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 為孩子講故事是如今年輕爸爸媽媽的“必修課”, 特別是睡前故事, 更是成了孩子們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
而美國故事家吉姆?科認為, 聽故事能夠打開那些直接教育無法觸及的區域, 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 都可以從故事中找到解決自己問題的穩妥辦法。
這表明, 故事的內涵不僅反映生活, 揭示世界, 而且故事對人的塑造施加著積極影響, 有教育性。 據此, 給孩子講故事, 要充分發掘故事的教育性。
通常情況下, 孩子都愛聽故事、只要你的故事一開講, 孩子那雙明亮的小眼晴就緊緊盯若你的嘴巴,
Advertisiment
但凡事都有另外, 有時候媽媽在一邊認真的講, 孩子卻在一旁要麼玩自己心愛的玩具, 要麼就被身邊的其他事物所吸引。 孩子不願意聽故事嗎?還是這個故事不吸引孩子呢?這個時候, 作為父母的我們不得不想——究竟如何講故事, 孩子才喜歡聽?
其實, 要講好故事, 使孩一愛聽, 又能受到有益的啟發, 也不容易 要講有意義的故事, 家長要選擇內容健康、適合孩子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的故事來講, 切怠給孩子講那些荒誕、恐怖費解或情趣低下的故事, 否則不僅起不到教育作用, 反而會毒害孩子的心靈,
Advertisiment
講故事要有針對性。 不知你留心過沒有, 不少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 他們往往聽不進父母的話, 卻能牢牢記住故事裡某些人物的語言, 這為父母教育子女提供了一條好力、法。 假如你的孩子有說謊話的毛病, 你不妨給他講一講《狼來了》的故事;
假如你的孩子仃驕傲的毛病, 你不妨講一講童話故事《龜兔賽跑》;假如你的孩子學習不刻苦, 你可以講講《鐵柞磨成針》的故事……家長有針對性地給孩子講故事, 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要繪聲繪色地講故事、為了收到良好的效果,
Advertisiment
讓孩子複述故事。 這裡介紹三種複述故事的方法。 一是讓孩子詳細地把全部或某一段故事複述一下。 這樣可以鍛煉孩子的記憶力。 二, 適引導孩子在複述故事時加以發揮。 孩子在複述時, 常常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像, 添加一些情節和語離。 家長對此應給予喪揚和鼓勵。 這樣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聯想力和創造力, 三是讓孩子用幾句話把故事梗概描述一下。
Advertisiment
和孩子比賽講故事, 當孩子纏著你講故事時, 你可以向孩子提個條件:一人講一個, 看誰講得好, 只要孩子講得認真, 就讓孩子得第一, 以示鼓勵。 這樣, 孩子就會由聽故事到學會給別人講故事, 不但能加深對故事的理解, 還鍛煉了記憶力和表達力。
要經常講新故事。 你要經常給孩子講些新的故事、不要天天重複老一套。 你可以利用下班乘車等零星時間看些故事書, 為晚上臨睡前的”故事會“備一備課, 這樣, 你的家庭“故事會”就能越開越成功。 堅持下去, 你的孩子一定能從許多新故事中得到豐富的營養。
如果家長希望能幫助孩子將閱讀向縱深發展, 最好的辦法是“和孩子聊書”,
Advertisiment
當孩子獨立讀第一遍的時候, 他可能只對這個故事的基本線索感興趣, 讀完就完了。 但如果在和家長交流的過程中, 家長幫助孩子發現了其他更有趣的線索, 常常能刺激孩子“再讀一遍, 再讀一遍”。 一般情況下, 孩子是有興趣重讀一本書的。 國外的一些閱讀實驗表明, 孩子經過聊書後常常發現在聊書的過程中似乎“重讀”了書, 甚至有孩子感歎“沒有聊過就像沒有讀過一樣”。
不過, 父母在聊書時切忌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 要記住:孩子的閱讀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的作用更多應是引發孩子的興趣,找出孩子閱讀中的困惑,但最終解決問題的還應是孩子自己,並不應由家長簡單地告訴孩子結論。
父母的作用更多應是引發孩子的興趣,找出孩子閱讀中的困惑,但最終解決問題的還應是孩子自己,並不應由家長簡單地告訴孩子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