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上幼稚園行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 孩子最好還是上幼稚園。 孩子在家即使有職業媽媽, 甚至家庭教師的陪伴, 但單純的家庭教育還是具有自身不可抗拒的局限性。 一是孩子在家地位特殊, 沒有同齡人競爭、做伴, 很容易使孩子養成唯我獨尊的習性。 二是媽媽(或者老人、阿姨)一個人(或幾個人)照顧一個孩子, 未免太細緻、太周到, 本該由孩子自己來做的事情, 全由媽媽代勞了, 影響了孩子自身能力的培養。 三是孩子每天就和幾個最親、最疼他的人待在一起, 交往範圍有限, 勢必影響他與外人打交道的能力。
Advertisiment
孩子什麼時候上幼稚園合適呢?不是迫不得已, 最好別讓三歲前的孩子提前上幼稚園。
幼稚園的老師再好, 畢竟是外人, 不可能與孩子建立血肉親情。 幼稚園的阿姨照料嬰兒, 跟養殖場的飼養員照料牲畜有些類似——穿衣、餵飯、洗澡、換尿片……都是一氣呵成。 雖然她們的每個動作都乾淨俐落, 比媽媽的動作還規範、標準, 但是她們的每個動作都是機械操作, 不帶多少感情☆禁☆色彩, 不能給予孩子心靈、情感的啟迪與慰藉;不像媽媽照料自己的孩子,
Advertisiment
三歲以前的孩子, 正是與父母、親人待在一起, 建立骨肉親情的關鍵期;只有躺在父母的懷抱裡, 聽著父母的聲音, 聞著父母的氣息, 感受著父母的親吻愛☆禁☆撫, 孩子才有被愛、被接納的幸福感和歸屬感。 如果孩子早早地就被迫離開父母, 去過一種機械化的生活, 那會使孩子的心靈受到極大創傷, 像個棄兒漂泊在外, 體會不到家的溫暖, 感受不到父母的親情。
家是孩子的心靈港灣, 父母是孩子的情感依託。 如果孩子從小就沒有家的概念, 沒有骨肉親情的滋養, 等孩子長大後, 夢中的景物都是飄浮不定的, 遇著困難、挫折, 心無所依、情無所托,
Advertisiment
孩子三歲了, 能自己大小便, 自理能力增強了, 走出家門的欲望強烈了, 這個時候, 可以考慮送孩子上幼稚園的事了。
到底送孩子上什麼樣的幼稚園合適呢?為了孩子, 也為了自己, 最好別送全托幼稚園——兩三歲的孩子, 還處在戀父戀母期, 一下就與父母全天候分離, 晚上見不到父母, 會有被拋棄的感覺, 這將拉大親子的距離, 影響以後的教育。 所以, 送個日托幼稚園, 對孩子、大人都是有利的。
怎麼選擇幼稚園呢, 是不是越貴、越超前的幼稚園越好呢?當然不是。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有些家長, 覺得現在的外語很吃香, 花高價、走遠路也要送孩子上雙語幼稚園。 如果父母有外語基礎, 在家能跟孩子用外語交流, 送孩子上雙語幼稚園是無可厚非的;如果父母對外語一竅不通, 不能在家幫助孩子鞏固、運用所學的知識, 送孩子上雙語幼稚園不過是流於形式。
通常情況下, 幼稚園就是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社會活動能力、簡單的動腦動手能力的地方。 在這裡, 孩子能學些文明禮儀、生活常識, 學些兒歌、做遊戲、講故事、歌舞、手工製作, 參加一些集體活動, 鍛煉鍛煉身體, 長長見識就足夠了。 幼稚園不是學書本知識的地方, 不能賦予幼稚園太多的學習功能, 早早地就讓孩子進入正襟危坐的學習狀態,對於孩子的長遠發展反而不利。
幼稚園的孩子,學是玩,玩也是學,沒有明顯的區別。這個時候,最活躍、最會玩、最能玩的孩子,就是最聰明、最能幹、最有本事的孩子。好的幼稚園老師,就是帶著孩子玩,在玩中教孩子學知識、學禮儀、學本領、學做人,孩子仿佛什麼都沒學,卻學的是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好東西大家分享、排隊洗手、取東西、不能稱王稱霸、不能擾亂遊戲規則、做事要完整有條理、公平競爭、不怕失敗、失敗再來等等,都是可以讓孩子終身受益的行為準則。
一些家長,盲目信奉“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早早地就把孩子送到雙語幼稚園、超常兒童培訓基地、神童園地等等,以為智力開發早,文化課學得早,各種技能技巧練得早,就能一招“先”吃遍天。其實,這種認識是非常膚淺片面的。孩子的成長是個漫長的過程,正因過程漫長,才使孩子具有無限充足的發展後勁。如果不顧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過早開發、過快開發、過度開發,會使孩子的身心遭遇一場劫難——人未老心先老、事未成體已衰。
什麼樣的幼稚園不能上?可以肯定地說:凡是注重知識灌輸、技能培訓的幼稚園,都是不懂行、不入流、不能上的幼稚園。表面看來,那裡的孩子本事不小,學的知識不少,走在了別的孩子前面,其實,那只是一種假像——孩子不知知識的來源,不知知識的結構、關係,不知怎麼去獲取知識,孩子學些不能理解、不能消化、不能運用的死知識,學得快,忘得也快,學得多,忘得也多,還不如那些玩得多、玩得好的孩子,能開動腦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所以,在孩子的早教問題上,不能只看孩子在幼稚園學了什麼、學了多少,而要看孩子在幼稚園過得怎樣,與老師、小朋友的關係處得怎樣,都有哪些新變化?孩子都在想什麼、做什麼?都對什麼感興趣?好的幼稚園,不會給孩子灌輸很多的知識,而是給孩子提供條件,提供機會,提供幫助,讓孩子自己去學,自己去悟,自己動手去做。省略孩子自己觀察、自己琢磨、自己思考、自己動手做的過程,一來就讓孩子跟著學,這樣的老師不是好老師;這樣的老師最多不過培養一些鸚鵡學舌、依葫蘆畫瓢、照抄照搬別人東西的匠人、藝人,而不能培養一些具有獨特思想、獨特見解、獨特感悟、獨特表現力的創新型人才。所以,孩子越小,越不能送到這樣知識性、技能性很強的幼稚園。
除非孩子在某個方面有著特別的天賦、才能,比如,體育天賦、舞臺天賦……需要特別的培養、訓練,錯過時間,就錯過了最佳培養期;只有這類孩子,才需送專門的幼稚園,接受專門的訓練。絕大多數孩子,最好還是就近選個好的幼稚園,廣泛學習,廣泛參與,廣泛運動,為未來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雄厚的思想、體能、生活和學習基礎。
早早地就讓孩子進入正襟危坐的學習狀態,對於孩子的長遠發展反而不利。幼稚園的孩子,學是玩,玩也是學,沒有明顯的區別。這個時候,最活躍、最會玩、最能玩的孩子,就是最聰明、最能幹、最有本事的孩子。好的幼稚園老師,就是帶著孩子玩,在玩中教孩子學知識、學禮儀、學本領、學做人,孩子仿佛什麼都沒學,卻學的是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好東西大家分享、排隊洗手、取東西、不能稱王稱霸、不能擾亂遊戲規則、做事要完整有條理、公平競爭、不怕失敗、失敗再來等等,都是可以讓孩子終身受益的行為準則。
一些家長,盲目信奉“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早早地就把孩子送到雙語幼稚園、超常兒童培訓基地、神童園地等等,以為智力開發早,文化課學得早,各種技能技巧練得早,就能一招“先”吃遍天。其實,這種認識是非常膚淺片面的。孩子的成長是個漫長的過程,正因過程漫長,才使孩子具有無限充足的發展後勁。如果不顧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過早開發、過快開發、過度開發,會使孩子的身心遭遇一場劫難——人未老心先老、事未成體已衰。
什麼樣的幼稚園不能上?可以肯定地說:凡是注重知識灌輸、技能培訓的幼稚園,都是不懂行、不入流、不能上的幼稚園。表面看來,那裡的孩子本事不小,學的知識不少,走在了別的孩子前面,其實,那只是一種假像——孩子不知知識的來源,不知知識的結構、關係,不知怎麼去獲取知識,孩子學些不能理解、不能消化、不能運用的死知識,學得快,忘得也快,學得多,忘得也多,還不如那些玩得多、玩得好的孩子,能開動腦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所以,在孩子的早教問題上,不能只看孩子在幼稚園學了什麼、學了多少,而要看孩子在幼稚園過得怎樣,與老師、小朋友的關係處得怎樣,都有哪些新變化?孩子都在想什麼、做什麼?都對什麼感興趣?好的幼稚園,不會給孩子灌輸很多的知識,而是給孩子提供條件,提供機會,提供幫助,讓孩子自己去學,自己去悟,自己動手去做。省略孩子自己觀察、自己琢磨、自己思考、自己動手做的過程,一來就讓孩子跟著學,這樣的老師不是好老師;這樣的老師最多不過培養一些鸚鵡學舌、依葫蘆畫瓢、照抄照搬別人東西的匠人、藝人,而不能培養一些具有獨特思想、獨特見解、獨特感悟、獨特表現力的創新型人才。所以,孩子越小,越不能送到這樣知識性、技能性很強的幼稚園。
除非孩子在某個方面有著特別的天賦、才能,比如,體育天賦、舞臺天賦……需要特別的培養、訓練,錯過時間,就錯過了最佳培養期;只有這類孩子,才需送專門的幼稚園,接受專門的訓練。絕大多數孩子,最好還是就近選個好的幼稚園,廣泛學習,廣泛參與,廣泛運動,為未來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雄厚的思想、體能、生活和學習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