸爸》《我媽媽》兩本書特別感興趣, 也許就是因為“爸爸”和“媽媽”兩個詞, 對他來說有著特別的吸引力吧!雖然安東尼·布朗的書畫面複雜, 富於細節和隱喻, 對於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有些難以理解, 但是這並不影響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快樂。

Advertisiment
這種“不求甚解”, 其實並沒有什麼關係。 當孩子3歲多的時候, 他重新拿出這兩本書, 那時候它們已經成了我家書架上被翻得最爛的書了, 他又讀出了新的趣味。 總之, 爸爸媽媽需要記得, 在閱讀活動中孩子是主導者, 大人可以觀察孩子的興趣、配合他們的閱讀活動, 而不要替越俎代庖, 為他們作決定。

2.3歲以上的孩子, 可以成為自己閱讀的主人

等到孩子到了3歲以上, 心智發展到一定程度, 也瞭解了閱讀是怎麼回事, 並且習慣了和爸爸媽媽一起看書, 這個時候, 書本的天地就在他們面前完全敞開了。 這就是3歲以上孩子的圖畫書一般不嚴格分齡的原因。 有些書會在封底上標注適讀年齡, 也是為了提供給爸爸媽媽一些選書時的參考。

Advertisiment
而圖書的題材、文字敘述的難易程度等, 都可能成為分齡的標準。

舉例來說, 在題材上, 我們會給年齡小的孩子挑選那些講述自理能力發展的書, 比如《阿立會穿褲子了》就特別貼合3歲左右, 剛剛開始學習自己穿衣服、穿褲子的孩子, 這樣的故事與他們的生活經驗完全貼合, 也富於幽默和趣味, 是陪伴孩子走過這個特殊發展階段的書。 而對於大一些的孩子來說, 進了幼稚園, 他們會更關心與朋友交往的話題, 也會對“自我”產生更多的關注以及疑惑。 這個時候, 像《小阿力的大學校》《好朋友》《我的名字克麗桑絲美美菊花》那樣的書, 會引起孩子的興趣。 更大一點的孩子, 也許會對科學知識產生好奇心,

Advertisiment
那些內容豐富、具有認知功能的圖畫書, 比如《地圖》《我們的身體》等, 就會成為他們探索世界的好幫手, 像《愛思考的青蛙》這樣具有哲理和詩意的圖畫書, 也更容易為他們所理解, 讓他們領會到其中的趣味。

文字的多寡和難易程度, 雖然也是給圖書分齡時常常用到的一個標準, 但也並非絕對。 比如我們一般會認為橋樑書是給幼小銜接階段的孩子的最佳讀物——這一類書介於圖畫書和文字書之間, 比如《青蛙和蟾蜍》和《美麗的巴拿馬》, 既有豐富、精彩的文字, 又有生動的插圖, 是幫助孩子從圖畫書過渡到文字書閱讀的有效“橋樑”。 而一個字也沒有的無字書呢?雖然看上去幾乎沒有閱讀的門檻, 但是其中蘊藏的情感與哲理, 也需要孩子調動他們的生活經驗去理解,並不因為沒有文字就會成為“最容易讀懂”的書。如果你發現七八歲的孩子還在看無字書或者文字很少的圖畫書,也不要說“你怎麼看小孩子的書”,他們在那些書中所得到的東西,並不是可以用文字的多與少衡量的,它往往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總之,圖書的分齡標準非常靈活,雖然會參照孩子發展的階段性目標,但孩子的發展速度都各有不同,興趣更是因人而異,所以千萬不要被“適讀年齡”所限制。與其問“這本書適合多大的孩子讀”,不如問“這本書我的孩子會喜歡嗎?”因為沒有人比父母更瞭解自己的孩子,特別是在長期的親子共讀之後,父母會對孩子的興趣和能力有深入的瞭解。而孩子也可以參與選書,畢竟他們才是閱讀的真正主角,在孩子的探索過程中,大人只是跟隨者、陪伴者,而不是主導者。

最後,大人在選書時,也可以問問自己,“我喜歡這本書嗎?”如果父母喜歡一本書,會帶著更充沛的情感去給孩子講故事。這樣的親子共讀,自然更有品質,也比單純參照“閱讀年齡”來選書更有自己的主張了。

也需要孩子調動他們的生活經驗去理解,並不因為沒有文字就會成為“最容易讀懂”的書。如果你發現七八歲的孩子還在看無字書或者文字很少的圖畫書,也不要說“你怎麼看小孩子的書”,他們在那些書中所得到的東西,並不是可以用文字的多與少衡量的,它往往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總之,圖書的分齡標準非常靈活,雖然會參照孩子發展的階段性目標,但孩子的發展速度都各有不同,興趣更是因人而異,所以千萬不要被“適讀年齡”所限制。與其問“這本書適合多大的孩子讀”,不如問“這本書我的孩子會喜歡嗎?”因為沒有人比父母更瞭解自己的孩子,特別是在長期的親子共讀之後,父母會對孩子的興趣和能力有深入的瞭解。而孩子也可以參與選書,畢竟他們才是閱讀的真正主角,在孩子的探索過程中,大人只是跟隨者、陪伴者,而不是主導者。

最後,大人在選書時,也可以問問自己,“我喜歡這本書嗎?”如果父母喜歡一本書,會帶著更充沛的情感去給孩子講故事。這樣的親子共讀,自然更有品質,也比單純參照“閱讀年齡”來選書更有自己的主張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