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你的孩子自理能力變強?作為家長要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對孩子在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看看培養孩子自理能力有什麼訣竅?
我是個脾氣比較急的媽媽。 像所有媽媽一樣, 面對周圍的“牛”娃, 總是焦慮他會落後於別人, 對孩子寄寓著很高的期望。
在毛豆不到4歲的時候, 我想教他自己穿衣服, 但卻總是失敗。 我尋求了網上非常多的辦法, 比如教他把衣服背面朝上正面朝下, 先把頭鑽進去, 再把胳膊伸進來。 我找到穿衣服的歌謠, 和他一起聽, 讓他在哼唱歌謠中記住順序。
Advertisiment
沒想到, 這卻是他最大挫敗感的開始。 說是“最大”, 一點都不誇張。 他只有4歲, 生活中都是日常的小事, 卻在“穿衣服”這件事上, 有了心理陰影。 失敗了好幾次之後, 他一見到新衣服, 就說:“媽媽, 你給我穿。 ”
我想到我工作所在的幼稚園裡那些靈手利腳的孩子, 一股“和別人孩子比”的焦慮感瞬間湧上來。 在那一刻, 沖上我腦海的第一個念頭不是去幫助他, 而是在想:“為什麼我的孩子穿不上呢?”
我耐心地蹲下身, 對毛豆說:“媽媽相信你能穿上, 還記得我們一起背過的穿衣口訣嗎?現在看看該做哪一步了?”
剛開始的時候, 他還肯認真去尋找。 然而失敗了幾次之後, 他又能讀懂我失望的表情之後,
Advertisiment
唉, 真的是毛豆自理能力差嗎?
今年5月份的時候, 有人給他寄過一套桌遊, 我一看就識別出這套玩具的好處:能夠讓孩子辨別形狀、識別形狀空間。 我一看就立刻要給他玩。
告訴毛豆規則以後, 我滿懷期望的和他一起坐在地毯上, 以為他就能自己完成了。 沒想到他連第一關都不會拼, 在那裡愣神。
我看了看年齡指導, 明明4歲可以玩了的, 難道是我的孩子笨嗎?我耐著性子指引了一番, 他還是錯誤百出, 嘴巴也癟著, 很沮喪的樣子。
第二天到幼稚園上班, 我看著班裡和毛豆同齡的孩子, 愉快的玩著相同的遊戲, 我的沮喪又一次湧上來。
在中午午休的時候我找到園長,
Advertisiment
我的孩子2歲了, 連積木都不會玩;連衣服都不會自己穿;
為什麼我教的一點效果沒有?寶寶還是不會?
不光不會, 還發脾氣、打人、沮喪、膽小?
園長教我的, 也同樣適用於你們。
園長拿來一張白紙, 用筆隨意畫了一條直線, 說:“這是毛豆現在的水準。 他對穿衣一無所知。 ”
△圖都是我自己畫的, 大家湊合著看
她在直線上面又畫了一條平行線, 說:“這是你期望孩子的水準, 你期望他能自己獨立穿衣, 對嗎?”
我點點頭。
園長問我:“那你覺得, 怎樣讓孩子達到這一目標呢?”
我說:“我教他方法, 讓他自己去完成啊!”
園長噗哧一聲笑了:“別忘了他只是個4歲的孩子, 他的智商和你不在一個等級上。 如果你對成人、對下屬有這樣的期望,
Advertisiment
我說:“我是在培養毛豆的自立能力啊, 這樣也不對嗎?”
園長嚴肅的收起笑容, 說:“不對!”
她又在兩條線中間畫了一條線, 又特意把這條線標紅, 對我說:“這條中間的線非常重要, 意味著父母幫助孩子到達比現有的水準高一點點的地方。 當孩子到達了中間那條線(父母幫助能完成)的水準, 他再踮腳尖一點點, 才可以靠自己獨立完成。 ”
“如果父母把任務設定的過難, 或者是期望孩子只靠自己掌握一個全新的任務, 孩子是沒有能力跨越這麼高的跨度的, 他就會產生沮喪、失望和懷疑自己的負面情緒, 甚至會懷疑你還愛不愛他。 最糟糕的莫過於, 你這樣培養獨立性, 會損傷你們之間的親子聯結!”
Advertisiment
我低下頭, 真想回頭抱抱那時候的毛豆, 我真想趕快給孩子道歉, 這件事情是我做錯了啊, 讓他對穿衣服一見就怕。
園長提問說:“在咱們幼稚園, 怎樣讓孩子學會拼40塊的拼圖呢?”
我明白了, 對園長說:“假設孩子現在的水準是自己能夠拼20塊拼圖, 然後在我們的指導和幫助下, 和孩子一起拼40塊的拼圖。 “
”最後我們再撤走, 孩子再順利到達“自己獨立能拼40塊”的目標。 ”
園長贊許的點點頭, “恭喜你, 你都學會搶答了!”
“幫助”和“代勞”差別巨大, 前者是孩子獨立能力的關鍵
回家以後, 我把園長的這番話仔細思考了一下, 又和班裡的主班老師討論了一下, 還真的發現國人教育的一個常見誤區。
這就是, 我們把“代勞”和“幫助”弄混了!
很多老人是代勞和包辦了孩子的一切,孩子什麼都不用自己來,造成孩子自理能力低下。
但是我們這一代年輕媽媽,則是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在孩子的現有水準還達不到我們的目標時,我們卻一點都不去幫助他拓展現有水準,反而讓孩子一次次產生畏難情緒。
想一想,我們培養孩子時,是不是經常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搖擺?
其實,孩子有一個“最近發展區”的概念,在這個區域裡面,給他設置恰恰好的難度,讓他“跳一跳、能達到”,才能讓他逐步培養出好能力。
對孩子期望過高,又不能實現,孩子和你都乾著急,那為什麼不找找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在哪裡,怎樣能幫助他提高一小步呢?當他在你的幫助下學會這一小步,下一步就是自己完成了。
“幫助”並不是“代勞”!當你發現孩子已經學會了,你的幫助就改成了“讓孩子向下一難度”出發。
培養孩子自理能力、變得更聰明的正確打開方式,並不是趕孩子自己獨立去做,你抱著胳膊等在一邊,袖手旁觀。
而是提供恰到好處、把難度降低到他的“最近發展區”範圍之內的幫助!
很多老人是代勞和包辦了孩子的一切,孩子什麼都不用自己來,造成孩子自理能力低下。
但是我們這一代年輕媽媽,則是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在孩子的現有水準還達不到我們的目標時,我們卻一點都不去幫助他拓展現有水準,反而讓孩子一次次產生畏難情緒。
想一想,我們培養孩子時,是不是經常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搖擺?
其實,孩子有一個“最近發展區”的概念,在這個區域裡面,給他設置恰恰好的難度,讓他“跳一跳、能達到”,才能讓他逐步培養出好能力。
對孩子期望過高,又不能實現,孩子和你都乾著急,那為什麼不找找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在哪裡,怎樣能幫助他提高一小步呢?當他在你的幫助下學會這一小步,下一步就是自己完成了。
“幫助”並不是“代勞”!當你發現孩子已經學會了,你的幫助就改成了“讓孩子向下一難度”出發。
培養孩子自理能力、變得更聰明的正確打開方式,並不是趕孩子自己獨立去做,你抱著胳膊等在一邊,袖手旁觀。
而是提供恰到好處、把難度降低到他的“最近發展區”範圍之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