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緩解寶寶的“分離焦慮”

寶寶不肯上幼稚園, 好不容易連哄帶強制地送到門口, 又拉住媽媽的褲腳死死不放……這種現象在生活中屢見不鮮:還在吃奶的寶寶離開媽媽便放聲大哭, 大一點寶寶像小尾巴一樣跟著媽媽……這些都是寶寶“分離焦慮”的表現, 如處理不當則會導致寶寶難與他人相處, 缺乏信任感, 在成長中更可能遭遇不良的人際關係。 那麼, 我們怎樣才能緩解寶寶的這種“分離焦慮”呢?

嬰兒期(5~12個月)。 5個月大的寶寶會纏著媽媽要奶喝、求陪伴, 一離開媽媽便哭鬧不停, 因為這時的寶寶認為媽媽離開久了等於完全消失,

Advertisiment
所以在此階段, 媽媽要儘量按時上下班, 最好不要長時間離開孩子, 如連續出差、晚上經常應酬等。 其次, 及時回應孩子, 讓寶寶知道媽媽一直在, 沒有消失。 比如在浴室洗澡, 可將寶寶放在門口, 他會來來回回地看你是否消失, 直到他確認媽媽一直都在。 最後, 多給予情感上的支持和溝通, 比如玩耍時對孩子微笑、哺乳時眼睛看著他等。

幼兒期(1~3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依戀父母, 會因害怕獨處而拒絕睡覺, 甚至做惡夢。 出現在看不見父母的時候不能把學習和玩耍進行下去, 害怕陌生人、不喜歡跟同齡孩子玩等現象。 首先, 在有事不得不離開時跟孩子說明白“媽媽出去一下, 馬上就回來”, 並且很堅定地邊走邊說。 其次, 對孩子害怕的某些人、事、物或情境進行教育,

Advertisiment
漸進式引導, 引起孩子的好奇心, 進而敢去接近或做嘗試。

幼稚園時期(3歲以上)。 孩子的一般反應為:反抗階段, 嚎陶大哭, 又踢又鬧;失望階段, 繼續哭泣, 吵鬧減少, 不理他人, 表情遲鈍;超脫階段, 接受外人照料, 開始正常活動, 但看見母親又會出現悲傷的表情。 在此階段, 家長首先要相信和肯定孩子的能力, 努力做到“成熟分離”。 其次, 有意識地和孩子玩捉迷藏遊戲, 讓孩子體會大人消失的感覺, 訓練其獨立能力。 再次, 分離最好能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在入園前半年就要有計劃地逐漸拉長離開時間, 讓孩子可以慢慢適應, 實現自然過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