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把女兒比喻成“貼心小棉襖”, 很多有兒子的媽媽也不示弱, 把兒子比喻成“小棉褲”。 今天, 作為一位從事教育行業且正奔走在養育男孩道路上的媽媽, 我將從教育、相處、成長、家園4個方面, 和各位爸爸媽媽們分享如何讓“小棉褲”更貼心的話題。
教育:尊重成長規律, 注重親身體驗
1.尊重寶寶的成長節奏
當下, 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幾乎每個家庭都憋足了勁兒讓寶寶成才, 然而我們往往會情不自禁地陷入與鄰里街坊、親朋好友的攀比中。 殊不知, 每個寶寶的發展在遵循相似發展進程的同時,
Advertisiment
對於寶寶表現出來的某方面能力比別人慢或者快, 我們不應該沾沾自喜或者沮喪不安, 而是要尊重寶寶自身的成長節奏, 促進寶寶在原有水準上不斷進步。
2.不同年齡寶寶的心理及遊戲、養育
6歲之前的寶寶, 心理發展經歷了從直覺行動思維到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幾個階段, 但總起來說, 寶寶的學習與成長還是以直接經驗為主, 所以, 爸爸媽媽更應該注重給寶寶豐富的生活體驗, 而不是提前訓練寶寶的才藝、外語、數學等各種能力。 下面, 簡單說說每個階段寶寶的心理與遊戲特點及其對應的教育方式。
0~1歲:
處於各種感知覺能力發展為主的時期,
Advertisiment
我們可以給寶寶發展觸覺的不同材質的球、發展視覺的圖卡、發展大動作的爬行類玩具等, 爸爸媽媽以玩具為基礎, 在共同玩耍中促進寶寶的發展。
1~3歲:
此階段寶寶處於直覺行動思維和對事物功能探究的階段, 他們喜歡探究各種生活用品, 因此, 廚房是很多寶寶最喜歡去的地方。
這個階段, 我們可以給寶寶購買一些玩具, 但不要是那種有特定發展功能指向的玩具;我們要把陪伴寶寶的精力多投放在生活中, 保護寶寶在安全的情況下把玩廚房裡的各種物品以及其他日用品,
Advertisiment
3~5歲:
此階段寶寶處於形象思維階段, 尤其是4歲寶寶達到形象思維的高峰階段, 其想像力十分旺盛, 並且此階段的寶寶大部分都開始了幼稚園生活。
我們應該把更多的經歷投放在利用節假日創設條件來豐富寶寶的生活體驗, 比如:經常帶寶寶去郊遊, 感受大自然中的事物及其變化;帶寶寶參觀各種美術展, 欣賞木偶劇、童話劇, 讓寶寶在藝術體驗中豐富內心。 我們還可以給寶寶準備與形象思維發展相關的玩具, 比如積木類玩具、繪畫材料等。
Advertisiment
5~6歲:
此階段寶寶的抽象思維開始萌芽, 對於規則有了初步的接受能力, 尤其是男寶寶, 特別喜歡各種規則類的遊戲, 且喜歡挑戰困難。
我們可以與寶寶一起玩棋類、撲克類遊戲, 還可以買一些益智類的圖書(比如圖畫捉迷藏等), 在一定挑戰的情況下發展寶寶的思維。
相處:站好父母的位置
男寶寶與父母的相處模式
父母與男寶寶相處時, 其家庭關係分為3個階段:
6歲前, 兒子與媽媽幾乎親密無間;通常6歲後, 兒子漸漸與父親關係更為親密, 在心理學上這一現象叫做“過橋”, 即寶寶要從媽媽那裡走向通向父親的那端, 這是因為父親代表了規則、勇氣和挑戰,
Advertisiment
媽媽可以這麼做
1.寶寶3歲前, 媽媽不妨跟爸爸溝通, 讓他多承擔一些家務勞動, 把更多陪伴寶寶的時間留給媽媽, 讓媽媽用獨特的關愛溫暖寶寶的內心, 給寶寶終生受益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2.寶寶3歲後, 媽媽漸漸地疏遠兒子, 將更多陪伴寶寶的時間留給爸爸, 讓兒子從爸爸那裡感受規則、紀律、勇氣、挑戰等男性特質, 讓兒子逐漸成長為一位男子漢, 為步入屬於他的小社會(幼稚園乃至小學)做好準備。
親身的經驗告訴我, 有些事情, 只能爸爸陪伴, 這是性別決定的, 比如男寶寶喜歡槍、車等玩具, 這些玩具本身具有男性色彩, 爸爸陪寶寶玩,他會更開心;又如一些經典的動畫片和書籍,與爸爸一起進行親子閱讀,寶寶會更深切地感受圖書,更喜歡與爸爸探討圖書裡面的情景。
成長:耐得住寂寞和等待
1.男孩女孩在成長中有一個普遍規律,就是女寶寶的語言、精細動作、社會性等方面發展比男寶寶要快,因此“俏閨女、笨小子”成為普遍現象,尤其是在3歲以前。無論這種現象多麼正常,父母總是不甘心接受,常常因此焦慮著急,甚至有些人會帶著寶寶去看醫生。
2.要提醒大家的是,有兒子的媽媽要耐得住寂寞,經得住等待,不能因為別的寶寶(尤其是女孩兒)已經會某些能力,自己的兒子卻不會而焦躁,更不能因此定性寶寶“笨”。尤其是不要在與其他父母的交流中自謙式地貶低寶寶、戲謔寶寶,這些都會給寶寶造成傷害。
家園:配合教師,相信寶寶
大部分寶寶在3周歲之後進入幼稚園生活,如何與幼稚園配合成為父母的另一件大事。我想,我們應該堅持“配合教師、相信寶寶”的原則來處理與老師的關係。
1.做好家園配合。
教育不是幼稚園單方面的事情,在很多時候都需要父母的配合。比如習慣養成,老師幫助寶寶建立習慣的同時會告訴父母幼稚園的一些做法,父母在家中也要改變與配合,以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
老師組織的一些教育活動,也常常會延伸到家庭,比如節日中的傳統教育,父母就要配合幼稚園做一些節日傳統的美食、講講傳統節日的淵源故事等,最終達到配合教師完成寶寶發展的目的。
2.給寶寶充分的尊重與信任。
在家園溝通中,老師常常會給父母回饋寶寶在幼稚園的一些問題,比如新入園寶寶的自理能力等。老師講的即使是對的,我們也要以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待這個問題,因為剛入園的寶寶,老師不清楚他的過去,往往會用“一般的、大眾的”尺度衡量寶寶。父母應該在配合幼稚園做好相關工作的同時,給寶寶充分的尊重和成長的空間,可將老師的要求和建議,以適宜的方式轉化再傳遞給寶寶。
我兒子初入園的時候,不會自己小便時脫、提褲子,老師提到這個問題時,我才意識到原來很多寶寶都會做得很好。為了入園,我兒子在1個月之前剛剛習慣站著尿尿,大概1周前,才建立了在蹲便器前面尿尿的習慣,現在要在小便池前站著尿尿,已經是一個新挑戰和進步了。作為父母,促進寶寶發展的步伐慢了一些,還沒有讓寶寶學會脫、提褲子,這本身不是寶寶的錯,要循序漸進地培養和調整。因此,我把脫、提褲子的動作分解成幾個關鍵動作,以慢動作的方式展示給兒子看,一次次地讓他嘗試,在生活中不斷訓練。沒多久,兒子就完成了這一目標,達到了老師的要求。
給男寶寶營造寬鬆的成長環境,讓寶寶快樂健康地成長,相信我們的“小棉褲”會更貼心、更暖人!
爸爸陪寶寶玩,他會更開心;又如一些經典的動畫片和書籍,與爸爸一起進行親子閱讀,寶寶會更深切地感受圖書,更喜歡與爸爸探討圖書裡面的情景。成長:耐得住寂寞和等待
1.男孩女孩在成長中有一個普遍規律,就是女寶寶的語言、精細動作、社會性等方面發展比男寶寶要快,因此“俏閨女、笨小子”成為普遍現象,尤其是在3歲以前。無論這種現象多麼正常,父母總是不甘心接受,常常因此焦慮著急,甚至有些人會帶著寶寶去看醫生。
2.要提醒大家的是,有兒子的媽媽要耐得住寂寞,經得住等待,不能因為別的寶寶(尤其是女孩兒)已經會某些能力,自己的兒子卻不會而焦躁,更不能因此定性寶寶“笨”。尤其是不要在與其他父母的交流中自謙式地貶低寶寶、戲謔寶寶,這些都會給寶寶造成傷害。
家園:配合教師,相信寶寶
大部分寶寶在3周歲之後進入幼稚園生活,如何與幼稚園配合成為父母的另一件大事。我想,我們應該堅持“配合教師、相信寶寶”的原則來處理與老師的關係。
1.做好家園配合。
教育不是幼稚園單方面的事情,在很多時候都需要父母的配合。比如習慣養成,老師幫助寶寶建立習慣的同時會告訴父母幼稚園的一些做法,父母在家中也要改變與配合,以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
老師組織的一些教育活動,也常常會延伸到家庭,比如節日中的傳統教育,父母就要配合幼稚園做一些節日傳統的美食、講講傳統節日的淵源故事等,最終達到配合教師完成寶寶發展的目的。
2.給寶寶充分的尊重與信任。
在家園溝通中,老師常常會給父母回饋寶寶在幼稚園的一些問題,比如新入園寶寶的自理能力等。老師講的即使是對的,我們也要以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待這個問題,因為剛入園的寶寶,老師不清楚他的過去,往往會用“一般的、大眾的”尺度衡量寶寶。父母應該在配合幼稚園做好相關工作的同時,給寶寶充分的尊重和成長的空間,可將老師的要求和建議,以適宜的方式轉化再傳遞給寶寶。
我兒子初入園的時候,不會自己小便時脫、提褲子,老師提到這個問題時,我才意識到原來很多寶寶都會做得很好。為了入園,我兒子在1個月之前剛剛習慣站著尿尿,大概1周前,才建立了在蹲便器前面尿尿的習慣,現在要在小便池前站著尿尿,已經是一個新挑戰和進步了。作為父母,促進寶寶發展的步伐慢了一些,還沒有讓寶寶學會脫、提褲子,這本身不是寶寶的錯,要循序漸進地培養和調整。因此,我把脫、提褲子的動作分解成幾個關鍵動作,以慢動作的方式展示給兒子看,一次次地讓他嘗試,在生活中不斷訓練。沒多久,兒子就完成了這一目標,達到了老師的要求。
給男寶寶營造寬鬆的成長環境,讓寶寶快樂健康地成長,相信我們的“小棉褲”會更貼心、更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