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讓孩子學會聆聽他人

我小時候, 媽媽說的話我總是不聽, 她的話從我左耳進右耳出。 她老是這麼說, 害得我偶爾要照照鏡子, 想看看這種情況是否有可能發生。 除此之外, 我對她強詞奪理的恫嚇從不花時間去傷腦筋多想。

如果父母說的話, 孩子一下就聽進去了, 那麼孩子會少犯很多錯誤, 父母會少操很多心。 常聽見父母用絕望的聲調對孩子說:“這話我都說了幾百遍了, 你就一點不上心!””你的耳朵到哪裡去了7是做擺設的嗎?”“我們說的話你就是不聽, 左耳朵進, 右耳朵出!”孩子呆呆地望著父母, 可說不定, 連這些話他們也沒聽進去。

Advertisiment

“孩子不聽話!讓人傷心透了!”由於父母認定自己的話在孩子那裡缺少效力, 說了也等於白說, 父母便放棄了自己的職責。 遇上孩子亂丟東西之類的壞毛病, 父母也懶于動嘴而默默地代孩子去收拾整理, 只要不出大的事情, 便對孩子的所作所為聽之任之。 有些父母看出孩子不聽話, 便就一個話題反復跟孩子嘮叨, 孩子不耐煩地說:“爸爸媽媽真嘮叨, 讓人煩透了。 ”這樣一來, 父母的話再重複, 在孩子那裡也沒效力了。

孩子對於父母的話總存在這樣的心理:“這話你不是已經說過了嗎?”而父母自己卻總以為這是第一次說, 或覺得孩子的毛病未改變, 有重說的必要。 但孩子已經覺得這話不重要了, 不願意再聽。

孩子在外面闖了禍,

Advertisiment
父母便振振有詞地說:“你這樣下去會變壞的。 ”孩子卻想:“沒有必要把事情說得那麼嚴重吧!”父母經常告誡孩子:“別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孩子卻不想探討事情究竟有多複雜。

言而無信的父母會發現他們的孩子對大人的話漠不關心。 也許孩子還曾經把父母的話奉若神明, 但聽過幾次大人說了不算數的話, 孩子就不相信父母了。

孩子在聆聽人說話的問題上必須學習, 而這點卻容易被父母忽視。 一些父母認為:“長耳朵就是用來聽話的。 ”其實不然。

聽人說話必須要有耐心, 而孩子缺少在耐心方面的訓練。 孩子總是匆匆忙忙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而當別人說話時, 卻不耐煩了。 不耐煩的孩子還會大聲嚷嚷, 以無禮的態度打斷別人的談話,

Advertisiment
或者乾脆捂著耳朵, 作不聽狀。 孩子照此發展下去, 會成為一個性格粗暴、蠻橫無理的人。 他難於理解別人, 也不受別人歡迎。 這樣的人也常常錯誤百出, 吃盡苦頭。

把孩子不會聆聽的責任全部推給父母自然不公平, 但父母言談的方式的確會給孩子相當多影響。 讓我們看看實際生活中的父母是怎樣做的。

◆不聆聽孩子說話的父母

孩子總希望父母聽他訴說心裡話——他的煩惱和快樂。 父母卻以為孩子的煩惱和快樂是芝麻大的小事, 用不著費神聽, 即便有聽的姿態, 也是敷衍了事。 孩子通過多次嘗試後, 對父母說話也抱馬馬虎虎的態度。

◆嘮嘮叨叨的父母

父母對孩子的一切都不放心、不信任、不滿意,

Advertisiment
總是就同一個問題反復說。 父母嘮叨成為習慣, 孩子倦于聽也成為習慣。

◆出口陳詞濫調的父母

父母說話無論怎樣開頭, 實質內容總是老一套, 孩子早已熟悉父母的遣詞造句, 甚至還會背誦。 孩子自然對父母說什麼充耳不聞。

◆沒有良好的談話方式的父母

父母盛氣淩人, 高高在上, 開口就用教訓的口吻:“我告訴你……”“我警告你……”孩子雖被言辭威脅, 卻不會懂得怎樣聽話。

吞吞吐吐的父母倒不是拙於表達, 而是顧慮太多, 怕在表達上對孩子不利, 給孩子造成傷害。 “我嘛, 很不願意跟你談這事, 但是……我還是少說點, 你自己去想想……”孩子未必會去想, 可再也沒有熱情去聽父母說話。

父母應該知道, 培養孩子聆聽別人談話的能力, 是使之終身受益的事情。

Advertisiment
只有善於聆聽的人才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較高的情商, 而這一點父母們是完全能辦得到的:

●專心致志聆聽孩子談話, 保持濃厚的興趣, 孩子談的事, 好像就是你自己的事。 你認真聽孩子說話, 孩子也會認真聽你說話。

●父母說話時, 不要一口氣自己說下去, 時常讓孩子也插話, 這樣孩子才會對你談的事情感興趣。

●以平等的態度跟孩子說話。 放下父母的架子, 給孩子談談你的苦惱, 讓孩予幫你想想解決的辦法。

●不要重複簡單明瞭的事情, 相信孩子的判斷力。

●避免老一套, 說話的方式和內容要時常翻新花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