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護理初生嬰兒

養生之道網導讀:

如何護理初生嬰兒?剛剛出生的嬰兒不管是皮膚還是身體的內部器官都處於非常嬌弱的狀態, 此時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父母都給予最細緻的呵護。 那麼如何護理初生嬰兒呢?

Advertisiment

在我們生活中, 每一位新媽媽在寶寶剛出生的時候, 都會為寶寶進行一些護理。 那大家可否知道初生嬰兒的護理有哪些呢?對於第一次做媽媽的女性朋友來說, 可能有很多人都是不知道的。 那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初生嬰兒的護理知識。 想知道的朋友就來看一下吧。

初生嬰兒護理知識

每一位出生的寶寶都是爸爸媽媽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因此在寶寶剛出生的時候, 必須要為寶寶做護理, 這個才可以避免寶寶生病的情況出現, 所以, 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初生嬰兒的護理知識。

1、溫度和光線

新生兒對外界溫差的變化有些不適應,

Advertisiment
適宜的室內溫度應保持在25℃~28℃, 盛夏要適當降溫, 而冬天則需要保暖, 但均應注意通風時最好有取暖器在身旁;而室內的光線不能太暗或太亮, 有些家長認為新生兒感光較弱, 害怕刺激眼睛, 常常喜歡掛上厚重的窗簾, 其實這是不宜的, 應讓寶寶在自然的室內光線裡學會適應, 而避免陽光直射眼部。

2、衣服和尿布

新生兒的內衣(包含尿布)應以柔軟且易於吸水的棉織品為主, 最好不要用化纖或印染織品;衣服的顏色宜淺淡, 便於發現汙物, 並防止染料對新生兒皮膚的刺激;衣服儘量寬鬆, 不妨礙肢體活動且易穿易脫。

每一位元寶寶在很小的時候都會使用尿布, 而尿布一般使用吸水性較強的棉製品最好, 並且尿布要經常換洗,

Advertisiment
這樣才能保證尿布上面的細菌減少, 從而不會讓寶寶出現感染的情況。

3、睡眠和睡姿

睡姿影響呼吸, 且新生兒頭顱比較軟, 良好的睡姿有利於頭顱的發育。 建議有個舒適、厚度為1~2公分的小枕頭, 中間稍微下陷, 兩頭微起。

最好的睡姿是仰臥或側臥, 以避免壓迫胸肺部, 建議在餵養後多採取側睡, 以免溢奶或嗆咳造成窒息;在採取仰臥位時, 應當經常變換體位;足月兒因活動力較強, 出生頭幾天可以適當採取俯臥, 以利呼吸道分泌物流出, 防止嘔吐物倒流入氣管, 但俯臥必須拿去枕頭, 頭側向一面, 此時要有家長在一旁監護。

4、哺乳和餵養

新生兒餵養是門很大的學問。 專家的觀點是出生後母乳餵養越早越好, 一般為出生後半小時左右。

Advertisiment
假如媽媽暫時沒有分泌乳汁, 也要儘量讓新生兒吮吸乳☆禁☆房, 以促進乳汁分泌, 並增進母嬰的感情。 母親母乳餵奶前應先洗手並將乳☆禁☆房清洗乾淨, 哺乳的時候最好是一邊乳☆禁☆房吸空喂飽後下一次再換另一邊乳☆禁☆房, 以防殘奶淤積在乳☆禁☆房內, 如一邊乳☆禁☆房一次喂飽後仍有多餘的乳汁, 則最好將其擠掉, 以促進乳☆禁☆房的正常泌乳並避免乳汁淤積或繼發感染。

人工餵養時奶嘴洞大小應適中並注意溫度, 奶嘴餵奶時儘量不要讓寶寶吸進空氣, 以免吐奶, 而喂完之後可輕拍寶寶背部, 以免積氣。 除此之外要對奶瓶、奶嘴嚴格煮沸消毒。 餵養不需太講究定時, 一般情況下4小時左右喂一次, 每次以吃飽吃好為原則:即寶寶吃奶後不哭不吵,

Advertisiment
且體重正常增長。

5、五官護理

在為初生嬰兒進行護理的時候, 不要忘記了對五官的護理, 如面部, 外耳道口, 鼻孔等。 但要記住, 不能對外耳道以及鼻孔進行挖。

因口腔粘膜細嫩、血管豐富, 極易擦傷而引起感染, 故不要經常用力擦洗口腔。 新生兒齒齦邊緣有時有黃白色小斑點(俗稱“馬牙”), 這是正常生理現象, 生後數周會自行消失, 不要視“馬牙”為不吉利的東西, 更不可用針, 特別是用不潔針去挑, 以防細菌由此處進入體內而引起敗血症。

眼部要保持清潔, 假如眼部分泌物多, 可用溫水或生理鹽水擦淨, 再滴眼藥水。

6、大便觀察

新生兒出生24小時後若還未解小便者, 應喂些溫開水, 並用溫熱水洗臀部, 促進其排尿。

正常新生兒大多數在生後12小時以內開始排大便,新生兒出生1~2天內大便一般是黑綠色的,以後逐漸變黃、變軟、有黏性,大便性質比較黏稠,呈墨綠色,稱為“胎糞”,在生後2~3日內陸續排出。母乳餵養的新生兒,大便一般呈金黃色,較稀,且每天排6次左右;人工餵養或混合餵養者,大便稍幹一點,顏色也較深一些,相對次數也減少。

注意

如大便中有黃色顆粒,可能是新生兒的消化問題,此時假如是母乳餵養,母親則應減少油脂的攝入量,飲食略清淡一些,但清淡不意味著就是吃素,只是少些鹽分和辛辣物質;假如是人工或混合餵養。

新生兒肚臍護理

1、清理肚臍

每天在寶寶洗澡的同時也要清理寶寶的肚臍,有些媽媽擔心寶寶的肚臍傷口沒有長好,不敢清洗,這是不對的。

清洗後,以棉花棒沾95%的酒精於肚臍處擦拭,由臍帶根部(或凹處)開始向外擦至皮膚後停止;並可于每次更換尿布時,檢查臍部是否乾燥,若臍部潮濕,則重覆以上的動作(以95%的酒精再次擦拭)。

2、防止尿液污染肚臍

尿布不宜過長,避免尿濕後污染傷口。最好選擇可以留出臍部空間的尿不濕,為了防止尿液污染臍部,做好隔離措施。及時觀察寶寶的排便情況,尿布勤更換。

3、保持乾燥

臍帶周圍的乾燥清潔是幫助痊癒的重中之重,一旦臍部潮濕,很容易引起細菌感染,甚至引發臍炎。因此,在護理過程中,保持乾燥是護理的首要原則。

4、讓肚臍通風

在保持乾燥的同時,還要注意肚臍的通風,不要蓋得過厚,防止產生水氣;一旦發現肚臍有潮濕狀況,應立即用棉布輕輕吸幹。還應選擇質地柔軟、透氣的衣褲減少局部摩擦。

那麼,家長要做什麼呢

1、擦爽身粉

千萬不要把爽身粉撒在肚臍周圍,不利於臍部的正常呼吸,不利於肚臍乾燥,而且有感染的危險。

2、塗抹護膚品

絕對不能用面霜、乳液及油類塗抹臍帶根部,以免臍帶不易乾燥甚至導致感染。

3、用紫藥水

千萬不要用藥水,有的新生兒肚臍很長時間不脫落,或脫落後壞膿的,有些爺爺奶奶為了乾燥臍帶就要給寶寶用藥水擦拭,這個方法以前的時候經常使用,但現在醫學上不提倡這個方法,因為藥水的乾燥效果僅限於表面,而酒精的乾燥效果是從裡到外的乾燥。

關於新生兒臍帶常見的問題

1、新生兒的臍帶一般過了多久才脫落

一般情況下,嬰兒出生後臍帶在24-48小時裡就自然乾癟,3-4天就掉了,並且會在10天到半個月裡癒合。但是,這也不是絕對的,因為不同的新生兒有差異,臍帶殘留也有長、短、粗、細之分,只要寶寶的臍部保持乾燥,爸爸媽媽就不要著急,可耐心等待寶寶的臍帶自行脫落。

2、如何可以讓新生兒臍帶加速脫落呢

假如新生兒的臍帶2周後仍未脫落,要仔細觀察臍帶的情況,只要沒有感染跡象,如沒有紅腫或化膿,沒有大量液體從臍窩中滲出,就不用擔心。另外,可以用酒精給寶寶擦臍窩護理,使臍帶殘端保持乾燥,加速臍帶殘端脫落和肚臍癒合。

3、新生兒肚臍異常,周圍發紅怎麼辦

一般情況下,在臍帶殘端脫落護理的過程中,肚臍周圍常常會出現輕微的發紅,這是臍帶殘端脫落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不用擔心。如果肚臍和周圍皮膚變得很紅,而且用手摸起來感覺皮膚發熱,那很可能是肚臍出現了感染,就得立即去醫院了。

4、新生兒的臍帶流出淡黃色液體正常嗎

一般情況下,癒合中的臍帶殘端經常會滲出清亮的或淡黃色黏稠的液體,這是癒合中的臍帶殘端滲出的液體,屬於正常現象,用75%的酒精輕輕擦乾淨,保持臍帶部位乾燥即可。如果流出的液體呈膿液或者有惡臭氣味,說明臍帶可能受感染,應立即到醫院治療。此外,當給新生男寶包尿布時,應將陰☆禁☆莖朝下,以防解尿時臍帶碰到尿液,造成臍帶發炎。

5、每次消毒臍帶的時候寶寶都大哭,要怎麼辦

一般寶寶會在消毒的時候哭鬧,因為藥水是冷的,爸爸媽媽不要因為心疼寶寶而給消毒打折扣。一旦消毒不好,臍帶出現化膿等情況,可能要住院什麼的,到時候寶寶會吃更多的苦。可以在住院期間多觀察護士如何給寶寶消毒臍帶。

預防新生兒臍炎的方法

對於避免新生兒臍炎的發生,家長們主要是做好預防工作,像是斷臍後的保養,還應該堅持部分清潔衛生。在臍帶未掉落前,洗澡後要將臍帶周圍的水吸幹,可用,家長們主要是做好斷臍後的保養,還應該堅持部分清潔衛生。

在臍帶未掉落前,洗澡後要將臍帶周圍的水吸幹,可用75%的酒精消毒殘端,再換上潔淨的紗布包裹 好;不要將尿布蓋在臍部上,以堅持部分枯燥;勤換尿布,避免尿液污染臍帶。假如臍帶根部發紅,或臍帶掉落後創傷不癒合,臍窩濕潤、流水等體現,應立即進行部分處理,用3%雙氧水沖刷部分2-3次後用碘酊消毒,再用酒精脫碘,假如臍部炎症明顯,有膿性分泌物等應立即送孩子到醫院醫治。

新生兒出現臍炎後,家長可採取的治療方法

1、家長須掌握常規的消毒方法,僅消毒表面是不夠的,必須從臍的根部由內向外環形徹底清洗消毒。

2、避免大小便污染,最好使用吸水、透氣性能好的消毒尿布,孩子哭鬧時要檢查尿布有無濕,及時更換。

3、洗澡時,注意不要洗濕臍部,洗澡完畢,用消毒幹棉枝吸幹臍窩水,並用75%酒精消毒,保持局部乾燥。

4、觀察臍帶有無潮濕、滲液或膿性分泌物,如有應及時治療,採用3%雙氧水徹底清洗臍部,消毒幹棉枝吸幹後再用95%酒精脫水,乾燥後敷上碘仿粉。

新生兒濕疹護理妙招

病因較複雜,與多種內外因素有關,有時很難明確具體的病因。消化道攝入食物性變應原,如魚、蝦、牛羊肉、雞蛋等致敏因素,可使體內發生Ⅰ型變態反應。此外,機械性摩擦,如唾液和溢乳經常刺激,也是本病的誘因。護理不當,如過多使用較強的鹼性肥皂,過高營養,以及腸內異常消化等也可引起本病。某些外在因素,如陽光、紫外線、寒冷、濕熱等物理因素,接觸絲織品或人造纖維,外用藥物,以及皮膚細菌感染等均可引起濕疹或加重其病情。

1、注意居室環境衛生

在護理濕疹寶寶時,除了要杜絕引發寶寶濕疹的過敏源外,媽媽要注意居室內的環境衛生,時常通風換氣,尤其是避免寶寶在潮濕悶熱的屋內。雖然潮濕的環境並不會導致寶寶濕疹,但是潮濕、悶熱會引發嬰兒濕疹的加重,所以爸爸媽媽要尤為注意嬰兒房內的環境與衛生。

2、寶寶衣物要勤換洗晾曬

如上文所說,潮濕悶熱的環境會引發嬰兒濕疹的加重。在保證寶寶不會受涼感冒的情況下,無需給寶寶穿過多的衣物,引發寶寶出汗,誘發濕疹嚴重。

在選擇寶寶衣物上,最好在患濕疹期間選擇天然棉質的衣物較好,棉質的衣物透氣性好,可以保持寶寶的皮膚清爽。要避免給寶寶穿羊毛、腈綸等材質的衣物,以免寶寶因為感到癢而抓撓皮膚,讓濕疹再次受到感染。

另外,寶寶衣物也需要勤換洗,並在陽光充足的天氣,充分晾曬寶寶衣服。在給寶寶洗衣物時,要充分漂洗乾淨,不要殘留清潔劑,對寶寶皮膚造成刺激。

3、寶寶皮膚的清潔護理

在寶寶患濕疹期間,媽媽千萬不要因為怕寶寶感染而不給寶寶洗澡,這是錯誤的。此時需要做的是,保證每天用溫水給寶寶洗澡一次,每次只需15分鐘即可,洗後,輕輕擦乾寶寶肌膚,並給寶寶塗抹濕疹期間寶寶專用的潤膚乳(液)。如果發現寶寶濕疹部位有液體滲出,那麼可以塗抹相應治療的藥膏即可。

4、哺乳媽媽的飲食注意

如果媽媽母乳餵養寶寶,那麼在嬰兒濕疹期間,哺乳媽媽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減少高脂食品的攝取。另外,在寶寶患病期間,媽媽也不要停止母乳餵養,母乳能夠提供給寶寶所需的營養,並提高寶寶的抵抗力。

新生兒的衛生護理如何做

經過漫長的等待,終於等到寶寶的到來,在新父母快樂的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正確地對孩子進行護理。新生兒的抵抗力幾乎為零,所以護理嬰兒的父母,一定要注意做好預防工作,注意個人衛生。

1、眼膠和眼淚

新生兒的眼睛會分泌很多眼屎和眼淚,清洗時用乾淨的布輕輕擦拭眼部周圍。在擦拭的時候要按住嬰兒的頭手,輕輕擦去分泌物。不要用力地揉搓眼屎,布用過的地方不要再擦拭別處。

2、指甲的健康

手指甲和腳趾甲每週都需要進行修剪,但手指甲非常柔軟,還和肉連在一起的,所以修剪時要特別注意,避免出血。你可以用寶寶專用指甲鉗,趁著寶寶熟睡的時候修剪指甲,不要剪太短。如果你不小心把肉引起出血,要用消毒紗布按壓止血。

3、溫度和光照

新生兒對外界溫度變化有些不適應,適宜的室內溫度應保持在25~28℃,夏季要適當的降溫,冬季需要保持溫暖的,但冬季通風時最好在屋子裡放一個取暖器。

室內光線不是太暗或太亮,有些家長認為新生兒感光較弱,害怕刺激眼睛,常常喜歡掛上厚重的窗簾,事實上不是這樣的,應該讓寶寶適應室內的自然光,避免陽光直射眼睛。

4、穿衣服

嬰兒的汗液分泌較多,溫度調節能力差,應選擇吸濕性好,手感柔軟,透氣性和保溫性好,易於清潔的棉製品。新生兒的衣服最好是斜襟領,或連體衣服也可以。滿月後可以穿內衣,盡力伸展的領口,防止衣服刮耳鼻。

5、預防感染

新生兒的護理,要注意衛生,在每次護理前要洗手,防止細菌污染對新生兒皮膚嬌嫩的感染,如護理人員患有傳染性疾病則不能接觸嬰兒,預防新生兒感染。如在新生兒感染性疾病的發生,必須嚴格隔離治療,接觸隔離觀察。產婦休息室在哺乳的時候應該被禁止訪問,降低新生兒感染的機會。

6、抱和背

對新手媽媽來講,怎麼抱孩子和背孩子也是一個問題。寶寶的頸部肌肉發育不完全,如果你不扶好頭部和頸部,孩子就容易煩躁哭鬧,甚至會導致驚厥。要用手托住頭部和頸部,再把嬰兒抱起來。絕對不可以在身體的各個部位不滿月的新生兒和兒童發育還不完全,內部器官尚未完全發育好的時候,去粗心大意地抱一個嬰兒,身體都處於正常狀態,對脊柱或骨關節壓力增加,容易發生危險。

7、外出

在孩子滿月之時可以出去。但不要超過30分鐘,不要在太陽光照強烈的下午1-4點出去。為確保安全,最好是等到孩子出世後的6個星期出去。

初生嬰兒的護理誤區

1、生理性黃疸誤認為肝炎

新生兒在生後2~3天開始出現黃疸,4~5天后最明顯,7~14天自然消退,一般情況良好,無不良反應,稱“生理性黃疸”.如果10天內黃疸消失,就不是病態,更不是肝炎,叫“生理性黃疸”.它一般在生後第4~5天出現,一周左右消失。早產兒黃疸可持續到14天消失,產生原因。

(1) 孩子體內紅細胞破壞增加,使血中間接膽紅素增加,使皮膚發黃。

(2) 新生兒肝臟發育不成熟,肝細胞產生的酶(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不足,不能有效的將間膽轉化為直膽而由膽道排泄,間膽在血中濃度增高,引起皮膚黃染。

總之,生理性黃疸屬正常生理過程,不需要治療。

2、擠壓乳腺

新生兒的乳☆禁☆房在生後第4~5天出現輕度腫脹,並有少許乳汁溢出,7~10天達高☆禁☆潮。這是因為母親在妊娠後期體內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及催乳素),致使胎兒通過胎盤吸收了較多的激素所造成的乳腺一時性腫脹,無論男孩、女孩都可有,屬於生理現象,2~3周即可消失,千萬不要擠壓,它的惡果就是患“乳腺炎”.

3、錯棄初乳

初乳是指產後12小時以內分泌的乳汁,因初乳顏色太黃,比較清淡,所以有的人認為“初乳”是“壞乳”而白白擠掉,甚為可惜。因為初乳營養價值很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乳糖、礦物質,同時還含有大量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它能殺死破傷風桿菌、百日咳桿菌、肺炎雙球菌及引起腹瀉致病的大腸桿菌,且能抵抗麻疹、小兒麻痹等病毒。實踐證明:產後開奶時間越早,乳汁分泌越好;吸吮越勤越早,產乳越多。

4、正常溢乳誤為嘔吐

新生兒胃賁門括約肌鬆弛,幽門括約肌相對較緊張,胃容量小(約為30~60毫升),胃呈水準位,故易發生溢乳。喟奶後應將新生兒豎起,輕拍後背,排出咽下的空氣,然後取右側臥位,枕頭高3~4釐米即可。少量溢乳屬正常現象,不應按嘔吐治療。

5、誤擦胎脂

胎脂有保護皮膚、防止細菌感染及保溫的作用。除胎脂較厚,皮膚皺褶多的大腿根、腋下及脖子等處,略加擦拭,以防胎脂分解成脂肪酸刺激局部皮膚而發生糜爛外,其它部位的胎脂不宜擦去。

6、脫水熱誤為感染

少數新生兒出生後的第3~4天有一過度性發熱,體溫驟升,有時可達39℃左右,但一般情況良好,夏季多見。若補足水份後,體溫可於短時間內恢復正常,不需治療。有人誤為感染,給予抗生素治療是不必要的。

7、新生兒脫髮

有些新生兒出生的時候頭髮很好、很黑,過些日子有的地方會脫髮,這不是病態,屬正常現象,俗稱“奶禿”,隨著孩子逐漸長大,頭髮也會越長越好的。不過造成新生兒脫髮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8、四肢抖動是不是抽瘋了

因新生兒大腦發育不夠完善,對下級中樞的抑制能力較弱,常出現不自主和不協調的動作或睡眠時會因突然抖動而驚醒,父母不必擔心,這不是病態,是正常現象,慢慢可以隨孩子的增長而消失。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有關於初生嬰兒的一些護理知識,相信大家看完之後,對於如何護理寶寶也是有所瞭解了。因此可以為寶寶進行以上面的這些護理方法,但是要記住,不能進入護理誤區,以免出現更嚴重的問題。

正常新生兒大多數在生後12小時以內開始排大便,新生兒出生1~2天內大便一般是黑綠色的,以後逐漸變黃、變軟、有黏性,大便性質比較黏稠,呈墨綠色,稱為“胎糞”,在生後2~3日內陸續排出。母乳餵養的新生兒,大便一般呈金黃色,較稀,且每天排6次左右;人工餵養或混合餵養者,大便稍幹一點,顏色也較深一些,相對次數也減少。

注意

如大便中有黃色顆粒,可能是新生兒的消化問題,此時假如是母乳餵養,母親則應減少油脂的攝入量,飲食略清淡一些,但清淡不意味著就是吃素,只是少些鹽分和辛辣物質;假如是人工或混合餵養。

新生兒肚臍護理

1、清理肚臍

每天在寶寶洗澡的同時也要清理寶寶的肚臍,有些媽媽擔心寶寶的肚臍傷口沒有長好,不敢清洗,這是不對的。

清洗後,以棉花棒沾95%的酒精於肚臍處擦拭,由臍帶根部(或凹處)開始向外擦至皮膚後停止;並可于每次更換尿布時,檢查臍部是否乾燥,若臍部潮濕,則重覆以上的動作(以95%的酒精再次擦拭)。

2、防止尿液污染肚臍

尿布不宜過長,避免尿濕後污染傷口。最好選擇可以留出臍部空間的尿不濕,為了防止尿液污染臍部,做好隔離措施。及時觀察寶寶的排便情況,尿布勤更換。

3、保持乾燥

臍帶周圍的乾燥清潔是幫助痊癒的重中之重,一旦臍部潮濕,很容易引起細菌感染,甚至引發臍炎。因此,在護理過程中,保持乾燥是護理的首要原則。

4、讓肚臍通風

在保持乾燥的同時,還要注意肚臍的通風,不要蓋得過厚,防止產生水氣;一旦發現肚臍有潮濕狀況,應立即用棉布輕輕吸幹。還應選擇質地柔軟、透氣的衣褲減少局部摩擦。

那麼,家長要做什麼呢

1、擦爽身粉

千萬不要把爽身粉撒在肚臍周圍,不利於臍部的正常呼吸,不利於肚臍乾燥,而且有感染的危險。

2、塗抹護膚品

絕對不能用面霜、乳液及油類塗抹臍帶根部,以免臍帶不易乾燥甚至導致感染。

3、用紫藥水

千萬不要用藥水,有的新生兒肚臍很長時間不脫落,或脫落後壞膿的,有些爺爺奶奶為了乾燥臍帶就要給寶寶用藥水擦拭,這個方法以前的時候經常使用,但現在醫學上不提倡這個方法,因為藥水的乾燥效果僅限於表面,而酒精的乾燥效果是從裡到外的乾燥。

關於新生兒臍帶常見的問題

1、新生兒的臍帶一般過了多久才脫落

一般情況下,嬰兒出生後臍帶在24-48小時裡就自然乾癟,3-4天就掉了,並且會在10天到半個月裡癒合。但是,這也不是絕對的,因為不同的新生兒有差異,臍帶殘留也有長、短、粗、細之分,只要寶寶的臍部保持乾燥,爸爸媽媽就不要著急,可耐心等待寶寶的臍帶自行脫落。

2、如何可以讓新生兒臍帶加速脫落呢

假如新生兒的臍帶2周後仍未脫落,要仔細觀察臍帶的情況,只要沒有感染跡象,如沒有紅腫或化膿,沒有大量液體從臍窩中滲出,就不用擔心。另外,可以用酒精給寶寶擦臍窩護理,使臍帶殘端保持乾燥,加速臍帶殘端脫落和肚臍癒合。

3、新生兒肚臍異常,周圍發紅怎麼辦

一般情況下,在臍帶殘端脫落護理的過程中,肚臍周圍常常會出現輕微的發紅,這是臍帶殘端脫落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不用擔心。如果肚臍和周圍皮膚變得很紅,而且用手摸起來感覺皮膚發熱,那很可能是肚臍出現了感染,就得立即去醫院了。

4、新生兒的臍帶流出淡黃色液體正常嗎

一般情況下,癒合中的臍帶殘端經常會滲出清亮的或淡黃色黏稠的液體,這是癒合中的臍帶殘端滲出的液體,屬於正常現象,用75%的酒精輕輕擦乾淨,保持臍帶部位乾燥即可。如果流出的液體呈膿液或者有惡臭氣味,說明臍帶可能受感染,應立即到醫院治療。此外,當給新生男寶包尿布時,應將陰☆禁☆莖朝下,以防解尿時臍帶碰到尿液,造成臍帶發炎。

5、每次消毒臍帶的時候寶寶都大哭,要怎麼辦

一般寶寶會在消毒的時候哭鬧,因為藥水是冷的,爸爸媽媽不要因為心疼寶寶而給消毒打折扣。一旦消毒不好,臍帶出現化膿等情況,可能要住院什麼的,到時候寶寶會吃更多的苦。可以在住院期間多觀察護士如何給寶寶消毒臍帶。

預防新生兒臍炎的方法

對於避免新生兒臍炎的發生,家長們主要是做好預防工作,像是斷臍後的保養,還應該堅持部分清潔衛生。在臍帶未掉落前,洗澡後要將臍帶周圍的水吸幹,可用,家長們主要是做好斷臍後的保養,還應該堅持部分清潔衛生。

在臍帶未掉落前,洗澡後要將臍帶周圍的水吸幹,可用75%的酒精消毒殘端,再換上潔淨的紗布包裹 好;不要將尿布蓋在臍部上,以堅持部分枯燥;勤換尿布,避免尿液污染臍帶。假如臍帶根部發紅,或臍帶掉落後創傷不癒合,臍窩濕潤、流水等體現,應立即進行部分處理,用3%雙氧水沖刷部分2-3次後用碘酊消毒,再用酒精脫碘,假如臍部炎症明顯,有膿性分泌物等應立即送孩子到醫院醫治。

新生兒出現臍炎後,家長可採取的治療方法

1、家長須掌握常規的消毒方法,僅消毒表面是不夠的,必須從臍的根部由內向外環形徹底清洗消毒。

2、避免大小便污染,最好使用吸水、透氣性能好的消毒尿布,孩子哭鬧時要檢查尿布有無濕,及時更換。

3、洗澡時,注意不要洗濕臍部,洗澡完畢,用消毒幹棉枝吸幹臍窩水,並用75%酒精消毒,保持局部乾燥。

4、觀察臍帶有無潮濕、滲液或膿性分泌物,如有應及時治療,採用3%雙氧水徹底清洗臍部,消毒幹棉枝吸幹後再用95%酒精脫水,乾燥後敷上碘仿粉。

新生兒濕疹護理妙招

病因較複雜,與多種內外因素有關,有時很難明確具體的病因。消化道攝入食物性變應原,如魚、蝦、牛羊肉、雞蛋等致敏因素,可使體內發生Ⅰ型變態反應。此外,機械性摩擦,如唾液和溢乳經常刺激,也是本病的誘因。護理不當,如過多使用較強的鹼性肥皂,過高營養,以及腸內異常消化等也可引起本病。某些外在因素,如陽光、紫外線、寒冷、濕熱等物理因素,接觸絲織品或人造纖維,外用藥物,以及皮膚細菌感染等均可引起濕疹或加重其病情。

1、注意居室環境衛生

在護理濕疹寶寶時,除了要杜絕引發寶寶濕疹的過敏源外,媽媽要注意居室內的環境衛生,時常通風換氣,尤其是避免寶寶在潮濕悶熱的屋內。雖然潮濕的環境並不會導致寶寶濕疹,但是潮濕、悶熱會引發嬰兒濕疹的加重,所以爸爸媽媽要尤為注意嬰兒房內的環境與衛生。

2、寶寶衣物要勤換洗晾曬

如上文所說,潮濕悶熱的環境會引發嬰兒濕疹的加重。在保證寶寶不會受涼感冒的情況下,無需給寶寶穿過多的衣物,引發寶寶出汗,誘發濕疹嚴重。

在選擇寶寶衣物上,最好在患濕疹期間選擇天然棉質的衣物較好,棉質的衣物透氣性好,可以保持寶寶的皮膚清爽。要避免給寶寶穿羊毛、腈綸等材質的衣物,以免寶寶因為感到癢而抓撓皮膚,讓濕疹再次受到感染。

另外,寶寶衣物也需要勤換洗,並在陽光充足的天氣,充分晾曬寶寶衣服。在給寶寶洗衣物時,要充分漂洗乾淨,不要殘留清潔劑,對寶寶皮膚造成刺激。

3、寶寶皮膚的清潔護理

在寶寶患濕疹期間,媽媽千萬不要因為怕寶寶感染而不給寶寶洗澡,這是錯誤的。此時需要做的是,保證每天用溫水給寶寶洗澡一次,每次只需15分鐘即可,洗後,輕輕擦乾寶寶肌膚,並給寶寶塗抹濕疹期間寶寶專用的潤膚乳(液)。如果發現寶寶濕疹部位有液體滲出,那麼可以塗抹相應治療的藥膏即可。

4、哺乳媽媽的飲食注意

如果媽媽母乳餵養寶寶,那麼在嬰兒濕疹期間,哺乳媽媽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減少高脂食品的攝取。另外,在寶寶患病期間,媽媽也不要停止母乳餵養,母乳能夠提供給寶寶所需的營養,並提高寶寶的抵抗力。

新生兒的衛生護理如何做

經過漫長的等待,終於等到寶寶的到來,在新父母快樂的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正確地對孩子進行護理。新生兒的抵抗力幾乎為零,所以護理嬰兒的父母,一定要注意做好預防工作,注意個人衛生。

1、眼膠和眼淚

新生兒的眼睛會分泌很多眼屎和眼淚,清洗時用乾淨的布輕輕擦拭眼部周圍。在擦拭的時候要按住嬰兒的頭手,輕輕擦去分泌物。不要用力地揉搓眼屎,布用過的地方不要再擦拭別處。

2、指甲的健康

手指甲和腳趾甲每週都需要進行修剪,但手指甲非常柔軟,還和肉連在一起的,所以修剪時要特別注意,避免出血。你可以用寶寶專用指甲鉗,趁著寶寶熟睡的時候修剪指甲,不要剪太短。如果你不小心把肉引起出血,要用消毒紗布按壓止血。

3、溫度和光照

新生兒對外界溫度變化有些不適應,適宜的室內溫度應保持在25~28℃,夏季要適當的降溫,冬季需要保持溫暖的,但冬季通風時最好在屋子裡放一個取暖器。

室內光線不是太暗或太亮,有些家長認為新生兒感光較弱,害怕刺激眼睛,常常喜歡掛上厚重的窗簾,事實上不是這樣的,應該讓寶寶適應室內的自然光,避免陽光直射眼睛。

4、穿衣服

嬰兒的汗液分泌較多,溫度調節能力差,應選擇吸濕性好,手感柔軟,透氣性和保溫性好,易於清潔的棉製品。新生兒的衣服最好是斜襟領,或連體衣服也可以。滿月後可以穿內衣,盡力伸展的領口,防止衣服刮耳鼻。

5、預防感染

新生兒的護理,要注意衛生,在每次護理前要洗手,防止細菌污染對新生兒皮膚嬌嫩的感染,如護理人員患有傳染性疾病則不能接觸嬰兒,預防新生兒感染。如在新生兒感染性疾病的發生,必須嚴格隔離治療,接觸隔離觀察。產婦休息室在哺乳的時候應該被禁止訪問,降低新生兒感染的機會。

6、抱和背

對新手媽媽來講,怎麼抱孩子和背孩子也是一個問題。寶寶的頸部肌肉發育不完全,如果你不扶好頭部和頸部,孩子就容易煩躁哭鬧,甚至會導致驚厥。要用手托住頭部和頸部,再把嬰兒抱起來。絕對不可以在身體的各個部位不滿月的新生兒和兒童發育還不完全,內部器官尚未完全發育好的時候,去粗心大意地抱一個嬰兒,身體都處於正常狀態,對脊柱或骨關節壓力增加,容易發生危險。

7、外出

在孩子滿月之時可以出去。但不要超過30分鐘,不要在太陽光照強烈的下午1-4點出去。為確保安全,最好是等到孩子出世後的6個星期出去。

初生嬰兒的護理誤區

1、生理性黃疸誤認為肝炎

新生兒在生後2~3天開始出現黃疸,4~5天后最明顯,7~14天自然消退,一般情況良好,無不良反應,稱“生理性黃疸”.如果10天內黃疸消失,就不是病態,更不是肝炎,叫“生理性黃疸”.它一般在生後第4~5天出現,一周左右消失。早產兒黃疸可持續到14天消失,產生原因。

(1) 孩子體內紅細胞破壞增加,使血中間接膽紅素增加,使皮膚發黃。

(2) 新生兒肝臟發育不成熟,肝細胞產生的酶(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不足,不能有效的將間膽轉化為直膽而由膽道排泄,間膽在血中濃度增高,引起皮膚黃染。

總之,生理性黃疸屬正常生理過程,不需要治療。

2、擠壓乳腺

新生兒的乳☆禁☆房在生後第4~5天出現輕度腫脹,並有少許乳汁溢出,7~10天達高☆禁☆潮。這是因為母親在妊娠後期體內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及催乳素),致使胎兒通過胎盤吸收了較多的激素所造成的乳腺一時性腫脹,無論男孩、女孩都可有,屬於生理現象,2~3周即可消失,千萬不要擠壓,它的惡果就是患“乳腺炎”.

3、錯棄初乳

初乳是指產後12小時以內分泌的乳汁,因初乳顏色太黃,比較清淡,所以有的人認為“初乳”是“壞乳”而白白擠掉,甚為可惜。因為初乳營養價值很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乳糖、礦物質,同時還含有大量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它能殺死破傷風桿菌、百日咳桿菌、肺炎雙球菌及引起腹瀉致病的大腸桿菌,且能抵抗麻疹、小兒麻痹等病毒。實踐證明:產後開奶時間越早,乳汁分泌越好;吸吮越勤越早,產乳越多。

4、正常溢乳誤為嘔吐

新生兒胃賁門括約肌鬆弛,幽門括約肌相對較緊張,胃容量小(約為30~60毫升),胃呈水準位,故易發生溢乳。喟奶後應將新生兒豎起,輕拍後背,排出咽下的空氣,然後取右側臥位,枕頭高3~4釐米即可。少量溢乳屬正常現象,不應按嘔吐治療。

5、誤擦胎脂

胎脂有保護皮膚、防止細菌感染及保溫的作用。除胎脂較厚,皮膚皺褶多的大腿根、腋下及脖子等處,略加擦拭,以防胎脂分解成脂肪酸刺激局部皮膚而發生糜爛外,其它部位的胎脂不宜擦去。

6、脫水熱誤為感染

少數新生兒出生後的第3~4天有一過度性發熱,體溫驟升,有時可達39℃左右,但一般情況良好,夏季多見。若補足水份後,體溫可於短時間內恢復正常,不需治療。有人誤為感染,給予抗生素治療是不必要的。

7、新生兒脫髮

有些新生兒出生的時候頭髮很好、很黑,過些日子有的地方會脫髮,這不是病態,屬正常現象,俗稱“奶禿”,隨著孩子逐漸長大,頭髮也會越長越好的。不過造成新生兒脫髮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8、四肢抖動是不是抽瘋了

因新生兒大腦發育不夠完善,對下級中樞的抑制能力較弱,常出現不自主和不協調的動作或睡眠時會因突然抖動而驚醒,父母不必擔心,這不是病態,是正常現象,慢慢可以隨孩子的增長而消失。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有關於初生嬰兒的一些護理知識,相信大家看完之後,對於如何護理寶寶也是有所瞭解了。因此可以為寶寶進行以上面的這些護理方法,但是要記住,不能進入護理誤區,以免出現更嚴重的問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