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練就寶寶強大內心和高情商

在幼稚園的小班門前, 常常能聽到3歲大的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 走進教室一看, 又會發現在一個班中, 總有幾個孩子內心平靜, 表情有些興奮、有些好奇, 還時不時安慰其他正在哭泣的小朋友……

為什麼同是入園新生, 不同的孩子表現如此迥異?

心理營養足孩子內心就強大

專家認為, 3歲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第一個關鍵期。 如果在3歲前家長能給足孩子心理營養, 使孩子的內心強大, 情商夠高, 那麼3歲後, 孩子在上幼稚園時就不會出現哭著不去、一直生病、被小朋友打、打小朋友的情況, 他甚至能自己處理很多事。

Advertisiment
“情商高的人能處理好周圍人和事的關係, 做起事來也會比較順暢、容易。 ”1~3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 也是建立安全感、基本的信任和不信任、自主能力和羞愧的心理衝突的關鍵期。 1歲時, 孩子由使用支配本能的右腦, 轉向支配意識的左腦, 並開始懂得如何堅持和放棄, 如果父母在這時注重孩子的內心, 注重安全感、自主能力、意志力的培養, 那麼不管大人把孩子放到什麼地方, 孩子都不會因為擔心失去父母的愛而哭鬧, 他的內心會有一個持久的信念和希望的品質, 就會很快適應陌生的環境, 安靜地自己做自己的事情。

專家認為, 所謂“三歲看老”, 一個孩子在3歲前其性格的基礎已經形成了, 3歲前如果孩子的性格培養好了,

Advertisiment
以後家長會更輕鬆, 進入社會後喜歡這個孩子的人也會更多。

那麼, 在3歲前如何給足孩子心理營養, 讓孩子的內心充滿力量?

1歲前要即時滿足孩子期望

專家表示, 孩子在1歲前, 培養孩子心理健康的任務是讓孩子產生安全感和依戀感。 孩子在出生時, 第一次和母親分離的一刹那, 面對一個陌生的世界, 會出現不安全感, 因此醫生會把孩子在第一時間放到母親身邊, 讓孩子知道“媽媽還在”。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從信任母親開始, 然後信任身邊的每個人, 信任這個社會。

當孩子餓了哭的時候, 父母是否出現, 是能不能建立信任感的關鍵。 孩子在餓了或感到不舒服時會哭, 如果父母沒有即時滿足他, 那麼在出生時的不安全感又出現了:“媽媽在哪裡?”如果孩子在1歲前的需要總是得不到滿足,

Advertisiment
那麼他就會時時刻刻活在擔憂裡, 不安全感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強。

“如果孩子在1歲時建立了很好的安全感, 就會具有強烈的未來期望, 但是如果父母沒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孩子就會變得不敢期望, 因為他時時刻刻都在擔憂自己的希望是否會被父母打壓。 ”劉鳳說。

對1-3歲的孩子不要指責

3歲左右, 父母迎來了孩子的第一個反抗期, 孩子這時發現, 自己已經掌握了大量的技能:獨立地爬、行走、說話、拿起碗吃飯, 每個這個階段的孩子都在想:“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我不要父母再控制我的行為!”於是很多3歲左右的孩子會和父母對著幹,

Advertisiment
孩子和父母之間出現了衝突。

“這是孩子的性格形成的重要表現, 他已經開始用左腦來探索這個社會。 當孩子做出不符合規範的事情時, 家長不要指責, 最好的方法是引導。 ”專家說。 如果指責太多, 孩子會產生羞愧的心理, 他會認為“我是不好的, 我總是不對的”, 那麼他的自卑感和羞愧心就會比較重, 自主能力也會比較弱, 他的意志會被壓抑, 會產生懷疑, 變成一個害羞、膽小的孩子。 正確的做法是:忽視孩子的逆反, 欣然地接受孩子探索世界的全過程。

“如果孩子在吃午飯的時候不吃飯, 最好的方法就是清空冰箱, 餅乾全部藏起來, 整個下午都讓他餓著, 讓他知道在吃飯的時候不吃飯, 就要餓肚子。 不要去指責, 默默地這樣做,

Advertisiment
等到晚上他餓了就一定會好好吃飯。 ”專家舉例說, 對於孩子排大便, 如果孩子不想排, 就由他去, 也許他會玩著玩著忘記了排便, 也許故意跟家長作對拉在褲子裡, 家長都不要去指責, 因為以往的訓練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錯了, 他內心也充滿了恐懼:“媽媽會不會指責我?”他在等待, 也在觀察, 這時家長就要讓他“失望”了, 沒有指責孩子, 只是簡單單地陳述這件事“我看到寶貝把大便拉在褲子裡了哦。 ”那麼孩子自己便會調整自己的行為。

專家認為對於3歲前的孩子要儘量少指責, 多正面引導。 “3歲前的孩子是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的, 他只懂得大人教過他的, 他自己看到的是沒法分辨對錯。 ”專家表示, 孩子做了一件錯誤的事, 家長只要告訴他為什麼是錯誤的,對的應該怎麼做,而不是批評。如果孩子打碎了一個花瓶,可以這樣引導:“寶寶,這個花瓶本來是一個很好的花瓶,現在寶寶把他弄碎了,花瓶會很疼,寶寶也很容易受到傷害。”如果孩子做對了一件事,家長就要鼓勵:“寶寶真棒,今天吃飯很主動,以後要做得更好”,做得更好是什麼概念呢?家長也要具體地告訴孩子。

可惜,很多家長會採取這樣的做法——“哎呀,你看看你把飯吃得到處都是,來來來,我喂你。”劉鳳說,這時家長其實在篡奪孩子的自主能力,這個孩子就會覺得,“我是這麼的強大,你看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為我做事情。”另一方面他也會覺得,“我是那麼的無能,我什麼事情都不會做,要別人來幫我做。”

讓孩子的行為符合社會規範

專家表示,3歲前,家長還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良好的行為習慣、社會規範等。

“有些家長會認為1歲的孩子還不會說話,不會走路,現在教孩子這些太早了,不是的,1歲的孩子已經學會了怎麼堅持和放棄。當孩子做出亂開冰箱、翻櫃子、把桌子上的東西全挪到地上這些事後,你要告訴孩子‘你的玩具就在你的玩具區,只能在這個區域內玩玩具,水杯、茶壺這些東西是你不能碰的’。”

3歲後把主動權還給孩子

“3歲後親子依戀幾乎消失,但是大人還有依賴心理,總感覺孩子很小什麼都不會做,其實如果3歲前讓孩子養成了獨立的性格、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那麼孩子在3歲後很多事情是可以自己完成的。”專家說。

專家表示,3~6歲是孩子的主動性、內疚心理、創造力發揮的最強時期,這時的孩子表現為比較主動,有責任感和創造力。如果成年人去限制孩子獨創行為和想像力,孩子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從而更傾向於生活在別人為他安排好的狹窄的圈子裡,缺乏自己開創幸福生活的主動性。

一位媽媽正在責備孩子。專家建議,為了養成孩子良好的性格,對1~3歲的孩子,家長最好不要指責。

家長只要告訴他為什麼是錯誤的,對的應該怎麼做,而不是批評。如果孩子打碎了一個花瓶,可以這樣引導:“寶寶,這個花瓶本來是一個很好的花瓶,現在寶寶把他弄碎了,花瓶會很疼,寶寶也很容易受到傷害。”如果孩子做對了一件事,家長就要鼓勵:“寶寶真棒,今天吃飯很主動,以後要做得更好”,做得更好是什麼概念呢?家長也要具體地告訴孩子。

可惜,很多家長會採取這樣的做法——“哎呀,你看看你把飯吃得到處都是,來來來,我喂你。”劉鳳說,這時家長其實在篡奪孩子的自主能力,這個孩子就會覺得,“我是這麼的強大,你看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為我做事情。”另一方面他也會覺得,“我是那麼的無能,我什麼事情都不會做,要別人來幫我做。”

讓孩子的行為符合社會規範

專家表示,3歲前,家長還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良好的行為習慣、社會規範等。

“有些家長會認為1歲的孩子還不會說話,不會走路,現在教孩子這些太早了,不是的,1歲的孩子已經學會了怎麼堅持和放棄。當孩子做出亂開冰箱、翻櫃子、把桌子上的東西全挪到地上這些事後,你要告訴孩子‘你的玩具就在你的玩具區,只能在這個區域內玩玩具,水杯、茶壺這些東西是你不能碰的’。”

3歲後把主動權還給孩子

“3歲後親子依戀幾乎消失,但是大人還有依賴心理,總感覺孩子很小什麼都不會做,其實如果3歲前讓孩子養成了獨立的性格、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那麼孩子在3歲後很多事情是可以自己完成的。”專家說。

專家表示,3~6歲是孩子的主動性、內疚心理、創造力發揮的最強時期,這時的孩子表現為比較主動,有責任感和創造力。如果成年人去限制孩子獨創行為和想像力,孩子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從而更傾向於生活在別人為他安排好的狹窄的圈子裡,缺乏自己開創幸福生活的主動性。

一位媽媽正在責備孩子。專家建議,為了養成孩子良好的性格,對1~3歲的孩子,家長最好不要指責。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