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讓寫作業變成一樁美差

引言:沈奕斐,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講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育有兩個寶貝:女兒有有和兒子查理, 並帶他們一起體驗了美國的幼稚教育。

在她看來, 沒有一種方法適合教育所有的孩子, 但是我們總能找到一種合適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 找到孩子的特質, 讓他像流水一樣順著天性流動、奔騰, 這樣, 家庭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作業是一樁美差

國慶長假帶女兒有有回老家, 玩得很開心, 有有提出想多玩兩天。 外婆也正有此意:“難得回來, 就多玩幾天, 反正上兩天學, 又是週末了。 ”我同意了。

星期一放學回家,

Advertisiment
有有直呼後悔, 因為請假不上學, 有有“錯過”了兩天的作業。 對有有來說, 做作業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好事情”, 她可以錯過上學, 但是不能錯過作業。

從上幼稚園起, 有有就有了作業的概念, 要背誦兒歌、英語, 要做數學題。 在沒有能力改變目前應試教育大環境的前提下, 我只能讓孩子儘量適應這種環境, 並且“享受”這種環境, 於是我就開始考慮如何讓孩子喜歡做作業。

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 小孩子在判斷“好事”與“壞事”的時候, 評判依據和成人的理性思維是不同的, 他們非常感性, 基本依循兩條規則:感覺愉快的是好事, 獎勵的是好事。

要讓孩子喜歡做作業, 首先要考慮――如何讓作業時間成為美好的時光?我平時工作很忙,

Advertisiment
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非常有限, 於是我就把有限的親子時間和孩子做作業的時間聯繫在一起, 原則是“愉快”第一, “完成任務”第二。 有有背兒歌總是背不全, 當她背不出來的時候, 她就會耍賴大笑, 而我也會跟著她大笑, 一起和她“編”兒歌, 一起為自己編的兒歌洋洋得意。 如果她的作業沒有達到老師的要求, 我會給她一個擁抱, 鼓勵她;如果她的作業得到了老師的表揚, 我就會和她一起跳扭扭舞, 以示慶祝。 當然, 還要她對我說“謝謝”, 因為我和她一起努力, 可是得到表揚的人是她。

從中班開始, 作業的有趣性在下降, 越來越枯燥, 要把做作業搞得像狂歡一樣, 難度太大了, 於是我又開始強化第二個規則:獎勵的是好事。

別誤會,

Advertisiment
不是整天對孩子說“做好了作業獎勵糖果”、“做完了作業才能玩電腦遊戲”……如果這樣表述, “糖果”、“玩電腦遊戲”就成了獎勵, 是好東西, 而“做作業”是得到糖果、能夠玩電腦遊戲的代價。 一個正常的孩子肯定是以追求獎勵為人生目標的, 不會把付出代價看作人生樂趣。 所以, 我們在鼓勵孩子做某些事的時候, 要注意一下表述, 儘量避免讓“鼓勵孩子做的事情”成為獲得獎勵的“代價”。

我一般會對孩子說:“吃好了飯, 媽媽才會陪你一起做作業。 ”這樣, 吃飯是代價(這個已經很難改變, 凡是孩子是老人帶的, 孩子大都不愛吃飯), 而做作業是獎勵。 “獎勵”一定是好東西, 一定要積極爭取, 枯燥一點也就能夠忍受了。

從大班開始, 孩子開始越來越懂得“獎勵”的意義:作業做得好,

Advertisiment
的確會受到老師實實在在的獎勵, 因此, 請求媽媽的幫忙, 把做作業做好那是需要花點代價才能得到的。 為了得到“媽媽幫忙一起做作業”的獎勵, 有有要自己吃飯、要自己刷牙、要……

現在, 有有已經把做作業視為人生一大樂趣, 沒事可幹, 就做做數學題, 學兒童英語的電視節目是不能錯過的, 看書更是一件有空就要做的事……

孩子進入小學, 對學習的態度會有新的想法, 要讓孩子繼續愛學習, 除了上述兩條, 還要加入成就感等教育。 不過, 讓孩子喜歡學習的狀態, 覺得學習是件好事是孩子在學齡前就需要體會到的, 這樣今後才能良性迴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