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給生病的寶寶喂藥

一、喂藥前的準備工作

給寶寶喂藥需要選擇合適的器皿工具, 對於新生兒或者小嬰兒可以使用滴管;1歲左右的孩子可以選擇湯匙或者帶有刻度的小量杯;長把飯勺或者壓舌板;如果吃的是藥片還需要準備研碎藥物用的小藥缽將藥片研碎;為了減輕孩子對於苦味揮著其它異味的刺激家長可以準備白砂糖, 對於大一些的孩子可以準備一些小的水果糖塊。 針對自己孩子的情況也可以使用去掉針頭的注射器。 攪動藥物的筷子一根、白開水一杯。 大毛巾一塊, 圍嘴一條。 以上物品均要經過消毒後方可使用。

Advertisiment

二、給寶寶喂藥的基本步驟

首先孩子吃藥時要選擇半坐位姿態, 輕輕把住四肢, 固定住頭部, 以防喂藥時嗆著孩子或者誤吸入氣管。

對於1歲之內的小嬰兒使用小滴管喂藥最適宜。 喂藥前圍上圍嘴, 旁邊預備好毛巾, 將小滴管吸進藥(可以混入少許白糖)後, 伸進孩子的嘴裡, 滴管嘴放在一側頰粘膜和牙齦之間將藥少量擠進, 待孩子吞咽後再繼續喂下一口, 吃完藥後在喂上幾口水, 用毛巾擦乾淨嘴角, 然後親親和誇獎孩子。

對於大一些的孩子, 先做好動員工作, 通過家長講解為什麼要吃藥, 吃藥後病就會好的快一些, 才能有力氣玩和遊戲的道理。 喂完藥後讓孩子喝幾口清水, 用毛巾擦乾淨嘴角, 給一塊糖來解除孩子口腔中的異味,

Advertisiment
如果不合作的孩子, 大人抱著孩子, 可以採取半坐位, 圍上圍嘴, 將孩子的兩條腿夾在大人的兩腿之間, 孩子的一條胳膊放在大人的身後, 大人一隻手固定住孩子另一隻胳膊。 大人另一個胳膊固定住孩子的頭部。 另一個家長用長把飯勺或者壓舌板輕輕壓住孩子的舌頭的中部, 用湯勺或者去墊針頭的注射器將藥液滴進孩子的頰粘膜和牙齦交界之處, 讓藥物慢慢流進。 壓舌板或者勺把先不要取出, 待孩子咽後可以放鬆一下, 然後繼續壓下舌頭喂藥, 直至全部喂完, 然後喝幾口清水。 不過最後還可以給孩子一塊糖, 告訴他這樣可以減少藥物的異味, 減少孩子對吃藥的恐懼感。 但是說服工作還是要進行的,
Advertisiment
孩子只要有一點進步就要進行表揚, 將孩子的進步的行為鞏固下來, 直到能夠自己主動去吃藥。

三、給寶寶喂藥的注意事項

平時家長要做好教育工作, 平時不要利用吃藥、打針、去醫院恐嚇孩子, 造成孩子對一些醫療行為的恐懼感, 要告訴孩子生病後就需要吃藥, 接受醫生的治療, 這樣疾病才能很快痊癒。

吃藥前一定要核對藥物名稱、藥物劑量、使用說明、有無禁忌、是否在保質期內, 準確無誤後方可喂孩子;如果是液態製劑吃前一定要搖勻後再吃;藥片研碎後倒入少許水, 調成混懸狀備用。 吃完藥後注意如何保存, 防止由於保存不當引起藥物變質。

喂藥時不要採取撬嘴, 捏緊鼻孔, 強行灌藥, 這樣更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懼感,

Advertisiment
孩子掙扎後很容易嗆著孩子引起誤吸。 尤其是一些油類的藥物更要慎重, 防止嗆後引起吸入性肺炎。

不要在孩子張口說話或者大哭時突然喂藥, 這樣很容易隨著孩子的吸氣而將藥物誤入氣管。

藥物不能與果汁、牛奶、豆漿、飯菜等食物一起同服, 除非有特殊需要。 因為這樣做的結果很容易引起藥物與食物間的不良反應或者降低藥物的藥效。

家長的表率作用十分重要, 同時也要給孩子提供模仿的榜樣, 當孩子看到榜樣被獎賞的行為時, 就增加產生同樣行為的傾向;反之, 當孩子看到榜樣被懲罰的行為時, 就會抑制產生這種行為的傾向。

99熱心醫生溫馨提示, 服用的時間安排要謹遵醫囑, 例如每日3次,

Advertisiment
正確的口服時間應該是間隔8小時吃一次, 家長可以早8點、下午4點, 夜間12點各口服一次。 這樣才能維持有效的血藥濃度, 控制病情發展, 直至痊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