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做大人的,
天天在職場上打拼,
不乏與人商量,
討論,
斡旋的經驗。
可為什麼回到家後,
對自己的子女卻無法心平氣和地“對答如流”呢?問題在於心態,
也就是把孩子當作一個“人”,
而不是把其僅僅看成孩子。
試想,
大人與客戶,
情人或朋友約會遲到會說聲抱歉,
為什麼對孩子就不呢?身體疲累,
都懂得強裝笑顏說聲:“對不起,
我需要休息。
”為什麼對孩子卻是一句:“別吵啦!”
一個開明的父母,
善於把家經營出一種“討論”的氣氛,
關鍵一點是態度要真誠。
有個例子:一位母親帶兒子出去,
問他“今天吃什麼,
”兒子說:“辣翅!”母親說:“那太熱,
Advertisiment
這位母親不是不會說話, 而是態度成問題, 如果談話的結果仍要孩子聽父母的, 久而久之, 孩子會得出一個結論:大人心裡早有譜, 還有什麼好說的, 慢慢地, 他們就學乖了, 對父母的問話, 總是一概以“不知道”、“隨便”、“都可以”等答之, 懶得多說。
即使是低齡幼兒, 在學習讀、寫、算之外, 也可以與大人分享生活的話題, 談生活、家庭、情緒與夢想等。 比如, 孩子問爸爸為什麼要上班, 不妨跳開“賺錢養家”的舊有說法, 可換為:“我還滿喜歡自己的工作, 它可以幫助一些人。 ”真誠表白工作對自己的意義。
一個小孩問媽媽為什麼會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