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讓寶寶順利度過長牙期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口健康、潔白而整齊的牙齒, 而牙齒的萌出是第一步, 也是極為關鍵的一步哦!因此, 有關牙齒的萌出、伴隨的症狀、及牙齒護理方面的知識就變得尤為重要。

一、寶寶什麼時候開始長牙?

孩子出生時, 口腔內沒有牙齒, 出生後約6個月, 下頜中切牙開始萌出, 直到2歲半乳牙全部萌出。 寶寶出生後1年內(1.5個月~11個月)所有乳牙釉質礦化完成, 出生後2年內(6個月~24個月)所有乳牙萌出.按乳側切牙、第一乳磨牙、乳尖牙、第二乳磨牙的順序萌出。 2歲半時, 全部乳牙都萌出, 此時口腔內應有20顆乳牙。

Advertisiment
因此, 出生後1年內, 如果孩子出現全身或局部紊亂疾病, 將影響乳牙釉質的發育, 導致牙齒發育缺陷, 易患齲齒。 下頜牙比上頜同名牙萌出時間早, 當家長髮現有異常情況時, 應及時看醫生。

牙齒萌出時間存在著很大的個體差異。 這一點非常重要, 因為個體差異的存在, 有的孩子牙齒萌出偏早、有的孩子偏晚, 但只要在個體差異的範圍內, 就是正常的。

二、乳牙萌出時間與順序

1、中切牙:下頜 6個月;上頜 7個半月

2、側切牙 :下頜 7個月;上頜 9個月

3、第一乳磨牙:下頜 12個月;上頜 14個月

4、犬牙 :下頜 16個月;上頜 18個月

5、第二乳磨牙:下頜 20個月;上頜 2歲

有的孩子會有個別牙齒的萌出順序顛倒, 但最終並不影響牙齒的排列, 無需處理。

三、寶寶長牙的5大不適症及其護理

如果你家的寶寶現在已經順利地萌牙了,

Advertisiment
就要請父母們注意以下的幾點了。

1、流口水

口水多, 經常流的滿嘴滿臉都濕濕的恐怕是每個長牙期寶寶經常出現的情景。 隨著第一顆牙齒的萌出, 刺激了牙齦神經, 從而引起唾液腺分泌增加, 再加上寶寶的吞咽功能還不完善, 分泌的口水自然只能流淌而出。 寶寶流口水是正常的現象, 不用過分擔心, 等到一周歲左右, 隨著口腔深度增加, 吞咽功能的完善, 流口水現象會慢慢消失, 不過這個時期的護理工作還是必不可少。

護理小貼士

(1)及時幫寶寶擦乾淨口水, 因為唾液中含有消化酶和其他物質, 對皮膚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會造成皮膚發紅, 甚至糜爛、脫皮。 可以準備一塊柔軟的棉布,

Advertisiment
擦的時候動作一定要輕柔, 因為留口水的地方皮膚比較嬌嫩, 如果動作太重, 容易擦破皮膚引起感染。

(2)準備一個小圍嘴圍在寶寶的脖子上接納寶寶流的口水, 以免口水弄濕衣服。

(3)如果流口水的地方有發紅的現象, 那麼可以塗抹一點有收斂作用的藥膏, 尤其是嘴角部位, 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口水對皮膚的刺激性, 保護寶寶的皮膚。 不過如果皮膚已經有點潰爛, 則不宜自己用藥, 一定要帶寶寶去醫院看醫生。

2、牙齦癢

因為牙齒萌出時對牙齦神經造成的刺激, 寶寶的牙齦會有些不適, 比如牙齦癢、牙齦疼痛等, 甚至有些寶寶喜歡把東西放進嘴巴裡面咬。 這些都是牙齒惹的禍, 等到牙齒都長出來,

Advertisiment
這些症狀自然就會消失。 不過爸爸媽媽們還是可以採用一些小辦法來緩解長牙帶來的不適。

護理小貼士

(1)每天用紗布蘸點涼水擦拭寶寶的牙齦, 如果是夏天, 可以用棉紗布包一小塊冰塊給寶寶冷敷一下, 能夠暫時緩解長牙帶來的不適。

(2)進行牙床訓練。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牙膠之類的產品, 就是為了緩解寶寶牙齒不適而設計的, 可以買一些牙膠或磨牙棒之類的產品讓寶寶咬, 一來可以緩解不適, 二來還能訓練寶寶的咀嚼能力, 一舉兩得。

(3)因為牙齦不適, 寶寶可能會咬自己的嘴唇和舌頭, 甚至在喂母乳的時候咬媽媽的乳☆禁☆頭, 這樣不但會咬傷自己, 還會影響牙齒的生長, 引起齙牙。 媽媽應該多留心寶寶的一舉一動,

Advertisiment
一旦發現寶寶咬嘴唇就要及時制止。 如果寶寶咬著不肯放也不能硬來, 可以輕輕撓撓寶寶的小嘴唇使他鬆開。

3、拉肚子

少數寶寶在長牙的時候會出現拉肚子等異常現象, 這些症狀不是每個寶寶都會有, 也不會自己消失, 應該帶寶寶去醫院檢查一下, 對症下藥。

護理小貼士

(1)母乳或者配方乳中含有乳糖和碳水化合物, 是細菌存活的能量來源, 所以不要以為小寶寶就不用刷牙, 也不要怕麻煩, 每次給寶寶餵養完畢用溫水擦拭寶寶的牙齒和牙齦。 也可以在餵養後讓寶寶喝一口水, 就當作漱口, 也能起到清潔的作用。

(2)清潔口腔的姿勢:媽媽坐在椅子上, 把寶寶抱在腿上, 讓寶寶的頭稍微往後仰, 然後用乾淨的紗布蘸點清水輕輕擦拭寶寶的牙齦跟長出來的牙齒。 目前市場上有專門針對這個年齡段寶寶使用的套在手指上的牙刷,也可以用來清潔牙齒。

(3)清潔口腔的時間:每次餵養完都要清潔口腔或者讓寶寶漱口,每天早晚清潔一定要非常認真仔細,尤其是晚上臨睡前那一次清潔。

4、煩躁

出牙前的寶寶出現啼哭、煩躁不安等症狀時,一般只要讓寶寶咬磨牙棒,轉移其注意力,通常會安靜下來。另外,還可以在寶寶出牙時給他做臉部按摩,以放鬆臉部肌肉,也可起達到較好的效果。

5、發燒

只要體溫不超過38℃,且精神好、食欲旺盛,就無需特殊處理,讓寶寶多喝些開水就行了;如果體溫超過38.5℃,並伴有煩躁哭鬧、拒奶等現象,則應及時就診。

四、寶寶長牙期間可能出現的4種異常

1.乳牙早萌——誕生牙和新生牙

孩子出生時就有牙齒萌出,稱為“誕生牙”。出生後1個月內,就有乳牙萌出,稱為“新生牙”。誕生牙和新生牙多見於下頜乳中切牙。這些牙齒多數沒有牙根或牙根短小,有的極度鬆動。由於誕生牙和新生牙有影響嬰兒哺乳及脫落後被嬰兒吸入氣管的危險,所以常常被拔除。

如果誕生牙和新生牙不鬆動或鬆動不明顯,在吮乳時,由於下切牙對舌系帶的摩擦造成舌系帶的創傷性潰瘍。在此情況下,可以改變餵養方式,用湯匙餵養、調磨或拔除患牙。

早萌乳牙應與上皮珠鑒別。上皮珠是新生兒牙槽黏膜上出現的角質珠,是類似牙齒的白色球狀物,米粒大小,可出現一個、數個至數十個。上皮珠是牙板上皮剩餘所形成的角化物,並非真正的牙齒,可自行脫落,非牙齒的過早萌出。

2.乳牙萌出過遲

嬰兒出生後1年內,萌出第一顆乳牙,均屬正常範圍。如果超過1周歲,甚至1歲半後仍未見第一顆乳牙萌出,超過3周歲乳牙尚未全部萌出為乳牙遲萌。此時需查找原因,排除是否有“無牙畸形”。個別乳牙萌出過遲較少見,全口或多數乳牙萌出過遲或萌出困難多與全身因素有關。如佝僂病、甲狀腺功能低下以及營養缺乏等,佝僂病患兒的乳牙能遲至出生後14~15個月才開始萌出,並往往伴有牙齒發育缺陷。遇到這種異常情況,應進行臨床諮詢。

3.萌出性齦炎

是乳牙萌出時常見的暫時性牙齦炎。沿牙冠的牙齦組織充血,但無明顯的自覺症狀,隨著牙齒的萌出而漸漸自愈。萌出性齦炎多是由於牙齒萌出時,牙齦常有異樣感,使孩子用手指、玩具等觸摸或咬嚼,導致牙齦黏膜擦傷。

4.萌出性囊腫

乳牙萌出前,臨床上有時可見覆蓋牙的黏膜局部腫脹,呈青紫色,內含組織液和血液,有萌出性囊腫之稱。一般不會影響牙齒的萌出,若萌出受阻,則需去除部分組織,使牙冠外露。

乳牙萌出過程中,如果確實出現了一些異常情況,建議家長進行臨床專科諮詢。

五、讓寶寶順利度過長牙期的護理方法

寶寶剛出生的第一年中會面臨一個重要的“特殊時期”,即長牙期。這個特殊時期會造成寶寶的不適及父母的困擾。本文將針對長牙期的生理特點,提供了護理方法。

寶寶的每個成長的階段能帶來喜悅,也會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尤其是寶寶剛出生的第一年中通常會面臨一些“特殊時期”,包括長牙期、厭奶期、生病期、打完預防針期、學爬期、睡眠顛倒期,每個特殊時期都可能造成寶寶的不適及父母的困擾。本文將針對這些特殊生理時期,提供護理方法。

1、按摩寶寶牙床

父母可以用手指輕輕按摩一下寶寶紅腫的牙肉,如此可讓寶寶覺得較舒適。

2、準備冰凍、柔軟的食物

如果寶寶不願意吃東西、沒有胃口,則可以為寶寶準備一些較冰凍、柔軟的食物。

3、給予適當“器具”

在長牙時期,一般寶寶會喜歡咬硬的東西,為防止寶寶亂抓亂咬,父母可以為他準備固齒器;食用胡蘿蔔、蘋果或稍有硬度的蔬菜時,父母須小心不要讓寶寶咬太多而被噎到。平時也要注意不要讓寶寶拿到硬幣、花生、小玩具等易吞入的東西,以避免寶寶將它們放入口中,不小心哽在喉嚨。

4、適時的呵護與關懷

在剛開始長牙期間,寶寶更需要父母的呵護及關懷,如此可緩和寶寶的情緒,讓寶寶感覺溫暖與舒適。

六、營養素和牙健康

寶寶長牙時需要更多的營養,充足的營養有助於寶寶長出一口漂亮的小牙!

我們先來說說礦物質鈣、磷,缺少他們,小乳牙就會長不大,堅硬度差,容易折斷;而適量的氟可以增加乳牙的堅硬度,不受腐蝕,不易發生齲齒。

蛋白質是細胞的主要結構成分,如果蛋白質攝入不足,會造成牙齒排列不齊、牙齒萌出時間延遲及牙周組織病變等現象,而且容易導致齲齒的發生。

維生素a能維持全身上皮細胞的完整性,少了它就會使得上皮細胞過度角化,導致小寶寶出牙延遲,當維生素a缺乏影響牙釉質細胞發育時,就會使牙齒的顏色變成白堊色。

而缺乏維生素c可造成牙齒發育不良,牙骨萎縮,牙齦容易水腫“出血”。

維生素d的作用是增加腸道內鈣、磷的吸收並促使鈣、磷在牙胚上沉積鈣化,一旦缺乏時就會出牙延遲,牙齒小且牙距間隙稀。

七、固齒食物大拼盤

蝦仁、骨頭、海帶、紫菜、魚鬆、蛋黃粉、牛奶和乳製品

鈣是組成牙齒的主要成分,少了它,小乳牙就會長不大。

磷在食物中分佈很廣,肉、魚、奶、豆類、穀類、以及蔬菜。

磷能讓小乳牙堅不可摧。

海魚、茶葉、蜂蜜。

咀嚼含氟豐富的食物就和用含氟牙膏刷牙一樣能防止細菌所產生的酸對牙齒的侵蝕,抑制細菌中的酶而阻礙細菌的生長。

蛋白質

各種動物性食物(如肉類、魚類、蛋類等)、牛奶及乳製品中所含的蛋白質屬優質蛋白質。植物性食物中以豆類(尤其黃豆)所含的蛋白質量較多。它對牙齒的形成、發育、鈣化、萌出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維生素a

魚肝油製劑、新鮮蔬菜。

可以維護牙齦組織的健康。

維生素c

新鮮的水果如桔子、柚子、獼猴桃、新鮮大棗

牙釉質的形成需要維生素c

維生素d

魚肝油製劑,另外,日光照射皮膚可使體內自己合成維生素d。

缺乏維生素d會造成寶寶牙齒發育不全和鈣化不良。

未雨綢繆,營養補充要趁早

懷孕最後三個月,小寶寶的乳牙胚胎已開始逐漸形成。孕媽媽每日最好能補充額外的鈣製劑,為未來小寶寶出牙“加油”。

寶寶出生後,最初4個月內以母乳和配方奶餵養為主,但4個月後,母乳或配方奶都不能滿足寶寶生長發育的需要,此時,媽媽就需要給寶寶補充必要的輔食,這些營養輔食不僅能提供寶寶生長發育所必需營養素,同時也能促使寶寶乳牙萌出。

目前市場上有專門針對這個年齡段寶寶使用的套在手指上的牙刷,也可以用來清潔牙齒。

(3)清潔口腔的時間:每次餵養完都要清潔口腔或者讓寶寶漱口,每天早晚清潔一定要非常認真仔細,尤其是晚上臨睡前那一次清潔。

4、煩躁

出牙前的寶寶出現啼哭、煩躁不安等症狀時,一般只要讓寶寶咬磨牙棒,轉移其注意力,通常會安靜下來。另外,還可以在寶寶出牙時給他做臉部按摩,以放鬆臉部肌肉,也可起達到較好的效果。

5、發燒

只要體溫不超過38℃,且精神好、食欲旺盛,就無需特殊處理,讓寶寶多喝些開水就行了;如果體溫超過38.5℃,並伴有煩躁哭鬧、拒奶等現象,則應及時就診。

四、寶寶長牙期間可能出現的4種異常

1.乳牙早萌——誕生牙和新生牙

孩子出生時就有牙齒萌出,稱為“誕生牙”。出生後1個月內,就有乳牙萌出,稱為“新生牙”。誕生牙和新生牙多見於下頜乳中切牙。這些牙齒多數沒有牙根或牙根短小,有的極度鬆動。由於誕生牙和新生牙有影響嬰兒哺乳及脫落後被嬰兒吸入氣管的危險,所以常常被拔除。

如果誕生牙和新生牙不鬆動或鬆動不明顯,在吮乳時,由於下切牙對舌系帶的摩擦造成舌系帶的創傷性潰瘍。在此情況下,可以改變餵養方式,用湯匙餵養、調磨或拔除患牙。

早萌乳牙應與上皮珠鑒別。上皮珠是新生兒牙槽黏膜上出現的角質珠,是類似牙齒的白色球狀物,米粒大小,可出現一個、數個至數十個。上皮珠是牙板上皮剩餘所形成的角化物,並非真正的牙齒,可自行脫落,非牙齒的過早萌出。

2.乳牙萌出過遲

嬰兒出生後1年內,萌出第一顆乳牙,均屬正常範圍。如果超過1周歲,甚至1歲半後仍未見第一顆乳牙萌出,超過3周歲乳牙尚未全部萌出為乳牙遲萌。此時需查找原因,排除是否有“無牙畸形”。個別乳牙萌出過遲較少見,全口或多數乳牙萌出過遲或萌出困難多與全身因素有關。如佝僂病、甲狀腺功能低下以及營養缺乏等,佝僂病患兒的乳牙能遲至出生後14~15個月才開始萌出,並往往伴有牙齒發育缺陷。遇到這種異常情況,應進行臨床諮詢。

3.萌出性齦炎

是乳牙萌出時常見的暫時性牙齦炎。沿牙冠的牙齦組織充血,但無明顯的自覺症狀,隨著牙齒的萌出而漸漸自愈。萌出性齦炎多是由於牙齒萌出時,牙齦常有異樣感,使孩子用手指、玩具等觸摸或咬嚼,導致牙齦黏膜擦傷。

4.萌出性囊腫

乳牙萌出前,臨床上有時可見覆蓋牙的黏膜局部腫脹,呈青紫色,內含組織液和血液,有萌出性囊腫之稱。一般不會影響牙齒的萌出,若萌出受阻,則需去除部分組織,使牙冠外露。

乳牙萌出過程中,如果確實出現了一些異常情況,建議家長進行臨床專科諮詢。

五、讓寶寶順利度過長牙期的護理方法

寶寶剛出生的第一年中會面臨一個重要的“特殊時期”,即長牙期。這個特殊時期會造成寶寶的不適及父母的困擾。本文將針對長牙期的生理特點,提供了護理方法。

寶寶的每個成長的階段能帶來喜悅,也會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尤其是寶寶剛出生的第一年中通常會面臨一些“特殊時期”,包括長牙期、厭奶期、生病期、打完預防針期、學爬期、睡眠顛倒期,每個特殊時期都可能造成寶寶的不適及父母的困擾。本文將針對這些特殊生理時期,提供護理方法。

1、按摩寶寶牙床

父母可以用手指輕輕按摩一下寶寶紅腫的牙肉,如此可讓寶寶覺得較舒適。

2、準備冰凍、柔軟的食物

如果寶寶不願意吃東西、沒有胃口,則可以為寶寶準備一些較冰凍、柔軟的食物。

3、給予適當“器具”

在長牙時期,一般寶寶會喜歡咬硬的東西,為防止寶寶亂抓亂咬,父母可以為他準備固齒器;食用胡蘿蔔、蘋果或稍有硬度的蔬菜時,父母須小心不要讓寶寶咬太多而被噎到。平時也要注意不要讓寶寶拿到硬幣、花生、小玩具等易吞入的東西,以避免寶寶將它們放入口中,不小心哽在喉嚨。

4、適時的呵護與關懷

在剛開始長牙期間,寶寶更需要父母的呵護及關懷,如此可緩和寶寶的情緒,讓寶寶感覺溫暖與舒適。

六、營養素和牙健康

寶寶長牙時需要更多的營養,充足的營養有助於寶寶長出一口漂亮的小牙!

我們先來說說礦物質鈣、磷,缺少他們,小乳牙就會長不大,堅硬度差,容易折斷;而適量的氟可以增加乳牙的堅硬度,不受腐蝕,不易發生齲齒。

蛋白質是細胞的主要結構成分,如果蛋白質攝入不足,會造成牙齒排列不齊、牙齒萌出時間延遲及牙周組織病變等現象,而且容易導致齲齒的發生。

維生素a能維持全身上皮細胞的完整性,少了它就會使得上皮細胞過度角化,導致小寶寶出牙延遲,當維生素a缺乏影響牙釉質細胞發育時,就會使牙齒的顏色變成白堊色。

而缺乏維生素c可造成牙齒發育不良,牙骨萎縮,牙齦容易水腫“出血”。

維生素d的作用是增加腸道內鈣、磷的吸收並促使鈣、磷在牙胚上沉積鈣化,一旦缺乏時就會出牙延遲,牙齒小且牙距間隙稀。

七、固齒食物大拼盤

蝦仁、骨頭、海帶、紫菜、魚鬆、蛋黃粉、牛奶和乳製品

鈣是組成牙齒的主要成分,少了它,小乳牙就會長不大。

磷在食物中分佈很廣,肉、魚、奶、豆類、穀類、以及蔬菜。

磷能讓小乳牙堅不可摧。

海魚、茶葉、蜂蜜。

咀嚼含氟豐富的食物就和用含氟牙膏刷牙一樣能防止細菌所產生的酸對牙齒的侵蝕,抑制細菌中的酶而阻礙細菌的生長。

蛋白質

各種動物性食物(如肉類、魚類、蛋類等)、牛奶及乳製品中所含的蛋白質屬優質蛋白質。植物性食物中以豆類(尤其黃豆)所含的蛋白質量較多。它對牙齒的形成、發育、鈣化、萌出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維生素a

魚肝油製劑、新鮮蔬菜。

可以維護牙齦組織的健康。

維生素c

新鮮的水果如桔子、柚子、獼猴桃、新鮮大棗

牙釉質的形成需要維生素c

維生素d

魚肝油製劑,另外,日光照射皮膚可使體內自己合成維生素d。

缺乏維生素d會造成寶寶牙齒發育不全和鈣化不良。

未雨綢繆,營養補充要趁早

懷孕最後三個月,小寶寶的乳牙胚胎已開始逐漸形成。孕媽媽每日最好能補充額外的鈣製劑,為未來小寶寶出牙“加油”。

寶寶出生後,最初4個月內以母乳和配方奶餵養為主,但4個月後,母乳或配方奶都不能滿足寶寶生長發育的需要,此時,媽媽就需要給寶寶補充必要的輔食,這些營養輔食不僅能提供寶寶生長發育所必需營養素,同時也能促使寶寶乳牙萌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