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讓孩子有效閱讀減少對文字的依賴

我曾對5~6歲的幼兒做過一個有趣的測試:把一篇圖文並茂的故事逐個給;!識字較少的幼兒看, 請他們看完後講出這一故事。 我發現, 他們都能很認真地依次觀察畫面, 但較少看文字。 結果, 他們每個人所講的故事情節都不相同。 有的與原作較接近, 有的則誇張、離奇, 想像、創造的成分非常大。 同樣, 我也把這一故事發給識字較多的幼兒。 我觀察到他們的閱讀方式是:先看一段文字, 再對照相應的畫面。 結果, 他們所講的故事情節與原作相同, 缺少想像和創造。

因此, 可以看出, 識字多的幼兒有他的長處, 如知識面廣,

Advertisiment
理解能力、表達能力較強, 閱讀興趣廣泛, 自主地從書中尋求知識的能力也比較強等等, 但也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 由於識字多的幼兒在閱讀時較多關注文字, 較少觀察畫面, 容易依賴文字, 因而思維會走進文字的定勢, 發散思維、想像力、創造力也會受到一些抑制。

其次, 我們知道右腦主管著立體圖像、音樂藝術、形象思維等, 是想像力、創造力的發源地。 兒童讀物具有鮮明的色彩、生動的畫面, 能引起幼兒積極地觀察, 激發無限的想像, 是對右腦的有利刺激。 如果兒童在閱讀時較多關注文字, 較少觀察畫面(看畫面只是為了印證文字), 那麼就或多或少地減少了訓練右腦的機會。

如何讓孩子更有效地閱讀, 減少其對文字的依賴,

Advertisiment
讓他們的想像力、創造力自由地馳騁呢?我嘗試了兩種方法來輔導孩子的閱讀。

一、半遮式。 讓孩子圖文對照地閱讀, 用手遮蓋第一幅圖的文字, 只看第一幅畫面。 觀察畫面中的人物、環境, 並組織語言、詞彙來描述它, 然後對照該圖文字。 以同樣方法看下一幅圖, 看看有什麼新的資訊, 想想它與前一幅圖有什麼聯繫, 有可能發生什麼事……觀察畫面中人物的動作、表情、姿態, 思考畫面之間的內在聯繫、前因後果, 用恰當的語言、詞彙流暢地表達出來。 在這一過程中, 孩子的各種智力因素都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了。 用這一方法時, 文字總是在畫的後一步出現, 可以避免文字先人為主的影響, 也可以提示兒童找出畫面中不明顯的資訊。

Advertisiment
信息量越大,

發散思維和想像的空間也就越廣;資訊之間的聯繫越複雜, 故事情節多向發展的可能性也越多。 而且, 幼兒常常把自身已有的經驗或體會加入到故事之中。 例如, 原作中說:小熊吃飽了花生, 就躺到床上去睡覺。 而有一個孩子則是這樣描述這一畫面的:小熊怕別人看見花生, 就想了一個好辦法, 它把花生拿到床上, 躺在被窩裡, 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吃……這一方法還可以變通為:看故事的前半篇(圖文都看), 後半篇不看, 由孩子自己續編。

二、全遮式。 遮蓋一篇故事的所有文字部分, 鼓勵孩子依次觀察畫面, 分析畫面之間的內在聯繫, 創編不同的開頭、過程、結尾, 賦予人物不同的對話和心理活動, 給故事取不同的名字,

Advertisiment
等等。 編完故事後再閱讀原作。 孩子在編創故事過程中會有一些障礙, 如有的話不知如何表達, 用詞不知是否恰當。 對照原文後, 孩子可以從中學到遣詞、造句的技巧, 感受優美流暢的文筆。 這一方法能充分發揮畫面的功效, 有效地鍛煉孩子觀察、分析、歸納等能力。 如果孩子講的無邊無際, 家長應及時提示他要圍繞著某件事或某一主題來講。 另外, 家長也可以參與, 兩人或三人同看一篇故事(當然得遮蓋所有文字), 合作創編故事, 並分角色來表演。

前一種方法較適合有一定閱讀興趣, 但理解、分析、歸納能力相對較弱的孩子, 可選擇5~8個畫面的故事, 人物也不宜太多。 後一種全遮蓋式較適合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較強的孩子,

Advertisiment
可選擇畫面多一些, 情節更複雜一些的故事。 家長在挑選文字作品時應儘量選畫面鮮豔、情節有趣的讀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