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媽媽在寶寶成長階段訓練寶寶語言能力, 各位媽媽不知道如何發展語言知識, 各位爸媽可以進入星寶寶童書瞭解語言訓練知識, 更好的呵護寶寶的健康。
語言既是思維和溝通的重要工具, 也是智力發展的一個顯著標誌。
寶寶從出生起的三年內, 大腦發育進步神速, 其中語言能力的發展是孩子身心發展的重中之重。 如何能科學的呢?下面的建議值得試一試:
儘早“對話” 不要等寶寶會說話了再和他對話, 盡可能早甚至從一降生就可以和寶寶“對話”了, 當然, 這個對話更多是以非語言進行的,
Advertisiment
當然, 這需要慢慢摸索, 不必期望自己一下子就成為孩子“肚子裡的蛔蟲”, 如果寶寶對你的反應一時不理會, 你可以耐心地等上一會兒或借助於眼神交流、身體接觸等途徑, 使寶寶產生反應。 此外, 隨著寶寶慢慢長大, 寶寶的表達方式日趨豐富, 開始發出各種各樣的咿咿呀呀的聲音, 這時候模仿一下寶寶, 它一定很開心。
只要我們滿懷耐心和愛的關注, 寶寶就會更自如、更固定的使用不同類型的方式和聲音來傳達不同的需求, 從而和媽媽形成了一個初始的會話模式。 這不僅是語言發展的高起點, 也是孩子心理發育的高起點。
Advertisiment
成為“朗讀者”童書推廣人阿甲叢女兒繈褓中開始為她讀書, 結果閱讀成為父女倆特殊的心靈溝通的紐帶;出版人路金波長期堅持給孩子閱讀經典文學、不去給孩子說“襪襪、腳腳”等嬰兒語, 結果女兒兩歲就說出“可是, 我真的不是這樣想的”這樣的複句。 很多優秀家庭的實踐證明, 堅持給孩子朗讀、多給孩子講故事, 從一開始就讓孩子接觸優秀的漢語而不是傳統中的嬰兒語, 寶寶的語言能力可以發展到讓人驚喜的程度。
做寶寶的“導遊”寶寶是這個世界的“新客人”, 即便是對洗澡、吃飯這些最基本的事情寶寶也莫名其妙, 這時候需要我們做好寶寶的“導遊”, 比如用親切的聲音、變化的語調, 跟寶寶講他當前面對的事物和事情。
Advertisiment
當寶寶開始離開媽媽或者正在做的事情, 去看別人, 看別的東西的時候, 我們不要刻板的一定對孩子說我們想說的(如我們正在做的), 而應該追隨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你看到的是叔叔”, “那是一棵大樹”等。 這樣自然、親切的語言“導遊”, 對提高孩子語言能力非常有效, 也很利於孩子的社會化發展。
使用“媽媽語” 生活中, 對於呀呀學語的寶寶, 媽媽(或其他家人)和寶寶說話時, 常常會不自覺地放慢語速、提高聲調並採用誇張的語氣說出或重複說出一些簡短的詞語或句子, 這就是所謂的“媽媽語”。 寶寶非常吃這一套, 因為緩慢的語速、誇張的語氣、高揚的聲調和重複,
Advertisiment
“媽媽語”也更容易吸引寶寶的注意力。 一旦寶寶被吸引, 他就會逐漸地安靜下來, 注視著媽媽, 並通過“咿咿呀呀”的聲音、微笑的表情或其他身體語言來作回應。 這種互動一方面是寶寶語言發育的上好土壤, 一方面也利於增強親子間的情感連結, 促進親子關係的順利發展, 為寶寶的人際交往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