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進入一歲七個月之後, 越來越愛說“不”——一個可以挑戰權威、構建自我的美妙無比的字。
吃飯了!不想吃。 玩好了回家吧!不呀!睡覺了!不!媽媽講故事再睡!我要喝水、我要換尿布布、媽媽塗水——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 小傢伙每天都要讓我在她的肚子、手、腳、額頭上蘸點唾沫才肯入睡。
後來, 我無意中發現, 利用孩子的“不”來解決難題格外有效。 比如, 對付挑食問題, 除了變著花樣給食物上色、化妝、變身, 還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 就是讓孩子一同來參與“烹飪”過程。
買菜時就讓孩子參與進來。 我讓女兒自己挑選並保管自己喜歡的菜,
Advertisiment
這件事的“成功”讓我意識到, 人人不喜歡被要求, 孩子也不例外。 所以在戶外玩耍的時候, 如果想讓她回家, 我會說, “對不起, 媽媽很累, 想回家了, 你願不願意陪媽媽?”她總是脆生生地答應,
Advertisiment
有時候, 我也會採取提前預告的方式與之溝通, “再玩5分鐘就走好不好?”小朋友對“5分鐘”是沒有概念的, 那麼, 就換成“等媽媽下一次說‘回家’的時候我們就走好不好?”
如果還說“不好”, 就換成“等媽媽下一次說‘回家’之後, 再說一次就走好不好”, 讓她再次進行選擇。 這樣一來, 有緩衝, 有尊重, 才有了達成一致的可能。
其實小朋友心裡很清楚, 和滑梯、秋千分手是早晚的事。 大人直接下一個“命令”, 自然要條件反射地說“不”, 如果用這循序漸進的“預告”方式, 可以在心理上給孩子一個主動選擇的餘地——“噢,
Advertisiment
離開的時候, 一定要引導孩子跟遊玩器具、石頭沙子們說“明天見”, 讓她在心理上徹底接納分離, 照顧好自己的情緒。
那麼, 怎麼讓寶寶乖乖睡覺?睡前故事到底講多少個, 講哪一個, 是開燈講還是關燈講, 由孩子自行指定。 有節律的故事和兒歌在黑暗中幫助孩子調整呼吸節律, 拓展想像空間, 真能起到催眠作用。 喝水、換尿布、按摩、唱歌的要求迅速滿足, 很快, 小朋友就睡著了。
其實, 孩子喝水、換尿布、抹唾沫等裡嗦的事, 是孩子在想辦法解決睡前與母親分離的焦慮, 只要她看到媽媽的積極回應, 就能感受到愛。 媽媽不吼不叫, 自身內在的安寧, 就是最好的催眠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