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社會化過程是不斷學習分享、學會分享和樂於分享的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孩子不自私, 變大方了。 慷慨的孩子很可愛, 父母也會覺得很有“面子”。 但“無私之苗”並不是一朝一夕長成的, 它需要我們耐心等待, 著意培養, 更需要我們瞭解孩子為什麼自私, 以及如何讓孩子自願去分享。
孩子的自私大多表現在對玩具、食物所有權的固守, 這種固守既有可愛之處, 也會讓它貼上小氣的“標籤”。
Advertisiment
要學會分享快樂
小雪真小氣
2歲的小雪和貝貝在一起玩。 小雪玩汽車, 貝貝串珠子。 貝貝看到小雪拿著汽車玩得很帶勁, 於是便丟下珠子, 找到媽媽, 說:“我也想玩汽車”。 一旁的小雪媽媽聽到後, 就對小雪說:“把你的小汽車借給弟弟玩一會兒好嗎?”小雪一下把汽車攔在懷裡, 撅起嘴巴, 斷然拒絕:“我的!不行!”
心理剖析:天生的利己傾向
2歲的孩子剛剛建立自我意識, 對與自己關係密切的人和物都十分在意, 很難做到分享。 他們往往對自己的東西很摳門, 但樂意接受別人的給予。
這種自我中心化的利己思想是孩子心理發展的必經階段。
Advertisiment
對2歲及更小的孩子而言, 自私不是錯。
海子的進步
小美非常喜歡海子哥哥(4歲)的玩具圖形屋。 於是, 她走到海子身邊, 說:“我能和你一起玩嗎?”海子有些猶豫, 並勉強地答應了小美的要求。 但海子逐漸發現, 和小美一起玩遊戲比自己一個人玩有趣多了。 於是, 此後海子有什麼好玩的都會邀請小美一起玩。
心理剖析:逐漸學會分享
與2歲的孩子相比, 三四歲的孩子就大方多了。 自我認識以及內心安全感的增強使他們逐漸走出自我的圈子,
Advertisiment
因此, 要求三四歲的孩子把物品分享給別人要比2歲的孩子容易一些。 但這只是相對而言, 三四歲的孩子因玩具、食物而發生爭執的例子也很常見。
自私不是錯
隨著年齡的增長, 知識經驗與交往經歷的增多, 孩子會慢慢走出自我中心主義, 逐漸學會分享。 因此, 當我們在擔心孩子會不會成為小氣鬼時, 不妨先考慮一下孩子的年齡特點。 他們天生有利己傾向, 利他思想與行為的建立是一個逐漸發展和養成的過程, 需要父母耐心等待。 當然, 不失時機的引導依然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這樣來分享
那麼, 在孩子學習分享的道路上, 父母能做些什麼呢?
再耐心一點
家長必須明白,
Advertisiment
因此, 不要輕易地給孩子貼上“自私”的標籤。 當孩子不具備分享的能力時, 我們需要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拒絕也可以
勒令孩子讓出自己心愛的東西, 或乾脆替孩子做主分割屬於孩子的“財產”, 對孩子無疑是一種傷害。 只有當分享出於自願時, 才會感到快樂, 而不是來自父母或外界的壓力。 “自私”也可能因此而變本加厲。
Advertisiment
當孩子面對分享任務時, 拒絕或接受都是應該被允許的。 家長應當尊重孩子的這種選擇。
分享幸福
每個人都有
如果有一個適合分享和鼓勵分享的環境, 孩子的行為會更傾向於分享合作。
孩子的無私往往建立在自我滿足的基礎上, 讓一個兩三歲的孩子讓出自己手中唯一的東西是很難的事情。 但如果相同的東西有很多時, 他也許就會考慮分給別人一些。 在孩子共同遊戲時, 同類的物品應準備得充分一些, 並在此基礎上讓孩子懂得, 分享並不意味著失去, 而能獲得很多的快樂。
接受孩子的分享行為
溺愛是孩子不良品行的來源之一, 也是獨生子女養育中遇到的最大障礙。 缺少兄弟姐妹, 現在的孩子比過去更難學習分享。
不少父母主動地將好吃好穿好玩的全部讓給孩子,以此來表達對孩子的重視和愛。不料,這樣的行為卻養出了一個個獨食獨佔的小霸王。因此,當孩子偶然表現出分享行為時,成人就不應該再矜持著“大愛”情結,做出不必要的推辭,說出類似“寶寶自己吃”“我們不要”等話語。這樣做只能強化孩子的獨享意識。
做慷慨的爸爸媽媽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如果父母一邊在教育孩子要大方,而自己卻又表現得很自私,那自然也不會養育出一個大方的孩子。如果父母行為慷慨,對鄰居熱情,對弱小的人會報以關懷,對遇到困難的人總是不吝嗇幫助,這對孩子而言是無形的教育財富。即使沒有刻意去教孩子如何無私,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做個慷慨的人。孩子的社會化過程是不斷學習分享、學會分享和樂於分享的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孩子不自私,變大方了。慷慨的孩子很可愛,父母也會覺得很有“面子”。但“無私之苗”並不是一朝一夕長成的,它需要我們耐心等待,著意培養,更需要我們瞭解孩子為什麼自私,以及如何讓孩子自願去分享。
小編總結:做一個會分享的人,擁有不一般的快樂,努力做到上述幾點,讓孩子們也能從上述行為中學會自願與他人分享。
(兼職編輯:梁雋紅)
不少父母主動地將好吃好穿好玩的全部讓給孩子,以此來表達對孩子的重視和愛。不料,這樣的行為卻養出了一個個獨食獨佔的小霸王。因此,當孩子偶然表現出分享行為時,成人就不應該再矜持著“大愛”情結,做出不必要的推辭,說出類似“寶寶自己吃”“我們不要”等話語。這樣做只能強化孩子的獨享意識。
做慷慨的爸爸媽媽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如果父母一邊在教育孩子要大方,而自己卻又表現得很自私,那自然也不會養育出一個大方的孩子。如果父母行為慷慨,對鄰居熱情,對弱小的人會報以關懷,對遇到困難的人總是不吝嗇幫助,這對孩子而言是無形的教育財富。即使沒有刻意去教孩子如何無私,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做個慷慨的人。孩子的社會化過程是不斷學習分享、學會分享和樂於分享的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孩子不自私,變大方了。慷慨的孩子很可愛,父母也會覺得很有“面子”。但“無私之苗”並不是一朝一夕長成的,它需要我們耐心等待,著意培養,更需要我們瞭解孩子為什麼自私,以及如何讓孩子自願去分享。
小編總結:做一個會分享的人,擁有不一般的快樂,努力做到上述幾點,讓孩子們也能從上述行為中學會自願與他人分享。
(兼職編輯:梁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