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緩解孩子面對, 失敗時的壓力
孩子和家長一起玩“抽積木”的遊戲。
在遊戲裡, 規定孩子只能用一隻手, 父母不能伸手幫助孩子, 但可以提出建議。 在規定的時間內, 如果孩子可以從下面抽出積木並能往上再碼11個的話, 就給他一個獎品。
雖然孩子和父母都很認真, 但結果還是失敗了。 沒有拿到獎品的孩子, 非常鬱悶。
如果您是這個孩子的父母, 面對孩子這樣的情緒, 會對他說些什麼呢?
上面的實驗是與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John Cottman)博士自創的“情緒訓練”(emotion coaching)相關的一項實驗。
通過這個實驗來觀察孩子在沒有達成目標時受到的壓力,
Advertisiment
根據研究, 可以把父母們的解決方法總結為以下四種。
所謂的忽略型, 就是父母不將這次失敗給孩子帶來壓力的事情當回事, 講些別的話題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但是忽略掉不代表就不存在了。 如果孩子的情緒沒有表達出來, 心裡還想著失敗的事情, 對減輕壓力就沒有多大的幫助。
壓抑型的父母會很理智地分析失敗的原因, 給孩子提出建議, 孩子也都接受了。 但是這樣的方法, 阻礙了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感情交流, 只有教導和被教導, 時間長了孩子的壓力反而會增加。
放任型的父母為了體諒孩子, 站在孩子的角度說了很多理解的話,
Advertisiment
像這些忽略和壓抑孩子感受的方法, 雖然沒有否定孩子的意思, 但是因為沒有正視孩子失敗後的心情, 所以問題也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 特別是忽略型的父母, 對孩子感覺的忽視, 會讓孩子覺得是自己沒有做好造成父母的冷落, 這樣會導致孩子失去自信。
放任型的父母能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理解孩子的感覺, 雖然有一些進步, 但是沒有給出怎麼面對這種感覺的方法, 所以孩子還是會持續停留在挫敗感中找不到出口。
那麼, 徹底解決問題的方法到底是什麼呢?
所謂的情緒訓練型,
Advertisiment
高特曼教授的實驗告訴我們, 這種情緒訓練型的家長教育出的孩子, 更能在社會中或是學習中健康地成長。
孩子們在面對自己的感情, 還有該如何去轉換這種情緒的問題上, 用俗話來說, 還是個嫩手。
孩子不知道該拿這些陌生的情緒怎麼辦, 所以, 身為父母的我們就要懂得先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下他的感受, 然後再指導他應對的方法。
Advertisiment
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 就可以自己應付了。
這個時候, 用心聽聽孩子在說什麼, 然後站在孩子的立場想想他現在是什麼樣的情緒, 這種方式才能説明孩子順利度過這個小坎坷。 在讓孩子理智地思考或是在找尋方法之前, 先幫孩子整理一下思路, 讓他冷靜下來, 不管什麼情況, 孩子都需要一個情緒上的緩衝過程。
父母與其幫孩子想出解決的方法, 不如按照這種步驟, 用心聽聽孩子的想法, 然後引導他自己思考方法、解決問題。 如果在溝通過程中, 發現孩子選錯了方法的話, 可以給他一些提示, 但如何解決問題的決定權還是要交給孩子, 父母只能輔助性地幫助他找到更合適的方法。
其實,
Advertisiment
看到孩子悶悶不樂, 是不是真的想幫助他呢?那麼就先從瞭解孩子的心情入手吧。 所有的方法、教程, 都比不上一顆真正想理解孩子的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