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子女的成長中, 需要父母持續不斷的愛。 然而, 光是有愛的想法是不夠的, 還需要有愛的行動, 其中以有效的親子溝通最為重要。
隨著孩子的認知、情感、語言、智力等身心方面的漸趨成熟和發展, 親子溝通的內涵也漸進豐富化, 變得越來越多彩多姿了。 以下我們按照年齡將兒童分為四個階段: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兒童期、學齡兒童期, 並分別從這四個階段探討親子溝通的方式。 由於孩子的發展速度有快有慢, 個性也有不同, 因此, 區分孩子的生長階段能更好地對孩子的問題加以說明。 希望父母在閱讀時可依自己的心得,
Advertisiment
嬰兒時期的親子溝通
從嬰兒出生後第一聲啼哭開始, 父母就得學習如何用耳朵傾聽。 因為從那一刻起, 父母要能分辨孩子的哭聲是肚子餓了、尿布濕了, 或是想睡覺、害怕, 還是想獲得別人的注意來抱他、哄他。 不僅如此, 父母也得學會用眼睛來“聽”, 因為嬰兒的肢體語言已漸漸表示出一些意義, 如微笑代表高興的心情, 身體扭動代表生氣或不安。 等他們再長大一點兒, 他們會用手指著某個地方表示想要什麼東西, 也會發出某個聲音或做某個動作表示期望父母抱他。
1歲以前的嬰兒表面上看似不會溝通, 可是不能低估他的潛在學習能力。
Advertisiment
當你抱著孩子去散步時, 你可以用愉悅的聲調將自己的心情和沿路的風景告訴他:“媽媽很高興帶你出來走走, 今天的天氣真好!公園裡的樹好高, 也有許多美麗的花。 你看!那邊有好多大哥哥、大姐姐在玩溜滑梯, 他們玩得好開心啊!”
當你在家裡一面做家務, 一面照顧著搖籃裡的孩子時, 你可以用溫柔的態度說明自己正在做的家務:“媽媽現在正在疊剛洗好的衣服。 瞧!這件粉紅色的就是你的衣服,
Advertisiment
當你幫孩子洗澡時, 你可以用興奮的語氣跟他說話:“哇!這盆裡有好多水, 讓媽媽幫你脫衣服, 洗個好舒服的澡, 很好玩呢!”
相對於語言上的溝通, 這個時期的孩子需要父母更多非語言的溝通, 如眼神注視、擁抱、親吻、撫摸等表情和肢體動作。 舉例而言, 當孩子很乖巧地玩著玩具或聽著音樂時, 你可以看著他說:“你好乖啊!”又如, 當孩子發出“媽媽”的單音或在地板上努力爬向你時, 你可以輕輕拍手鼓掌說:“你好棒哦!”而當孩子作出不當的行為時, 父母可以用平靜堅定的態度和語氣來教導孩子。 例如, 孩子在地板上爬向電線插座或風扇, 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行為時, 父母可以用平靜堅定的態度和語氣, 搖搖手告訴他:“不可以!”又如,
Advertisiment
以下是父母常提出的兩個問題, 在此我作個簡單的原則性回答, 以幫助父母瞭解這一時期的親子溝通原則。
第一個常困擾著父母的問題是:“孩子哭了, 是否要去抱他呢?”因為有人說, 常抱起孩子會養成孩子依賴的習慣, 不斷哭著要人抱;但也有人說, 不去抱起孩子加以安撫, 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或感覺不受重視和沒人愛。 我認為較好的處理原則是:孩子哭了,
Advertisiment
第二個問題是:“喂母乳好, 還是牛奶好?”這個問題也常引起爭議。 醫學的觀點自然認為喂母乳較好, 這樣做對孩子的先天免疫系統有很大説明。 但有時在實際操作中卻有困難, 如母親身體狀況不適合喂母乳,或由於工作因素做不到親自餵奶等。除了上述的考慮外,心理學研究發現,其實喂母乳或牛奶並沒有差別,如果有差別完全在於餵奶的態度。怎麼說呢?如果喂母乳時,母親由於時間緊張而急著催促孩子趕緊吸奶,甚至出現不耐煩或生氣的態度,那倒不如用奶瓶以溫暖親切且不急躁的態度餵奶,這樣更能有助於孩子安心吸取營養,促進身心健康。
如母親身體狀況不適合喂母乳,或由於工作因素做不到親自餵奶等。除了上述的考慮外,心理學研究發現,其實喂母乳或牛奶並沒有差別,如果有差別完全在於餵奶的態度。怎麼說呢?如果喂母乳時,母親由於時間緊張而急著催促孩子趕緊吸奶,甚至出現不耐煩或生氣的態度,那倒不如用奶瓶以溫暖親切且不急躁的態度餵奶,這樣更能有助於孩子安心吸取營養,促進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