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緩解幼兒升班後焦慮

案例一:樂樂本是一個適應性很好的幼兒, 剛升入中班時, 一切都表現得很好, 但是三天之後, 突然開始抽泣, 對誰都愛答不理, 獨自“埋頭抽泣著工作”, 仿佛把自己關了起來。

案例二:可哥是一個性格很沉悶的男孩, 從升班開始就很少講話, 也不會跟老師要求什麼, 如果自己犯錯誤了, 要不就悶哭, 要不就大喊:“我要打針, 打針。 ”

幼稚園是幼兒適應社會生活的起始階段, 對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於幼兒的身心發展不健全、適應能力差等特點, 決定了他們對新環境、新老師、新同伴交往,

Advertisiment
容易出現諸多不適應情況。 但對於剛升入中班的幼兒來說, 小班一年的學習和生活, 讓他們對幼稚園的大環境都已經熟悉, 在升班後的不適應, 表現出來的不再是剛入園時那種外顯問題, 更多地轉換為內潛問題——沉悶、焦慮、不自信、拒絕參與、悶哭等情況, 這些棘手的問題對教師和家長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問題——幼兒升班後不適應, 主要原因是什麼

經過一年的幼稚園生活和學習, 幼兒知道到了新環境後大哭大鬧、找媽媽是“不勇敢的行為”, 但是面對新的活動室、新的教師, 幼兒又感覺很不安, 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指出, 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求, 其次是歸屬和愛的需要,

Advertisiment
最後才是自我實現的需要。 針對案例進行分析後, 我們發現, 樂樂知道幼稚園的環境是安全的, 因此他不擔心新環境的問題, 但是他渴望得到新老師、新夥伴對自己更多的認可與接受, 這種渴望越強烈, 樂樂的負面情緒也就越強烈, 由於幼兒不會隱藏自己的情緒, 才漸漸地把情緒外顯出來。

可哥一直跟著姥姥姥爺生活, 對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比其他幼兒來說更加強烈, 也由於家庭環境的原因, 可哥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發展得比較弱, 在小班的生活學習經驗中得知如果“生病、打針”就可以回家, 回到姥姥姥爺身邊, 可以得到他想要得到的愛, 所以才會哭著要求“打針”, 想借此離開不熟悉的環境,

Advertisiment
他的情緒表達也更負面、更消極。

總結兩個案例, 我們不難得出結論, 經過一年的集體生活, 幼兒已經知道了“不打擾別人的規則”, 但升班後的個人情緒問題具有隱藏性、延時性和自我發展負面性的特點, 主要表現為不自信、消極情緒、焦慮等, 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有一定的危害。

策略——做好前期準備, 教師要掌握教育主動權

在清楚了幼兒升入中班後可能會出現的適應性問題後, 如何有針對性地幫助幼兒順利度過適應期, 離不開幼兒教師詳盡的前期準備工作。

進班前的準備必不可少。 為了更好地幫助幼兒度過升班的適應期, 在幼兒進入新班級之前, 首先, 教師要提前佈置好溫馨的教室環境, 並盡可能提前跟小班教師瞭解每一個幼兒的性情以及基本生活習慣。

Advertisiment

其次, 教師要以最快的速度記住每一個幼兒的名字, 這會給幼兒一種被認可、被關注的積極情感, 能幫助幼兒儘快趕跑壞情緒。 不僅如此, 在幼兒升入中班後的適應階段中, 教師不宜對幼兒要求過多, 而應以微笑和熱情迎接、關愛每一個幼兒, 先儘量滿足他們的要求, 使幼兒切身感受到幼稚園就是自己的另一個家, 慢慢消除他們對新教師、新環境的擔心和恐懼。

最後, 教師還可以組織豐富有趣的教育教學活動以及戶外活動等。 遊戲的趣味性、活動性能分散幼兒的注意力, 讓他們沒有時間去考慮新環境等問題, 讓幼兒在動的過程中逐漸改變其不適應性問題。

比如,

Advertisiment
案例中的樂樂想要老師和同伴多注意自己, 那麼老師可以在他能穩定自己的情緒後, 從他喜好畫畫和折紙入手, 教給他折紙的方法和技巧, 轉移他的注意力, 與老師建立穩定的情感聯繫。

加強家園聯繫, 重視第一次家長會。 家長會是家長與教師聯繫最有效、最直接的形式。 教師在家長會上要對幼兒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的養成方面與家長達成共識, 主動與家長溝通瞭解幼兒在家的表現、家庭的環境和親子關係以及家長的教育期待。 教師要掌握教育的主動權, 及時向家長傳播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 必要時還可以提供適當的範例, 説明家長糾正錯誤的做法。 只有家園聯動、同步實施教育策略, 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中班的教育教學活動。

總之,在這個升班的階段中,如果教師任由孩子自由發展、自己玩耍,長期下去,幼兒的壞情緒會更加嚴重,教師也將無從著手改變情況。

(原標題:緩解幼兒升班後的擔心情緒)

總之,在這個升班的階段中,如果教師任由孩子自由發展、自己玩耍,長期下去,幼兒的壞情緒會更加嚴重,教師也將無從著手改變情況。

(原標題:緩解幼兒升班後的擔心情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