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讓孩子退燒止咳

孩子熱的天氣更容易感冒, 小孩生病是家長最難熬的時候, 因為孩子太小不會表達, 所以需要你更細心才行, 一般發燒的孩子需要馬上進行科學性降溫, 拖得時間短對小孩的傷害越小, 咳嗽亦是如此。

嬰兒發燒的原因

中醫認為, 由於小兒臟腑嬌嫩, 形氣未充, 因此容易受到外邪的侵犯, 很容易化熱。 在氣候突變、冷熱失常及炎熱的夏季, 小兒冷熱自我調節力弱, 易為外邪所侵犯, 邪正相爭, 營衛失和而引起發熱。 引起小兒發燒的原因有很多, 大體可分為以下3大類:

1。 外在因素

小兒的體溫受外在環境的影響,

Advertisiment
如天熱時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間空氣不流通等。

2。 內在因素

感冒、氣管炎、喉嚨發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

3。 其他因素

如預防接種, 包括接種麻疹、白喉、百口咳、破傷風等疫苗後的反應。

如何給嬰兒最正確退燒

1、35%酒精擦浴

酒精能擴張血管, 蒸發時會帶走大量熱量, 嬰幼兒發燒時可以以此幫助降溫。 準備75%的酒精100毫升, 加溫水等量, 保持溫度在27~37攝氏度左右, 不能過冷, 否則會引起肌肉收縮, 致使熱度又回升。 酒精擦浴時, 用小毛巾從寶寶頸部開始擦拭, 從上往下擦, 以拍擦方式進行, 腋窩、腹股溝處體表大動脈和血管豐富的地方要擦至皮膚微微發紅, 有利於降溫。 注意寶寶胸口、腹部、腳底不要擦, 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2、溫水洗澡

Advertisiment

洗澡能幫助散熱。 如果寶寶發燒時精神狀態較好, 可以多洗澡, 水溫調節在27~37攝氏度。 注意不要給寶寶洗熱水澡, 否則易引起全身血管擴張、增加耗氧, 容易導致缺血缺氧, 加重病情。

3、熱水泡腳

泡腳可以促進血液迴圈, 緩解不適。 寶寶發燒時泡腳的另一妙處在於能幫助降溫。 泡腳可以用足盆或小桶, 倒入2/3盆水, 水溫要略高於平時, 溫度在40攝氏度左右, 以寶寶能適應為標準。 泡腳時媽媽撫搓寶寶的兩小腳丫, 既使血管擴張, 又能減輕發燒帶來的不適感。

4、冰袋冷敷

可以去商店購買化學冰袋, 使用時放冰箱冷凍, 由凝膠狀態變成固體後取出, 包上毛巾敷在寶寶頭頂、前額、頸部、腋下、腹股溝等處, 可以反復使用。 也可以家庭自製冰袋:用一次性醫用矽膠手套裝水打結放冷凍櫃,

Advertisiment
凍成固體後取用。 如果覺得冰塊太冰的話, 可以在冰袋半冰半水的狀態就取出, 包上毛巾給寶寶冷敷。

5、冰枕

寶寶高燒時可以做個冰枕給寶寶枕著, 既舒服效果又好。 去醫院買個冰袋(不是熱水袋)。 把冰塊倒入盆裡, 敲成小塊, 用水沖去棱角, 裝入冰袋, 加入50~100毫升水, 不要裝滿, 2/3滿就可以, 排淨空氣, 夾緊袋口, 包上布或毛巾放在寶寶頭頸下當枕頭。 待冰塊融化可重新更換, 很快寶寶的體溫會降下來。 藥物退燒對乙醯氨基酚(百服寧、泰諾林等)、布洛芬(美林等)這兩款兒科醫生使用最廣, 臨床安全性較高的藥物。 這兩類退燒藥雖屬兩種不同類型, 但作用都是解熱鎮痛。 服用時, 需注意兩者劑型的差別:對乙醯氨基酚類的百服寧、泰諾林等有滴劑、口服液、咀嚼片三種劑型;布洛芬類的美林,

Advertisiment
對兒童只有滴劑和口服液兩種劑型。 1歲之前的嬰兒, 最好用滴劑, 因為滴劑藥物濃度小、刺激性小。 在滴劑的用量上則要按體重選擇。 一般6~11個月的嬰兒, 對應體重為5.5~8公斤, 用1滴管的退燒藥。 12~23個月的嬰兒, 體重在8.1~12公斤左右, 吃1.5滴管。 2歲以上孩子, 最好服用口服液的退燒藥。 再大一點的孩子可用片劑, 這種像餅乾一樣的水果味咀嚼片, 孩子不會拒絕服用。 此外, 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退燒藥, 對患兒刺激性和副反應較大, 吲哚美辛(消炎痛)類藥, 對胃部刺激較大, 不建議使用。 用藥過程中, 家長要注意給孩子服用一類退燒藥的時間別太長,
Advertisiment
發燒超過兩天最好換用另一類藥。 服用泰諾林和百服寧, 一天不能超過4次, 每次間隔最少4小時。

發燒寶寶食譜

1、米湯:將大米煮爛去渣, 加入少許白糖;

2、綠豆湯:將綠豆煮爛, 取其綠豆湯, 加入適量冰糖;

3、雞蛋羹:取1-2個雞蛋打勻, 加適量溫水蒸熟;

4、西瓜汁:可促進毒素的排泄;

5、鮮梨汁:適於發熱伴有咳嗽;

6、鮮蘋果汁:含有維生素C, 可中和體內毒素。

九個止咳小妙招

①傷風咳嗽:紅塘姜棗湯;

②風寒咳嗽:蘿蔔蔥白、白蘿蔔蜂蜜;

③咳嗽肺癰:鮮梨貝母;

④肺虛久咳:冰糖燕窩粥;

⑤久咳咽幹:蒸白梨蜂蜜;

⑥止咳祛痰涎:蘿蔔胡椒;

⑦止咳化痰平喘:豆腐糖;

⑧補虛止咳:糖水沖雞蛋;

⑨夜咳:芝麻冰糖水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