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其實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只是在不確定的情況下, 他一般會有防備心, 不會隨意講出來。 作為父母, 瞭解孩子的需求和心思是親子交流中很重要的一環。 可是很多家長回饋, 無法瞭解孩子的想法, 這怎麼辦呢?
一、慎用批評
孩子做了錯事, 不管是不是孩子的錯, 我們不要過早地下結論。 打擊和批評可不是好辦法。 要讓孩子把發生的事告訴你, 耐心地等待他把事情全部說完。 聽完了他的故事, 重要的是引導他自己發現問題, 尋找解決的辦法。 隨著孩子的不斷成熟, 我們應逐步走到幕後, 給孩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機會。
Advertisiment
二、別嚇唬孩子
千萬別用體罰或威嚇的手段來逼孩子說他不願說的話, 如果孩子不說, 只能說明家長的溝通技巧不夠。 其實, 家長可以“有錯不究”的, 隔幾天以後, 在孩子的心理防線減低的時候再來問孩子, 這樣的效果會更好。
三、控制情緒
當得知孩子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或做錯了事的時候, 你千萬不能激動, 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冷靜地與孩子一起分析原因, 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四、多表揚
表揚孩子時, 一定要說出具體的事件, 而且也是孩子感到值得表揚的事情, 這樣才是有效的讚美。 否則, 便就是一種客套、諂媚的行徑了。 而且, 表揚與鼓勵一定是真誠的, 那才是真實的情感表達。
五、多跟孩子溝通
Advertisiment
常把自己對事物的感受聊給孩子, 而不是告訴給孩子或者讓孩子必須記住某某事情。 把孩子把當成朋友而不是自己的附屬品。 注意, 是家長在行動上, 主動把孩子當成朋友來對待, 而不是在語言上要求孩子把家長當成朋友。
六、創造機會
“孩子, 過來, 媽媽和你說話。 ”如果你和孩子的談話是這樣開始的, 結果往往說話的只有你一個人。 如果換一個時間, 換一種方式, 比如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 或週末與孩子一起下棋、玩遊戲時, 這時候孩子往往沒有防備心, 會更願意說出心裡話。 要想多瞭解孩子的生活, 就要多創造這些和孩子一起活動、對他們沒有壓力的機會。 當你真正需要問問題時, 也要少用“為什麼”, 這個詞往往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