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說話特點:1歲時是語言單調期, 這個時期的寶寶處於最初的學習階段, 他們更願意以哭、笑或鬧騰來表達需求。 寶寶能夠說出某些單字, 比如, 媽媽在讀“紅掌撥清波”時, 寶寶會自然地接“波”, 這是他們勇於模仿的第一個階段。
寶寶上課啦!
小學員:小米, 1歲3個月
課程1 寶寶聽, 媽媽說
學習重點:跟寶寶很清楚地說話, 讓寶寶聽明白, 並且能夠回應媽媽。
“小米乖乖, 我們來上課嘍, 現在要請小米同學去幫媽媽拿餐桌上的紅蘋果。 ”以前總是媽媽替小米把一切事情辦好,
Advertisiment
上課小結:雖然小米只能用單詞跟媽媽交流, 卻沒停止思考自己想說什麼, 而且一天天地進步了呢。
課程2 寶寶說, 媽媽聽
學習重點:寶寶的需求, 要自己說出來, 不能光靠手指, 或靠媽媽猜。
小米還不會完全表達自己的需求, 甚至有時覺得表達很麻煩:所以她會拉著媽媽去找自己想要的玩具, 這樣更迅速;當她想要出去玩時,
Advertisiment
上課小結:摸清寶寶近期比較感興趣的事物, 比如玩具、卡通片衣服、繪本。 然後用提醒的方法讓寶寶自己說出來。
2歲~3歲語言爆發期, 話不能停寶寶說話特點:2歲以後的寶寶簡直就是語言大爆發, 無論是跟小朋友還是大人, 交流基本無壓力, 能夠通過簡短的話語, 再配合動作, 表達出自己想要說要做的事。 這個時候, 媽媽需要做的就是強化他們的表達。
Advertisiment
寶寶上課啦!
小學員:費揚揚, 2歲
課程1 媽媽提問, 寶寶答
學習重點:這個時期的寶寶幾乎一天一個樣, 因此, 不斷給他們機會挑戰新詞彙, 會幫助他們說得流利、全面。
揚揚簡直就是媽媽的“複讀機”, 只要醒著, 就喜歡說個不停。 媽媽抓准了這一點, 每天都會跟他說話:“揚揚, 你看, 這是麵包機, 紅色的外殼, 裡面有個神秘的機器, 可以幫我們做麵包。 ”揚揚很快就記住了兩個關鍵字, 麵包機, 麵包。 第二天, 媽媽問:“揚揚, 我們家的麵包機是什麼顏色的呀?”“紅色。 ”真棒, 揚揚很清晰地答了出來。
隨後, 媽媽又增加了一點新的內容, 麵包機還可以給揚揚做蛋糕, 揚揚又記住了“蛋糕”這個新詞。
上課小結:新詞彙不能一次塞滿寶寶的腦子,
Advertisiment
課程2 寶寶要什麼, 自己說出來
學習重點:是考察寶寶學習成績的時候了, 媽媽一定要堅持讓寶寶說出心中想說的話。
相對于1歲多時媽媽要替揚揚說出需求, 現在揚揚必須親自說出來。 就算不流暢, 表達欠佳, 媽媽也要忍耐, 鼓勵他說出來。 不是小小寶寶了, 拖著媽媽去拿夠不著的糖果這種事行不通了。 媽媽會等著揚揚開口說:“媽媽, 我想吃糖果。 ”要求出去玩時說:“媽媽, 帶我去坐搖搖車。 ”面對想做的事, 他也會自動矯正說話的節奏和內容。
上課小結:當寶寶說出一句精彩的、完整的話時, 媽媽要及時表揚和鼓勵。
3歲~4歲說話是件技術活兒, 必須接著練寶寶說話特點:三四歲的寶寶已經上幼稚園了, 每天需要和小朋友、老師、周圍的人,
Advertisiment
寶寶上課啦!
小學員:小豬, 3歲半
課程1 和媽媽說說幼稚園裡的生活
學習重點:寶寶開始適應幼稚園裡的生活, 跟媽媽分開了一天, 要學著把精彩的事和媽媽分享。
小豬在幼稚園裡是個活躍分子, 在他的眼裡, 幼稚園是個最好玩的地方, 每天都有新的玩法和新的發現。 媽媽跟他約法三章:回家後, 要跟媽媽說說幼稚園裡的事;學了新歌謠, 要教媽媽唱。 這時, 媽媽變成了小朋友, 小豬變成了家教老師, 有板有眼地演一遍幼稚園生活, 不知不覺間, 小豬的表達能力又上了一層臺階。
上課小結:媽媽可以在適當的時候, 糾正幾個寶寶運用不當的字詞。
課程2 寶寶可以講故事啦
學習重點:從一個字,到一個詞,到一句話,再到一個故事,讓寶寶的說話內容有了質的飛躍。
現在起,小豬可以給媽媽講故事了。比如,拿一本經常讀的繪本,小豬想起來多少,就講多少,媽媽只稍作補充一下。隔了幾天,“我們再來講一遍吧”。小豬能夠完整地講故事和唱歌了,說話更有條理。而且在小圈子裡,他出色的表達能力也讓他贏得了更多朋友。
上課小結:講故事、唱歌、角色扮演,都是訓練寶寶流暢表達自己的好方法。
寶寶說話晚的跡象一般情況下,孩子長到二三歲就能比較好地表達自己的意圖,四歲時能基本掌握本民族語的口語了,到五歲以後能較清楚地複述聽過的故事大意、看圖說話或自己編簡單的故事。正常情況下,發育晚的孩子與發育早的孩子相比有4—6個月的差異,超過這個時限,父母就要多加注意了。
4個月大時:不會模仿爸爸、媽媽發出的聲音。
6個月大時:不會笑或大聲叫。
8—9個月大時:不會用聲音吸引你的注意力;還沒開始咿呀學語。
滿10個月時:對別人叫自己的名字沒有反應,不懂怎麼讓你知道他是高興還是煩躁。
滿12個月時:不會做揮手、搖頭之類的肢體語言;還不能發出一兩個聲母(比如p、b等);當他需要幫助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與你交流。
滿15個月時:不明白“不行”和“再見”之類的詞,也不做反應;會做的肢體語言(比如擺手、指東西等)還不到6種;會說的詞不足1—3個。
滿18個月時:連6—10個詞都不會說;還不會用手指感興趣的東西,比如天空飛過的小鳥或飛機。
滿20個月大時:會說的聲母還不足6個。
21個月時:不會回應簡單的指令:不會假裝和娃娃或自己玩(比如給自己梳頭、給娃娃餵飯等)。
滿24個月時:不會把兩個詞連在一起;不知道常見家庭用具(比如牙刷、電話、筷子等)的功能;不會模仿別人的動作或學別人說話;不會按照要求指出身體部位。
滿30個月時:即使自己家裡的人也沒人能明白他;不會說簡單的句子,不會問問題,也不能讓陌生人明白自己。
滿3歲時:不會說短語;聽不懂簡短的指令;對和其他孩子交流不感興趣;和爸爸或媽媽分開時特別困難。
滿3歲半時:經常不能把話說完整(比如不會說“回家”,只會說“回”)。
滿4歲時:說話還經常結巴,基本上還是不能讓別人完全聽懂他說的話。
學習重點:從一個字,到一個詞,到一句話,再到一個故事,讓寶寶的說話內容有了質的飛躍。
現在起,小豬可以給媽媽講故事了。比如,拿一本經常讀的繪本,小豬想起來多少,就講多少,媽媽只稍作補充一下。隔了幾天,“我們再來講一遍吧”。小豬能夠完整地講故事和唱歌了,說話更有條理。而且在小圈子裡,他出色的表達能力也讓他贏得了更多朋友。
上課小結:講故事、唱歌、角色扮演,都是訓練寶寶流暢表達自己的好方法。
寶寶說話晚的跡象一般情況下,孩子長到二三歲就能比較好地表達自己的意圖,四歲時能基本掌握本民族語的口語了,到五歲以後能較清楚地複述聽過的故事大意、看圖說話或自己編簡單的故事。正常情況下,發育晚的孩子與發育早的孩子相比有4—6個月的差異,超過這個時限,父母就要多加注意了。
4個月大時:不會模仿爸爸、媽媽發出的聲音。
6個月大時:不會笑或大聲叫。
8—9個月大時:不會用聲音吸引你的注意力;還沒開始咿呀學語。
滿10個月時:對別人叫自己的名字沒有反應,不懂怎麼讓你知道他是高興還是煩躁。
滿12個月時:不會做揮手、搖頭之類的肢體語言;還不能發出一兩個聲母(比如p、b等);當他需要幫助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與你交流。
滿15個月時:不明白“不行”和“再見”之類的詞,也不做反應;會做的肢體語言(比如擺手、指東西等)還不到6種;會說的詞不足1—3個。
滿18個月時:連6—10個詞都不會說;還不會用手指感興趣的東西,比如天空飛過的小鳥或飛機。
滿20個月大時:會說的聲母還不足6個。
21個月時:不會回應簡單的指令:不會假裝和娃娃或自己玩(比如給自己梳頭、給娃娃餵飯等)。
滿24個月時:不會把兩個詞連在一起;不知道常見家庭用具(比如牙刷、電話、筷子等)的功能;不會模仿別人的動作或學別人說話;不會按照要求指出身體部位。
滿30個月時:即使自己家裡的人也沒人能明白他;不會說簡單的句子,不會問問題,也不能讓陌生人明白自己。
滿3歲時:不會說短語;聽不懂簡短的指令;對和其他孩子交流不感興趣;和爸爸或媽媽分開時特別困難。
滿3歲半時:經常不能把話說完整(比如不會說“回家”,只會說“回”)。
滿4歲時:說話還經常結巴,基本上還是不能讓別人完全聽懂他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