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解決寶寶就醫萬般難的問題

很多寶寶生病了, 一提去醫院就嚇得往媽媽懷裡鑽, 嘴裡還不停地求媽媽:“寶寶沒有生病, 寶寶不去醫院, 寶寶不打針, 給狗狗打針, 是不?”除非媽媽點頭, 要不寶寶會長久處於緊張狀態。

有的家庭, 寶寶生病後, 要全家出動去醫院, 不然的話, 就搞不定寶寶, 很難順利完成醫治過程。 那麼, 寶寶緣何那麼怕打針呢?小小的寶寶, 緣何在打針的時候, 有那麼大的力氣去抗拒呢?

寶寶都怕疼

有的大人怕打針, 一提打針就渾身哆嗦, 極度排斥, 這大多與其幼時產生的就醫恐懼有關, 要想改變這種狀況, 就必須找到幼時恐懼行為的根源,

Advertisiment
才有改變的可能。 小孩子都有生病的可能, 為了不讓寶寶留下特別深刻的恐懼陰影, 家長需要瞭解寶寶就醫時候的心理狀態。

寶寶為什麼這麼怕去醫院呢?可以說這正是正常寶寶一個很本能的反應。 很簡單的一個理由就是, 去了醫院, 寶寶接觸到的是一個嚴肅而陌生的環境, 看到的是一張張陌生的面孔, 醫生、護士穿著白大褂、戴著口罩, 很嚴肅地走來走去, 還要聽到很多小孩的哭聲, 這些已經令小寶寶心理恐懼了。

進入檢查環節後, 寶寶要面對很多奇形怪狀的檢查器械, 檢查完了, 吃藥、打針, 哪一樣都不是寶寶喜歡的舒適、甜蜜的感覺, 寶寶並不喜歡。 寶寶認知程度很低, 控制力差, 即使隱隱明白來醫院是為了治病,

Advertisiment
也難以控制住因為害怕而哭泣、掙扎的反應。

一些80後媽媽, 膽子小, 她們自己本身就很害怕打針, 看到醫務人員舉起長長的針管, 寶寶沒害怕, 她先嚇哭了, 寶寶的情緒是受媽媽影響的, 一定會隨著媽媽哭泣起來。 即便有的媽媽沒有哭泣, 但是身體緊張、渾身發抖, 這種無意識的緊張情緒, 通過身體接觸也傳遞給了寶寶, 寶寶就會心理緊張。

當來自各個方面的負面情緒一起湧向寶寶的時候, 寶寶心理壓力過大, 超過了他所能承受的心理底限, 寶寶不會傾訴、不懂排解壓力, 就會通過哭鬧來釋放。 所以, 當寶寶哭泣的時候, 媽媽千萬不要覺得孩子膽小、丟人、不聽話, 而要抱著寶寶, 任其發洩掉心中的恐懼。

Advertisiment
寶寶需要釋放, 但他還不會像成人那樣運用各種解壓的手段, 只能通過本能方式——哭鬧、折騰來消除壓力了。

想一些特殊的方法

生病了就要就醫。 既然生病是生活中的平常事, 那麼, 寶寶要平靜對待就醫、吃藥、打針之類的事情才好啊!對待一件事情的態度, 取決於幼小的時候的認知, 所以, 媽媽要幫助寶寶建立一種平靜地面對打針的習慣。

1.提高寶寶的理性認識

溝通是説明寶寶認識一件事情的主要方式, 溝通的時候, 媽媽不要把打針、吃藥、輸液等事情誇大或者縮小, 而是要實事求是地對寶寶講, 這樣, 寶寶就能相信媽媽。

為什麼打針, 一定要讓寶寶知道。 在去醫院的路上, 媽媽可以摟抱著寶寶說:“寶寶生病了, 頭痛、流鼻涕,

Advertisiment
是不是?”“媽媽知道, 寶寶生病了很難受, 想玩好玩的玩具, 沒有力氣, 不過不要緊, 打過針後, 病就會好了。 ”“醫生阿姨、叔叔都很愛寶寶, 他們治療的時候很小心, 只有一點點疼, 如果不哭不鬧, 就忍過去了。 ”

這樣, 寶寶就有了心理準備, 到了醫院, 接受各種檢查、治療, 就不會太恐懼。 有的媽媽為了讓寶寶順從, 故意把治療行為描述得很簡單, 這樣的安撫效果並不好, 不如實事求是地對寶寶說:“打針會疼一點, 不過, 你能忍受!媽媽抱著你, 你會舒服很多的!”這麼說, 寶寶就會有信心去戰勝打針帶來的恐懼, 感受到媽媽的支持, 也不會因此而反感父母、醫生。

打完針或者完成了某個檢查、測量或者治療的過程後, 媽媽最好誇獎一下寶寶:“哦, 我家寶寶真勇敢!連醫生都誇我家寶寶懂事,

Advertisiment
不哭不鬧!”父母強誘導性的、正面的語氣, 積極的期望能夠激發寶寶自我控制的能力, 讓自己的做法符合大人的期望。

2.帶寶寶熟悉醫院環境

平時, 媽媽可以利用帶寶寶去打預防針的機會, 帶寶寶在醫院裡到處走走, 看看花壇裡的花草、讀讀櫥窗裡的圖片、和來就醫的小朋友玩玩等, 以此緩解寶寶的情緒。

盡可能固定地去某一位醫生那裡就診, 這樣彼此會有很多話題交流, 親近感會消除寶寶的恐懼。

打針的時候, 媽媽可以有意識地改變寶寶的注意力。 比如, 當褲子脫下來後, 媽媽可以對寶寶說:“看, 那裡有只小貓咪。 ”“哦, 這個房間的燈可真漂亮。 ”寶寶的注意力被轉移後, 就忽略了疼痛感, 等注意力回來,也打完針了。

3.做一些“脫敏”遊戲

俗話說,見得多了,就習慣了。媽媽平時可以和寶寶玩一些“打針”“吃藥”“拍片”等與就醫有關的遊戲。

打針的時候,媽媽可以對著寶寶最喜歡的玩具打,然後說:“你看,小熊打針的時候都不哭,寶寶以後也不能哭!這樣才是勇敢的寶寶啊!”

媽媽也可以自己當病人,讓寶寶當醫生,當寶寶給媽媽打針的時候,媽媽對寶寶說:“寶寶要像醫生阿姨那麼輕輕的啊!”當寶寶的針頭和媽媽接觸的一刹那,寶寶獲得了一種心理上的“脫敏”,會覺得打針不是什麼大事。

等注意力回來,也打完針了。

3.做一些“脫敏”遊戲

俗話說,見得多了,就習慣了。媽媽平時可以和寶寶玩一些“打針”“吃藥”“拍片”等與就醫有關的遊戲。

打針的時候,媽媽可以對著寶寶最喜歡的玩具打,然後說:“你看,小熊打針的時候都不哭,寶寶以後也不能哭!這樣才是勇敢的寶寶啊!”

媽媽也可以自己當病人,讓寶寶當醫生,當寶寶給媽媽打針的時候,媽媽對寶寶說:“寶寶要像醫生阿姨那麼輕輕的啊!”當寶寶的針頭和媽媽接觸的一刹那,寶寶獲得了一種心理上的“脫敏”,會覺得打針不是什麼大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