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讓孩子學會謙讓

1 培養孩子的謙讓意識 讓孩子瞭解集體與個人的關係, 把自己從“我”的概念中擺脫出來。 應該讓孩子從小懂得, 大家生活在一起, 他需要的別人同樣也需要, 同樣有享受的權力, 不能一人獨佔, 要想著別人。 例如:吃東西時, 讓孩子學會愉快地把大的、好的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 把小的不好的留給自己, 使他懂得誰最辛苦誰就應該得到更多, 自己不是家庭中的“功臣”。

2 注重謙讓精神的言傳身教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成人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對孩子施以積極的影響。 如:帶孩子坐公共汽車時, 家長在車上看見年邁的老人和抱小孩子的婦女,
Advertisiment
便主動起身讓座。 這雖然是生活中的小事, 但在孩子幼小心靈中進一步增強了尊老愛幼和謙讓的意識。

3 通過經典故事, 讓寶貝理解謙讓的含意 隨著寶貝漸漸長大, 可以讓他誦讀經典, 並給他講講故事中的含義, 當“融4歲能讓梨”這樣朗朗上口的句子印在他的記憶裡的時候, 這個故事所蘊藏的內涵, 也就會慢慢深入到他的心裡了。 這個正面的例子, 在會不知不覺中成為寶貝願意學習和效仿的行為規範。

4 和寶貝做角色遊戲, 幫他體會謙讓的樂趣 當寶貝大到可以玩角色遊戲的時候, 就可以設計一些這樣的情景和他一起來玩。 比如, 讓他扮演小貓和小狗, 你扮演大熊, 小貓是有禮貌的孩子,
Advertisiment
小狗是沒禮貌的孩子, 小貓主動把座位讓給大熊爺爺受到了表揚;小狗不讓, 惹得大熊爺爺很傷心;也要讓寶貝扮演大熊, 體會別人讓給他座位和不讓給他座位, 有什麼不同的感受。

5 啟發寶貝思考和判斷, 自己該不該謙讓 當和寶貝一起在遊樂場或其他環境玩耍時, 如果遇到相應的場景, 就可以和寶貝討論, 是否該謙讓, 為什麼該?為什麼不該?啟發寶貝就事論事, 幫助寶貝建立是非標準。

6 鼓勵孩子學會謙讓 培養孩子的謙讓行為, 應時刻貫穿於日常生活中, 如孩子生日時要有意識地讓孩子把蛋糕先送給爺爺奶奶吃;家裡有小朋友來玩時, 提醒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分給小朋友玩;公車上別人給孩子讓座時,
Advertisiment
讓孩子觀察一下, 周圍還有沒有比他更需要坐的人……
當孩子有謙讓行為時, 家長應及時給予鼓勵:“你真懂事, 學會照顧別人了!”“做得真棒, 真是我們的好孩子!”通過家長的言語強化, 孩子會逐漸懂得怎樣做是對的, 怎樣做是不受人歡迎的。

7 通過多種手段和途徑, 使孩子學會“謙讓”語言和動作 促進孩子的謙讓行為。 孩子年齡小, 受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局限, 語言發展不成熟, 不能完整地表達謙讓的意思, 他們常常只知道謙讓就是好, 但是在什麼情況下要讓又不明白。 所以, 父母應先講明為什麼要謙讓, 對什麼樣的事要謙讓, 然後通過遊戲、行動等來創造條件, 促使孩子學會謙讓。

8 建立家園配合, 鞏固幼兒相互謙讓。 幼兒良好品德的形成,
Advertisiment
環境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對家長來說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 家庭教育對幼兒的成長優為重要。 要想鞏固幼兒的相互謙讓的品德, 就要與家長經常聯繫、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活動, 向家長宣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要向家長提出要求:家長教育孩子時培養孩子心中有他人, 讓孩子逐漸學會關心別人, 遇事謙讓別人, 對孩子的行為表現經常給予肯定。 家長要以身作則, 為幼兒良好品德的形成, 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

9 在日常生活中, 引導幼兒學會謙讓。 (1)教師要把幼兒當作自己的朋友。 在日常活動中與幼兒平等相處, 尊重幼兒的良好願望和積極建議, 與幼兒一起協商、一起出注意。 這樣, 幼兒樂於向老師訴說自己的想法、需求和願望,
Advertisiment
才能更好的瞭解每一個幼兒。
(2)利用遊戲幫助幼兒學會謙讓。 因為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 幼兒可在遊戲中與同伴自由自在交往, 在進行系列活動“大帶小”, 邀請大班小朋友為小班小朋友講故事, 帶小班幼兒一起進入豐富多彩的遊戲區, 共同遊戲, 幫助、謙讓小班的小朋友。 通過活動讓小班幼兒親身感受到大班的哥哥姐姐們對自己的關心、幫助和謙讓, 並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3)在日常生活中, 要事實處處引導幼兒愛同伴、愛幼稚園, 和同伴建立合作關係, 讓幼兒知道、懂得玩具是大家的, 不能獨佔。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