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有一些不大不小的壞習慣, 很令做父母的頭疼。
怎麼辦呢?其實, 要改變原來也很簡單!
在有孩子的家庭中, 每個家長都有操不完的心, 從吃住玩到安全、性格培養等多個方面, 而且由於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在成長過程中總會有些事情孩子不願意做或有很強的抵觸情緒。 從晚上的刷牙, 到上車系安全帶, 到不愛吃的食物, 總之是千奇百怪。 家長要對這些行為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正確的指導, 因為不良行為一旦變成“壞習慣”, 會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羈絆。 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 都喜歡在表揚和鼓勵下做些事情,
Advertisiment
從改善關係做起
如果家長希望孩子能更好地與自己合作, 首先要從關注改變他, 轉變到關注改善你與他的關係上來。 有些父母一聽到有人“告狀”或看到孩子行為不軌, 就會大出手腳, 恨鐵不成鋼。 實際上,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 每天都會有一兩次不禮貌或不良行為, 此時家長如果不分場合, 不分情況, 逐一加以糾正, 結果只能是讓家長和孩子雙方都感覺不舒服。
家長感覺自己是一個壞媽媽或壞爸爸, 孩子則感覺自己什麼事情都不能做,
Advertisiment
不要事必躬親
媽媽在餵養嬰兒的過程中, 要給嬰兒餵奶、換尿布、穿衣服等,
Advertisiment
對於處理人際關係等問題, 媽媽也可以給寶寶提些建議, 而不是親自上陣去替寶寶處理問題。 比如:寶寶與小朋友鬧了矛盾, 要鼓勵他去說服對方, 即使是比較簡單的語言, 而不是對小朋友大喊大叫。 相信在做事情的過程中, 寶寶會得到鍛煉, 而媽媽也會得到難得的片刻休息。
Advertisiment
保持冷靜
學齡前兒童, 看電視沒完沒了, 晚上不肯睡, 早上賴床等行為, 媽媽在當時情形下, 通常會遭遇到孩子的哭鬧、叫喊等抵抗, 媽媽也難免會發脾氣, 從而開始了又一輪的吵鬧比賽, 這並不能促進孩子與你配合, 結果只是使雙方更生氣, 或讓孩子知道如何堅持就能勝利。
處理這種情況的關鍵是家長保持冷靜。 那具體如何做才更有效呢?家長可以告訴他, 無法接受他現在的行為, 並再給他一個更好的替代選擇, 讓其二選一, 比如:坐在地上耍賴是不對的, 你可以坐在凳子上告訴我你的想法。
家長應該知道, 競爭或鬥爭需要對手, 如果沒有對手, 競爭或鬥爭也就沒有了意義。 當我孩子小的時候, 我時常發現我們之間的矛盾有時候就像拔河比賽,
Advertisiment
適度同情
作為一個忙碌的媽媽, 我們已經習慣將孩子的事情也按照計畫、以自我為中心地安排, 比如:我們需要孩子按時離去房間去睡覺以適應明天的早起, 或者特別累的時候, 希望孩子能安靜地玩一會兒以使自己能打個盹。 但是如果從孩子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卻可能有不同的答案, 比如:當你為了工作要強迫寶寶也早起的時候, 只是為了和保姆交接班, 孩子的感覺就會很不好。
當你注意並接受孩子的感覺時, 需要將注意力多放在孩子身上幾秒, 而不是簡單粗暴地解決問題。為了趕時間,媽媽通常會說:“我們必須馬上出門,否則你去幼稚園就會遲到了!”這實際就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實際上媽媽可以換一種語氣:“我知道這麼早起很困難,今天晚上咱們早睡,今天克服一下,寶寶最乖了。”
建立因果聯繫
有的家長會時刻注意孩子的一舉一動,使孩子始終處在緊張中;而且對於有些嚴厲的家長,可能孩子得到的總是“不”或嘮叨。告訴那些剛會走的孩子別到處亂扔玩具,可以告訴他“當我看到屋裡讓你弄的一團糟,每當我整理清掃的時候我就會頭痛”,接著要給孩子一個警告,並強調你將要做的事情,“如果你再亂扔玩具,我就把你的玩具給隔壁的寶寶”,這可能對孩子懶惰產生一種威脅。
當家長把重心集中在自己的行動上,而不是孩子的行為上的時候,會發現控制力會增強。因為孩子將會開始發現他的行為和家長的行動的結果之間的聯繫。如果家長和孩子之間沒有訓練策略,那麼這種方法有助於建立因果關係,並有效地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
確立家庭規則
孩子經常未經過大人同意就隨意拿水果吃,或是自己開電視看,對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父母也不能聽之任之。一些生活中的規矩應早早為孩子定立,譬如不能隨心所欲吃糖果,不能一整天看電視。放任孩子不遵循規矩做事絕不是好辦法。如果父母繼續縱容,等孩子到了8歲就可能出現不通知大人就外出的情況。
對於家庭規則的確定,要清楚地、正式地告訴孩子。如果可能,可以將其寫下來並在家庭中公佈。比如告訴孩子:“想吃糖時,應該問問父母,這是咱們家的規矩。”如果孩子在規定時間以外打開電視,應讓他及時關閉電視機,並且大聲清楚地再陳述一遍規則,這樣做有助於讓孩子銘記在心。不要以為孩子一定能從父母的行為、好惡中明白所有的規定和限制。事實上,我們常常發現,許多孩子只知道父母對他不滿意,而不知道父母要他怎麼做,難怪孩子會將父母的指責視為父母的“情緒”。不少孩子抱怨父母整天對著他發脾氣,真心地感到自己很無辜。另外,每個人對同一規定的理解可能不同,因此,規定必須很明確。
而不是簡單粗暴地解決問題。為了趕時間,媽媽通常會說:“我們必須馬上出門,否則你去幼稚園就會遲到了!”這實際就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實際上媽媽可以換一種語氣:“我知道這麼早起很困難,今天晚上咱們早睡,今天克服一下,寶寶最乖了。”建立因果聯繫
有的家長會時刻注意孩子的一舉一動,使孩子始終處在緊張中;而且對於有些嚴厲的家長,可能孩子得到的總是“不”或嘮叨。告訴那些剛會走的孩子別到處亂扔玩具,可以告訴他“當我看到屋裡讓你弄的一團糟,每當我整理清掃的時候我就會頭痛”,接著要給孩子一個警告,並強調你將要做的事情,“如果你再亂扔玩具,我就把你的玩具給隔壁的寶寶”,這可能對孩子懶惰產生一種威脅。
當家長把重心集中在自己的行動上,而不是孩子的行為上的時候,會發現控制力會增強。因為孩子將會開始發現他的行為和家長的行動的結果之間的聯繫。如果家長和孩子之間沒有訓練策略,那麼這種方法有助於建立因果關係,並有效地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
確立家庭規則
孩子經常未經過大人同意就隨意拿水果吃,或是自己開電視看,對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父母也不能聽之任之。一些生活中的規矩應早早為孩子定立,譬如不能隨心所欲吃糖果,不能一整天看電視。放任孩子不遵循規矩做事絕不是好辦法。如果父母繼續縱容,等孩子到了8歲就可能出現不通知大人就外出的情況。
對於家庭規則的確定,要清楚地、正式地告訴孩子。如果可能,可以將其寫下來並在家庭中公佈。比如告訴孩子:“想吃糖時,應該問問父母,這是咱們家的規矩。”如果孩子在規定時間以外打開電視,應讓他及時關閉電視機,並且大聲清楚地再陳述一遍規則,這樣做有助於讓孩子銘記在心。不要以為孩子一定能從父母的行為、好惡中明白所有的規定和限制。事實上,我們常常發現,許多孩子只知道父母對他不滿意,而不知道父母要他怎麼做,難怪孩子會將父母的指責視為父母的“情緒”。不少孩子抱怨父母整天對著他發脾氣,真心地感到自己很無辜。另外,每個人對同一規定的理解可能不同,因此,規定必須很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