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如何讓孩子學會去玩_怎麼讓孩子學會去玩

養生之道網導讀:

如何讓孩子學會去玩?孩子在童年做的最多的就是玩, 不過隨著現在的社會發展, 出現了一個普遍現家, 孩子不知道怎麼去玩了。 那麼, 如何讓孩子學會去玩?

Advertisiment

孩子在童年做的最多的就是玩, 不過隨著現在的社會發展, 出現了一個普遍現家, 孩子不知道怎麼去玩了。 據報導, 美國一家研究機構提出孩子在10歲以前應做的32件事情——在河邊草地上打滾、採集青蛙卵、用花瓣製作香水、在窗臺上種水芹、用硬紙板做面具、用沙子堆城堡、爬樹、在院子裡挖個洞穴、用手和腳作畫、自己搞一次野餐、用顏料在臉上畫鬼臉、用沙子“埋人”……

看著這些文字, 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有人善意地笑著, 有人相互耳語。 有老師說, 看看我們身邊, 現在有多少孩子經歷過這些快樂?也有老師說, 現在的小學生中學生, 即使給他們時間, 很多孩子也不知道怎麼玩。

孩子連遊戲都不會玩了,

Advertisiment
這該如何理解?其一, 課業太沉重, 競爭從零歲開始, 興趣班、各種補課等, 孩子沒心情、沒時間玩。 其二, 孩子被功利開發弄得神魂顛倒, 對“玩”失去了興趣, 童趣已退化很多, 已扭曲為成人化的忍受負重、揮淚放棄。 再聯想到現實生活中的“小大人”, 小小年紀, 說話成熟老到, 對世態人情認識頗深, 認識問題直逼“社會潛規則”, “不會玩”也就不驚奇了。

整個社會規則、家長和教育, 用一種無形而巨大的力量, 拼命讓孩子“早開發”、“過度開發”, 不惜讓孩子犧牲童年、失去快樂。 作為一棵幼苗, 孩子得到了催化和“強化拔節”, 甚至得到了某種重大比賽的獎勵。 可這是一種怎樣的成長呢?是一種當代版的揠苗助長。 因為這種所謂的成長讓孩子失去太多,

Advertisiment
甚至會養成畸形人格和不良心理。 “拔本塞源胡作為, 苗芽無故忽遭摧。 助禾枉喜日盈尺, 長夜潸然莖已萎”, 這種“苗則槁矣”的成長終究是一種目光短淺的非和諧的成長。

美國教育強調玩, 是因為他們根本不注重分數, 而更注重快樂、輕鬆、趣味。 因為他們知道“玩耍和聽故事是兒童智力發展的兩塊基石。 孩子們的真正需求和實際所得之間的嚴重失衡, 導致學業不佳和暴力行為等現象”(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皮爾斯語)。 因為他們知道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規定:“兒童有權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遊戲和娛樂活動。 ”儘量保護孩子的原生態成長環境。

玩, 同樣能結出豐碩果實, 比如“在河邊草地上打滾”是在培養生活野趣;“和人小小地打一架”是尊重孩子“搗蛋的權利”;“騎自行車穿過泥水坑”是提高探險和挑戰意識;“養小動物、采草莓”是讓孩子獨立擔當,

Advertisiment
學會生活;“做一個風箏並放上天”是要啟動科技意識, 提高動手能力等。 總之, 就是啟動孩子的淳樸童心, 擁有一個充滿趣味和韻味的金色童年。 這種呵護意識恰是我們最需要的, 也是需要努力趕上的。

玩, 對於孩子的成長, 就象維生素一樣必不可少, 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 是適合孩子人格健全發展的活動。 我們隨處可以發現, 孩子在玩時都很投入, 很快樂。 雖然是在玩, 但卻象認真的做事。 對於孩子來說, 遊戲並非是成人眼裡的隨意玩耍, 而是一種“嚴肅的工作。 ”孩子是把“嚴肅”的目的與遊戲過程中快樂的情緒結合起來,

Advertisiment
而成人往往只注重後者, 忽略前者。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遊戲在孩子生活中具有極重要的意義, 具有與成人活動、工作和勞動同樣重要的意義。

遊戲雖是孩子喜歡的活動, 但遊戲種類多, 方式多, 十分複雜, 這就要孩子“會”玩。 怎樣讓孩子學會玩?怎樣達到教育的效果呢?這還必須依靠成人的指導, 但這種指導主宰、導演, 但不是干預、控制。 成人的指導作用體現為幼兒“玩”的支持者、幫助者、保護者和遊戲的夥伴。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