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讓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

新生的小嬰兒是絕對沒有是非對錯這個概念的, 對於是非的認定, 所有的人都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認知, 這個過程很漫長且始終伴隨我們左右。 而且對於同一件事物的是非判定, 我們也在不斷地修正完善, 這個過程可能是伴隨我們終生的。 因此樹立一個正確的是非判斷觀念是很有必要的, 尤其對於孩子的教育來說, 它可能就是影響孩子成年後一些重大事物判定的決策根基,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吧。

一、是非判斷的標準絕對來源於家庭和父母嗎?

孩子從出生到步入最初的社會群體之前,

Advertisiment
眼前的參照物基本只有家庭成員, 父母的判定在絕大部分上影響著孩子。 父母覺得正確的事物孩子也很容易跟著相信, 而父母認為不好的事情, 孩子同樣也會產生反感。 但是一個人的成長絕對不是在真空中進行, 尤其是當孩子逐漸長大, 開始接觸到社會群體時, 即便是一些不相干的人的行為, 也會影響孩子的判斷, 大部分人表現出喜歡、高興的事物, 孩子就會認為它是好的, 而絕大部分人都不喜歡的, 孩子也自然而然的覺得它不夠好。 因此家庭因素雖然是影響孩子的主體, 但是也不是絕對。

二、當社會群體絕大部分認知與家庭教育產生分歧時該怎麼辦?

剛才說了, 孩子內心中判斷一件事是否正確不僅僅取決於家庭告知,

Advertisiment
有時候也受到社會群體影響。 但是有些事是其他人都說這樣的, 而父母卻說那樣, 還有一些事是父母肯定的, 走向社會又不被認可。 這時候孩子會怎麼判斷呢?家長又該如何?

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深度探討的話題, 因為每個人受到的教育均有不同, 每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都存在差異, 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自然會不同。 一些眾所周知的道理可能不會產生什麼奇異, 而一些細節上的小事卻會讓孩子產生困惑, “爸爸媽媽平時就是這樣教育我的呀, 可為什麼其他人都說我做錯了?”有時往往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舉個最近的小例子吧, 前幾天我在人行道上行走, 後面突然被撞了一下, 回頭一看是個小男孩騎自行車,

Advertisiment
連人帶車一起撞在我身上。 我懷有身孕, 突然被撞擊, 想想挺嚇人, 於是開始責怪旁邊的成年人, “你應該看護好你的孩子!”但是沒想到得到的回復並非道歉, 孩子和大人一起給出了一個客觀理由, “這個路坡度太大了!”自始至終都沒有“對不起”三個字。 事後我想了想, 覺得可能這和平時的家庭教育有關, 這個家庭認定自己主觀意識正確時, 偶爾的失誤全部歸罪於客觀事物。 家長就是這樣認定的, 也難怪孩子會如此結論。 但是這並不符合社會集體認知, 大部分的人在偶爾失誤的時候, 即便不是自己主觀故意的行為, 造成了對方的不便時也會主動先道歉。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不小心踩了別人腳,
Advertisiment
沒有一個人是想主動去踩別人的, 但是也會馬上說出“對不起”三個字。 這個例子就充分說明了家庭教育有可能和社會認知發生衝突。

這時候孩子會怎麼想?其實很簡單, 孩子會因為社會集體的趨向性而重新思考問題, 大部分時候會產生質疑。 我們每一個人, 即便是受到過最良好教育的人, 也不可能每件事都判斷正確, 總還有一些認知是不正確的, 我們把這些正確的, 不正確的思想全部傳授給了孩子, 這個時候產生了分歧家長該怎麼做?其實很簡單, 只需要我們認定“人無完人”這個道理, 然後把這個道理在儘量早的時候源源不斷地傳授給孩子, 告訴孩子即便是爸爸媽媽也會犯錯, 也會判斷失誤, 也會告訴你一些不太正確的事物。

Advertisiment
並且希望孩子勇敢地告訴爸爸媽媽, 如果爸爸媽媽犯錯希望孩子可以指出來, 因為只有這樣爸爸媽媽才能改正這個錯誤。 同時, 光告訴孩子這個道理也是不夠的, 還需要真正的落實, 當孩子指出家長有錯時, 而且確實是個錯誤時, 家長應當立即修正自己。

三、正確的人生觀是如何形成的?

每個家長都期待孩子擁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 將來長大成為社會認可的人。 但是剛才說了, 即便是家庭教育也可能會傳授孩子不太正確的判斷,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做呢?怎樣做才能給孩子最正確的價值取向?

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家長和孩子一起不斷修正自己, 固執的家長是最不可取的。 剛才說過了,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 需要一生的時間來不斷修正完善自我。只有家長承認這一點,才可能教育出不斷進步的孩子。

其次我覺得家長可以給孩子提供儘量多的正確的社會群體認知,比如說一些歷史書籍,通過確實存在的歷史事件來教育孩子的認知判斷。給孩子多提供一些科學書籍,讓孩子通過學習來豐富自己的判斷能力。因此也存在一些社會集體判斷錯誤的時候,比如說古時候的封建思想,那時候全社會集體對婦女有一些束縛,綁小腳等等的行為在當時是被集體認可的,可是這一定是正確的嗎?家長平時可以給孩子創造一些提問的平臺,讓孩子多質疑,然後再通過一些科學理論來證實的自己的觀點。

再有就是不要過早給孩子下定義,認定孩子就是……的孩子,這樣做只會打擊了孩子繼續認知的積極性。即便是大人也會自己反駁自己之前的觀點對不對?孩子也是一樣的,即使當前來看孩子的認知發生了一些偏離,但是並不代表孩子不能認清自己的錯誤。需要家長積極耐心地引導,總有一些孩子會重新判斷是非對誤。

需要一生的時間來不斷修正完善自我。只有家長承認這一點,才可能教育出不斷進步的孩子。

其次我覺得家長可以給孩子提供儘量多的正確的社會群體認知,比如說一些歷史書籍,通過確實存在的歷史事件來教育孩子的認知判斷。給孩子多提供一些科學書籍,讓孩子通過學習來豐富自己的判斷能力。因此也存在一些社會集體判斷錯誤的時候,比如說古時候的封建思想,那時候全社會集體對婦女有一些束縛,綁小腳等等的行為在當時是被集體認可的,可是這一定是正確的嗎?家長平時可以給孩子創造一些提問的平臺,讓孩子多質疑,然後再通過一些科學理論來證實的自己的觀點。

再有就是不要過早給孩子下定義,認定孩子就是……的孩子,這樣做只會打擊了孩子繼續認知的積極性。即便是大人也會自己反駁自己之前的觀點對不對?孩子也是一樣的,即使當前來看孩子的認知發生了一些偏離,但是並不代表孩子不能認清自己的錯誤。需要家長積極耐心地引導,總有一些孩子會重新判斷是非對誤。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