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讓孩子學會合作?

如何讓孩子學會合作?讓孩子學會合作, 爸媽該怎麼做?為什麼說大人要做孩子的腳手架?下面看看這篇文章瞭解一下。

1. 充當孩子的「腳手架」

2 歲的孩子爬到了滑梯口, 想試試但害怕了, 這時你會怎麼做呢?

A:讓他自己自由嘗試

B:扶著他整個身體滑

C:伸出一個手指頭拉著他

選擇 A 的父母, 通常是自由放手型。 孩子有很大的探索自由, 但孩子很有可能坐上滑梯口一直不敢嘗試往下滑, 或者下滑時控制不好身體, 受到驚嚇, 很長時間都不敢再嘗試了。

選擇 B 的父母, 通常是過度保護型。 雖然保證了孩子的安全,

Advertisiment
但孩子的動作技能在這一過程中沒有得到提高。 等他下次再坐上滑梯, 他的眼光會到處尋找父母的手臂, 如果沒有父母在場托著他, 他還是不敢嘗試。

而選擇 C 的家長, 通常給予孩子恰當而必要的幫助, 但只是臨時的, 一旦孩子基本掌握了, 隨時準備撤除。 就像建築施工期間需要腳手架一樣, 腳手架常常比建築物要高一些, 在建設期間為建築提供各種物質和資源, 一旦建築物完善了成型了, 腳手架就要逐步拆除。

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說:孩子今天通過合作能做到的, 明天他將能夠獨立完成。

腳手架是改變支持的水準, 以符合孩子的認知潛力。 它可以幫助孩子搭建社會能力, 更可以幫助他們跨越 3-6 歲時社會能力發展的瓶頸。

Advertisiment

如此, 父母如何科學地當好「腳手架」便是一門學問了。

你可以借助繪本或動畫片, 鼓勵孩子的情感表達;在日常生活中, 讓孩子多體會你的感受, 用描述和感受來替代批評;鼓勵孩子表達出多重的情緒和感受。

2. 三件小事, 讓孩子學會合作

有一位模範爸爸, 他來自清華。 他帶娃總是樂呵呵, 不焦慮:

孩子哭鬧, 別人會心煩, 他會蹲下和孩子聊天, 引導孩子說出內心的感受;

孩子不洗澡、不刷牙、不做家務, 別人著急上火, 他會想辦法「釣」孩子上鉤, 讓孩子主動去做;

就連夫妻「吵架」這樣的糟心事, 他都能變成培養孩子合作能力的好機會。

一位懂科學, 又走心的模範爸爸。

他認為, 通過孩子與父母合作才能完成的三件小事, 孩子可以更好地理解合作,

Advertisiment
為他今後順利融入社會做好準備。

首先, 他通過討論, 讓孩子不再抗拒洗澡。 他知道與其一味強迫孩子做不喜歡的事情(洗澡), 不如先共情, 接納孩子的情緒, 溝通下各自的想法, 然後共同提出解決方法, 最後一起討論哪些可行。 最好還能有儀式感地形成一個合同, 雙方簽字執行。

這樣一來, 你不僅更容易解決問題, 還能讓孩子在一起討論、相互妥協、找到方案中學會合作。

其次, 他通過賦能, 讓孩子積極分擔、主動協作。 賦能可以讓孩子覺得自己是這件事的掌控者, 於是他會主動地投入到這件事當中去。 這種方式最大的特點是「孩子主導」, 他可以獨立自主地與大人通力協作。

最後, 他通過示範, 讓孩子學會應對分歧。

Advertisiment
他提出了解決分歧的原則:第一, 說明你的立場;第二, 認真傾聽對方的理由;第三, 商量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法。

他認為最關鍵的是讓孩子理解:家裡出現分歧是正常的, 如何解決分歧要比分歧本身更重要;通過示範, 讓孩子學會以「對事不對人」的原則來解決分歧, 學會如何與人合作。

很多父母會以為孩子的合作能力就是聽話能力, 這是個誤解。 合作能力是能夠根據團隊目標、合作夥伴和環境的實際情況, 和夥伴們一起討論、妥協、努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一個團隊中, 總會有不同的想法碰撞, 有意見分歧是太正常不過。 如何讓孩子學會用合作的態度和方法來處理, 就需要你從身邊的小事引導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