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早產兒按摩_給早產兒按摩的方法

養生之道網導讀:

如何給早產兒按摩?對於早產兒而言, 與足月嬰兒相比, 身長發育各方面都有所差距。 而按摩是一項很有利於早產兒的保健方法, 那麼如何給早產兒按摩呢?

Advertisiment

有實驗表明, 早產兒在出生以後, 如果每天給孩子進行3次, 每次15分鐘的按摩, 這些早產兒體重的增長是那些沒有經過按摩孩子的1.47倍, 而且在情緒、抵抗力方面等都要好很多。 那麼, 媽媽在家裡如何給早產寶寶進行按摩呢?

操作前的準備準備工作很重要, 會使嬰兒感到舒適, 起到更好的效果。

1.選擇溫暖安靜清潔的房間, 室溫保持28~3O℃。 早產兒可在暖箱中進行, 冬季箱溫保持在30~32℃, 夏季28~30℃。 同時可播放柔和的音樂, 創造一個輕鬆舒適的環境。

2.選擇適當的時間進行按摩, 在吃奶半小時至1小時後進行。 或者選擇沐浴後, 不宜過餓過飽, 嬰兒疲倦或者煩躁不安時不宜撫觸。

3.操作者保持心情舒暢,

Advertisiment
充滿愛心, 富有責任心。 在手心倒入少量潤滑油, 輕輕地在寶寶的肌膚上滑動。 操作前撫觸者應溫暖雙手。

未到預產期的5種撫觸手法此階段寶寶還模仿在母親體內的生活環境, 所以不宜過多、過強的刺激, 以皮膚接觸為主, 即撫觸。 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頭部

用兩手拇指從前額中央向兩側推, 用兩手拇指從下頜中央向兩側以上滑動, 讓上下頜形成微笑狀。 兩手從前額髮際撫向腦後, 最後兩中指停在耳後, 像梳頭那樣動作。

2.胸部

雙手在胸部兩側從中線開始弧形按摩腹部, 兩手依次從寶寶的右下腹向上, 再向左到左下腹移動, 呈順時針方向畫圓。

3.四肢

兩手抓住寶寶的胳膊, 交替從上臂至手腕輕輕擠捏, 然後從上到下搓滾。

Advertisiment
對側手臂做法相同。

4.手和足

用兩拇指交替從寶寶的掌心向手指方向推進, 足部撫觸是從腳跟向腳趾方向推進, 並捏搓每根手指和足趾。

5.背部

以脊椎為中線, 雙手與脊椎成直角, 往相反方向移動雙手。 從背部上端開始移向臀部, 再回到上端。 用食指和中指從尾骨部位沿脊椎向上按摩, 到頸椎部位。

解析15種小兒推拿

1.脾經

位於拇指橈側緣或拇指末節羅紋面。 循拇指橈側邊緣由指尖向指跟方向直推為補, 稱補脾經;自指跟向指尖方向直推為清, 稱清脾經;來回直推為平補平瀉。 亦有旋推拇指末節羅紋面為補的, 補脾經和清脾經統稱推脾經。 補脾經能健脾胃、補氣血, 清脾經能清熱利濕、化痰止嘔。

2.肝經

位於食指末節羅紋面。

Advertisiment
旋推為補肝經;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稱清肝經, 反之亦為補。 補肝經和清肝經統稱推肝經。 清肝經能平肝瀉火、熄風鎮驚、解鬱除煩。

3.心經

位於中指末節羅紋面。 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稱清心經, 反之為補, 補心經和清心經統稱推心經。 推心經對高熱神昏、煩躁、夜啼、口舌生瘡、小便短赤等有效。

4.肺經

位於無名指末節羅紋。 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稱清肺經, 反之為補, 補肺經和清肺經統稱推肺經。 補肺經能補益肺氣, 清肺經可宣肺清熱。

5.腎經

位於小指遠端指節末節羅紋面。 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稱清腎經, 反之為補, 補腎經和清腎經統稱推腎經。 補腎經具有補腎益腦、溫養下元的作用, 清腎經能清利下焦濕熱。

6.坎宮

眉心至眉梢成一橫線。

Advertisiment
兩拇指自眉心向兩側眉梢分推, 稱推坎宮, 亦稱分頭陰陽。 推坎宮能疏風解表、醒腦明目、止頭痛。

7.攢竹(天門)

兩眉中點至前髮際成一直線。 兩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 稱推攢竹, 又稱開天門。 開天門能疏風解表、開竅醒腦、鎮靜安神, 外感內傷均宜。

8.太陽

眉梢與外眼角中點, 向後約1寸凹陷處。 可清熱明目、止頭痛。

9.四白

雙眼平視時, 瞳孔正中央下方鼻翼旁, 可明目。

10.聽宮

頭部側面耳屏前部, 耳珠平行缺口凹陷中, 可促進聽力。

11.下關

位於面部耳前方, 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 耳前一橫指, 顴弓下陷處, 張口時隆起, 閉口取穴。

12.頰車

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 咬肌中。

13.中脘

臍上4寸, 位於劍突與臍連線的中點處。 用指端或掌根按揉, 稱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稱摩中脘。揉、摩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對腹脹、腹痛、瀉泄、嘔吐、食欲不振等有效。

14.龜尾

在尾椎骨端。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稱揉龜尾。揉龜尾能通調督脈之經氣、調理大腸。本穴性平和,能止瀉,也能通便。

15.足三裡

外側膝眼下3寸,股骨外側約一橫指處。用拇指按揉,稱按揉足三裡。按揉足三裡能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多用於消化道疾患,與摩腹、捏脊等配合應用于小兒保健。

注意事項

給早產寶寶進行按摩時,不宜給予過多、過強的刺激,以皮膚接觸為主,即撫觸。具體操作方法如上。

稱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稱摩中脘。揉、摩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對腹脹、腹痛、瀉泄、嘔吐、食欲不振等有效。

14.龜尾

在尾椎骨端。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稱揉龜尾。揉龜尾能通調督脈之經氣、調理大腸。本穴性平和,能止瀉,也能通便。

15.足三裡

外側膝眼下3寸,股骨外側約一橫指處。用拇指按揉,稱按揉足三裡。按揉足三裡能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多用於消化道疾患,與摩腹、捏脊等配合應用于小兒保健。

注意事項

給早產寶寶進行按摩時,不宜給予過多、過強的刺激,以皮膚接觸為主,即撫觸。具體操作方法如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