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喝奶後不打嗝容易吐奶, 當然拍膈的手法必須正確, 可防止寶寶吐奶。 寶寶身體柔軟, 所以拍膈時的位置和力度都要控制好, 而且不常見的拍膈方式不要輕易用。
什麼是吐奶?
吐奶和溢奶是兩種常見現象, 對孩子的發育有一定的影響。 吐奶一般是因為新生兒胃幽門狹窄, 同時胃與食管結合部比較鬆弛, 當胃強烈蠕動時, 胃中的奶從食道返流, 由口中吐出, 形成吐奶。 吐奶時, 奶水強有力地從嘴巴吐出, 甚至呈噴射狀。 溢奶是由於食管末端的括約肌發育不夠完善, 致使胃和食管之間不完全閉合,
Advertisiment
吐奶量較多, 多發生在餵奶後。 寶寶的吐奶前會出現伸脖子或者張口等痛苦難受的表情。 溢奶量少, 一般發生在寶寶吃完奶時, 隨意的吐出一兩口奶。
吐奶在新生兒是正常現象, 大多數嬰兒在出生後頭幾個月基本上每天都要吐幾次奶。
寶寶吐奶的原因——寶寶的胃部和喉部還沒有發育成熟
新生兒的胃部, 從正面看是橫躺著的, 呈不穩定狀態, 同時賁門部位(胃部入口)還比較松。 也就是說, 大人吃飯時, 當食物進入胃部後, 賁門會通過收縮來防止食物逆流回食道;但由於嬰兒的胃賁門部位還不能很好地進行收縮,
Advertisiment
防止寶寶吐奶的拍膈方式
防止寶寶吃完奶後吐奶, 更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拍隔, 常見的拍隔方法媽咪最好能掌握。
◇ 直立式
儘量把寶寶直立抱在肩膀上, 以手部的力量將寶寶輕扣著, 再用手掌輕拍寶寶的上背, 促使寶寶打嗝。
1.為了防止寶寶溢奶、吐奶, 使用直立式時, 媽媽可在自己肩膀上墊上小毛巾,
Advertisiment
2.由於依靠手部支撐寶寶直立, 當寶寶面朝自己的時候, 要注意身體不要捂住寶寶的口和鼻, 方便寶寶呼吸。
3.如果寶寶在拍打幾次之後都沒打嗝, 可以考慮先撫摸再拍打, 也可以換另外的肩膀再拍打。
◇ 端坐式
如果覺得直立式比較辛苦, 可以考慮端坐式, 媽媽可以坐著, 讓寶寶朝著自己坐在大腿上, 媽媽一隻手托著寶寶的頭, 另一隻手輕拍寶寶的上背部。
1.為寶寶準備好小毛巾, 防止吐奶。
2.與直立式相同, 如果寶寶在拍打幾次之後都沒打嗝, 可以考慮先撫摸再拍打。
◇ 側趴式
媽媽坐好雙腿合攏, 將寶寶橫放, 讓其側趴在腿上, 寶寶頭部略朝下。 媽媽以一隻手扶住寶寶下半身, 另一隻手輕拍寶寶上背部即可。
這個姿勢比較適合較小的寶寶,
Advertisiment
如何預防寶寶吐奶?
一、選擇適合大小的奶嘴
奶嘴孔如果過小, 孩子就要用力吸吮, 從而導致空氣與奶汁被一起吸了進去, 也容易引起吐奶;但如果奶嘴孔過大, 孩子吸吮時就容易被嗆著而引起劇烈的咳嗽。 所以, 在選擇奶嘴時, 我們要考慮到奶嘴孔大小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
二、注意不要讓寶寶吃的太急, 如果奶脹、噴射出來, 會讓孩子感到不舒服。
三、餵奶中以及吃飽後注意拍嗝
孩子在3-4個月大之後, 不僅可以很好地掌握吸吮技巧, 而且賁門的收縮功能也已發育成熟, 所以吐奶的次數也就會明顯減少了。 而在此之前, 每次餵奶後我們最好還是要幫助孩子拍嗝。
Advertisiment
四、餵奶後最好讓寶寶豎立20到30分鐘, 也別急著忽悠寶寶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