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 我成為漂亮女孩兒朵朵的繼母。 當6歲的她羞答答地喊我媽媽時, 我很感動, 暗自要求自己一定要對朵朵好。
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後, 朵朵的一些壞習慣就暴露了出來。 她不肯主動刷牙、洗腳, 被催促幾次才肯慢吞吞地去做;人多聚會時得以她為中心, 無論多小的孩子都得先讓著她。 吃的、玩的必須把她排在第一位, 偏差一點兒, 輕則撅嘴生氣, 重則鬧得天翻地覆。
一次, 我帶朵朵去參加幾個朋友的聚會, 閨密的小孩兒與我親近友好, 我將他抱在懷裡逗著玩, 朵朵就跑來問我:“你是不是想要一個這樣的孩子?”我矢口否認後,
Advertisiment
雖然平時我苦口婆心的幫朵朵糾正錯誤, 但她的毛病並沒有改掉多少, 依舊很敏感, 並且挑歪理, 說出的話很傷人心。 現在上了小學, 老師反映她與同學間不懂得團結合作, 總有同學告她的狀。 每次面對老師與我找她談話, 問她原因, 朵朵的回答不是“不知道”, 就是找一些別的藉口來開脫自己。
在家裡寫作業時, 朵朵專注5分鐘的時間都很困難, 喝水、上廁所、找橡皮、找課本……我告訴朵朵,
Advertisiment
婆婆出面干涉, 慢聲細語地給我倆講道理, 句句話都有份量。 我知道婆婆一直想讓孩子與我處好關係, 甚至不讓朵朵的親媽看孩子。 我也知道朵朵其實怪可憐的, 每次發過脾氣後, 她的眼神裡充滿了無助與哀傷。 正因為如此, 我下很大的工夫去管教她, 想讓孩子能夠身心健康地生活,
Advertisiment
說老實話, 朵朵讓我對這個家庭都快失去信心了。 一想到將來還要有自己的孩子, 真不知道還有多少的矛盾與麻煩在等著我。
愛是給孩子安全感通過詢問, 得知重組新家之前, 朵朵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 因為奶奶想讓朵朵與繼母友好相處, 說了一些讓朵朵與親生母親生分的話, 同時嚇唬朵朵如果不聽繼母的話, 後果就會很淒慘, 這讓一個本來缺少母愛、渴望母愛的孩子陷入了恐慌與矛盾之中。 離開奶奶的朵朵來到繼母身邊, 將安全感維繫在了繼母身上。
Advertisiment
繼母是一個很善良又很負責任的人, 在幫助孩子改壞毛病的時候, 肯定會與孩子發生一些矛盾與衝突。 因為對繼母來講, 她沒有做母親的經驗, 並且要面對一個已經6歲的孩子, 這個孩子的成長經歷與特點對她來說是一片空白, 與孩子溝通勢必會存在一定的困難, 需要時間來磨合, 也需要家人的配合。 爸爸支持媽媽的做法是正確的,
Advertisiment
那麼, 一個六七歲的孩子怎麼會說出這些話呢?
孩子以為過度關注才是愛朵朵是一個察覺能力很強的孩子, 面對問話, 她的眼神變得閃爍起來。 原來, 奶奶的叮囑使她對繼母的態度變得比較敏感, 繼而關注繼母的話題。 有時, 奶奶將“有後媽, 就有後爸”的擔心對親近的人傾吐出來, 被朵朵偷聽到, 就推理成一套自己的理論, 被利用成對付父母很有殺傷力的武器。
孩子渴望得到母愛, 渴望時時刻刻地得到繼母的關注。 當繼母對她關注的方式變成行為約束時, 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的權利受到了侵犯,就會用自己的方式與繼母抗爭。當奶奶不在身邊時,便向爸爸尋求援助。結果爸爸支持媽媽,爸爸也不“愛”她了,孩子很失望,於是採取自己洩憤的方式報復父母。
在過度關注裡才能找到歸屬感的孩子,在學校裡也會有失落感,這就是與同學無法友好相處的原因。有時孩子不是狡辯,而是她真的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
新的、健康的母女關係沒能在期望中建立,爸爸又不是她的依靠,受了委屈的孩子便轉而向奶奶投訴父母。如果奶奶再處理不當,就會出現兩種結果:如果投訴失敗,朵朵可能會絕望地變成消極對抗,任由自己的壞習慣、壞脾氣發展下去。如果獲得援助,朵朵便會變本加厲地任性下去。
用積極的心態換回建設性回報正如繼母所擔心的那樣,不改變這種家庭教育模式,隨著朵朵年齡的成長,入學後遇到的問題會更多。隨著另一個孩子的出生,解決家庭問題的難度也會增大。如此看來,僅靠繼母視同己出給予真愛是不足以解決問題的。
對於一個需要愛的安全感的孩子如何管教呢?繼母應該努力把愛的資訊傳遞給孩子,讓孩子知道母親對她的關注方式已改變,正面管教才是真正的愛。母親根據孩子的心理與個性特點,技巧地與孩子溝通,對繼母來說又是一個新的挑戰。當然,換個角度思考,媽媽的心態會輕鬆些:把這一切看成是為另一個孩子的出生做準備;媽媽將會有一個得力的小助手;將會有豐富的經驗等待另一個小傢伙的出生。
當一個家長肯定孩子的改變並且積極學習的時候,是孩子的福分。當孩子再出現不良行為時,家長積極尋找孩子的心理感受與需求,引導孩子學會交流,不再用報復、傷害的方式來掩蓋自己的受傷害,才會主動嘗試用建設性的方法去解決問題。親人們將會欣喜地發現:孩子大了、懂事了,知道管教她是對她好。這時,孩子回饋給繼母的是理解與接受,才形成了良性迴圈。
一、孩子應該成為聯繫家庭成員的快樂紐帶,不要讓孩子的問題成為成人間的矛盾製造者。針對孩子積攢下來的毛病,家人應達成共識。婆婆與丈夫理解繼母的特殊身份,降低對孩子的過分關注,降低對媽媽的期望值,給予媽媽支持。一個人的精力與能力是限的,繼母應當在老公與婆婆那裡取得理解與幫助。作為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主要輔導者,多花費精力與心思去觀察孩子的個性特點,找到與孩子溝通的最佳突破點,讓孩子有正確的是非觀念,主動認識錯誤並有想改的願望。
二、每個孩子都有著渴望被關注的心理。有的孩子因個性或習慣的原因,不被圍得團團轉就認為不被重視,對這樣的孩子,家長對孩子實行“脫敏”療法。“敏”指的是敏感,成人先消除“沒娘的孩子可憐,得高看一眼”的同情心理,淡化孩子被當作中心的心理。面對熱鬧的場面時,應避免孩子情緒失落,媽媽事先給孩子講清楚各人所處的角色位置。可以給孩子派一個力所能及的任務,讓孩子有被需要的感覺。逐步培養孩子適應環境、融入環境、善於合作的能力。
三、掌握孩子的情緒變化。情緒低落沮喪時,母親給予關心,給女兒一個擁抱,傾聽孩子的煩惱,都是建立親子的良好機會;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給予友好的指出,態度堅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場;孩子的情緒失控時,採取冷處理的方式。注意,冷處理並不是冷暴力。前者給人反省認識自我的機會;後者是對孩子心理的傷害與折磨。
四、繼母放下我是後母的想法,因為顧慮會造成與孩子間的隔閡與生分,不利於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持“對事不對人”態度,絕不姑息孩子的錯誤。事後再與孩子進行溝通,達到有效的教育。相信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好習慣的建立,思想會發生轉變,對母親的心情會越來越理解與感恩。
五、停止向孩子灌輸有關親生母親的負面資訊。鼓勵孩子與親生母親交往,不讓父母的離異給孩子的心中留有陰影與缺憾。
乖乖網溫馨提示
1.家長以身作則,以寬闊的心胸處事,有意增加人事交往的透明度,傳授給孩子與人溝通的友好方式。
2.營造和睦的家庭氛圍,互相説明改正缺點。每人找出一個需要改正的缺點,由全體家庭成員監督,定期評定。
3.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不懲罰與指責,指出的同時,教給孩子具體的改正方法。
4.針對孩子年齡的特點,將孩子的目標定得小一些,取得了點滴進步後,及時給予肯定,以便幫助孩子鞏固好習慣。
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的權利受到了侵犯,就會用自己的方式與繼母抗爭。當奶奶不在身邊時,便向爸爸尋求援助。結果爸爸支持媽媽,爸爸也不“愛”她了,孩子很失望,於是採取自己洩憤的方式報復父母。在過度關注裡才能找到歸屬感的孩子,在學校裡也會有失落感,這就是與同學無法友好相處的原因。有時孩子不是狡辯,而是她真的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
新的、健康的母女關係沒能在期望中建立,爸爸又不是她的依靠,受了委屈的孩子便轉而向奶奶投訴父母。如果奶奶再處理不當,就會出現兩種結果:如果投訴失敗,朵朵可能會絕望地變成消極對抗,任由自己的壞習慣、壞脾氣發展下去。如果獲得援助,朵朵便會變本加厲地任性下去。
用積極的心態換回建設性回報正如繼母所擔心的那樣,不改變這種家庭教育模式,隨著朵朵年齡的成長,入學後遇到的問題會更多。隨著另一個孩子的出生,解決家庭問題的難度也會增大。如此看來,僅靠繼母視同己出給予真愛是不足以解決問題的。
對於一個需要愛的安全感的孩子如何管教呢?繼母應該努力把愛的資訊傳遞給孩子,讓孩子知道母親對她的關注方式已改變,正面管教才是真正的愛。母親根據孩子的心理與個性特點,技巧地與孩子溝通,對繼母來說又是一個新的挑戰。當然,換個角度思考,媽媽的心態會輕鬆些:把這一切看成是為另一個孩子的出生做準備;媽媽將會有一個得力的小助手;將會有豐富的經驗等待另一個小傢伙的出生。
當一個家長肯定孩子的改變並且積極學習的時候,是孩子的福分。當孩子再出現不良行為時,家長積極尋找孩子的心理感受與需求,引導孩子學會交流,不再用報復、傷害的方式來掩蓋自己的受傷害,才會主動嘗試用建設性的方法去解決問題。親人們將會欣喜地發現:孩子大了、懂事了,知道管教她是對她好。這時,孩子回饋給繼母的是理解與接受,才形成了良性迴圈。
一、孩子應該成為聯繫家庭成員的快樂紐帶,不要讓孩子的問題成為成人間的矛盾製造者。針對孩子積攢下來的毛病,家人應達成共識。婆婆與丈夫理解繼母的特殊身份,降低對孩子的過分關注,降低對媽媽的期望值,給予媽媽支持。一個人的精力與能力是限的,繼母應當在老公與婆婆那裡取得理解與幫助。作為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主要輔導者,多花費精力與心思去觀察孩子的個性特點,找到與孩子溝通的最佳突破點,讓孩子有正確的是非觀念,主動認識錯誤並有想改的願望。
二、每個孩子都有著渴望被關注的心理。有的孩子因個性或習慣的原因,不被圍得團團轉就認為不被重視,對這樣的孩子,家長對孩子實行“脫敏”療法。“敏”指的是敏感,成人先消除“沒娘的孩子可憐,得高看一眼”的同情心理,淡化孩子被當作中心的心理。面對熱鬧的場面時,應避免孩子情緒失落,媽媽事先給孩子講清楚各人所處的角色位置。可以給孩子派一個力所能及的任務,讓孩子有被需要的感覺。逐步培養孩子適應環境、融入環境、善於合作的能力。
三、掌握孩子的情緒變化。情緒低落沮喪時,母親給予關心,給女兒一個擁抱,傾聽孩子的煩惱,都是建立親子的良好機會;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給予友好的指出,態度堅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場;孩子的情緒失控時,採取冷處理的方式。注意,冷處理並不是冷暴力。前者給人反省認識自我的機會;後者是對孩子心理的傷害與折磨。
四、繼母放下我是後母的想法,因為顧慮會造成與孩子間的隔閡與生分,不利於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持“對事不對人”態度,絕不姑息孩子的錯誤。事後再與孩子進行溝通,達到有效的教育。相信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好習慣的建立,思想會發生轉變,對母親的心情會越來越理解與感恩。
五、停止向孩子灌輸有關親生母親的負面資訊。鼓勵孩子與親生母親交往,不讓父母的離異給孩子的心中留有陰影與缺憾。
乖乖網溫馨提示
1.家長以身作則,以寬闊的心胸處事,有意增加人事交往的透明度,傳授給孩子與人溝通的友好方式。
2.營造和睦的家庭氛圍,互相説明改正缺點。每人找出一個需要改正的缺點,由全體家庭成員監督,定期評定。
3.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不懲罰與指責,指出的同時,教給孩子具體的改正方法。
4.針對孩子年齡的特點,將孩子的目標定得小一些,取得了點滴進步後,及時給予肯定,以便幫助孩子鞏固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