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 是媽媽和寶寶最美好的情感連結。 越來越多的媽媽知道了只要寶寶多吃, 奶就會多產的事實。 然而, 理論總是高高在上地冰冷存在, 現實卻是眼前的寶寶哭、大人亂, 一家人忙得團團轉……
如何避免“不得已”的追奶?追奶成功, 當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但如何能避免追奶, 讓母乳之路走得輕鬆順利?
寶寶出生後第一時間被抱到媽媽懷裡吸吮吃奶, 如今被各種清洗、稱重、量身高等代替, 干擾了母乳餵養的“三早”;昔日寶寶睡在媽媽身邊, 想吃就吃、想睡就睡, 變成了如今寶寶獨自睡小床, 覓食反射不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回應,
Advertisiment
其實, 排除極為罕見的乳腺發育問題以及後天一些對母乳餵養有影響的病理問題, 每個媽媽都有足夠的乳汁滿足自己寶寶身體發育的需求, 雙胞胎媽媽亦是。
作為媽媽, 我們需要瞭解判斷母乳是否充足的科學標準是:新生寶寶(前1~6天)每天的排尿次數隨出生天數遞增, 即第1個24小時有1次尿, 第2個24小時有2次尿, 以此遞增, 6天之後每24小時有6次排尿, 都表示母乳充足。 寶寶哭鬧、夜醒頻繁、頻繁吮吸以及長時間吮吸等,
Advertisiment
很多媽媽在追奶過程中選擇了放棄, 也有些媽媽像小P媽這樣成功堅持了下來。 順利堅持下來的媽媽, 每每談論那一段追奶的經歷時無不是唏噓不已, 不堪回首。 但是, 在另一方面, 她們也都發現自身的成長。
她們終於真的領悟到了:追奶, 不過只是一場“回歸”, 回歸到自然餵養的過程——與寶寶親密共處、及時捕捉到寶寶的信號, 餓了就給吃, 想吃多久吃多久。 畢竟, 剛剛離開媽媽身體來到一個“陌生”環境的寶寶, 吃奶、吸吮, 是TA唯一可以留在媽媽懷裡、尋求安全的方式,
Advertisiment
回歸最自然的“按需餵養”, 靜下來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 觀察寶寶最直接、最無掩飾的需求, 給出及時的回應。 最簡單、最自然的, 恰恰便是最有效的。 而如今大環境的影響, 讓很多自然而然的簡單事情複雜起來。 太多的媽媽被擋在了“遵從自己的內心”之外, 按書養、看鐘喂、聽從老人的和“別人說”的經驗, 使得我們在母乳餵養、在育兒路上漸行漸遠。
追奶實用指南1.根據當前餵養寶寶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地減少奶粉:每天減少總量的30mL(如果這30mL是寶寶一頓的奶粉量,
Advertisiment
2.混合餵養的寶寶或多或少會有一些乳☆禁☆頭混淆和流量混淆, 在這個過程裡, 需要注意親喂時的有效吸吮:寶寶含入大部分乳暈, 媽媽乳☆禁☆頭無痛感, 保證足夠多的時間, 讓寶寶吸吮到自己松掉乳☆禁☆頭為止。 嚴重乳☆禁☆頭混淆的尤其需要注意調整吸吮姿勢, 重新建立媽媽和寶寶之間的連結。
3.寶寶接受奶瓶餵養, 習慣了奶瓶持續不斷的流速, 面對需要一段時間的吸吮才有奶陣的母乳, 可能會出現煩躁情緒。 媽媽需要及時觀察到寶寶的覓食反射, 而不是等待寶寶饑餓哭泣時才餵養,
Advertisiment
幾乎可以用“聲淚俱下”來形容每位來我工作室尋求指導的母乳媽媽:“周圍人(婆婆、月嫂、朋友)都說我奶不夠, 別人的奶都直飆的, 我的奶卻只有一滴滴。 ”“我不脹奶, 我擠不出來奶, 孩子吃不飽, 所以我們已經加奶粉了。 ”“我的奶越來越少, 可是我不想加奶粉, 我還能追回奶嗎?”……
小P媽便是這其中的一位。
小P出生的頭幾天, 很自然且順利地吃著母乳。 幾天後, 婆婆、媽媽過來照顧, 各種質疑之聲便開始不絕於耳:你這奶夠不夠啊?寶寶一吃就睡, 是吸不出來,累得沒力氣睡著了吧?寶寶一吃吃這麼久不鬆口,一定是奶不夠才需要吃這麼久吧?寶寶一次只睡這麼一個來小時,是沒吃飽睡不著吧?寶寶吃完還哭,一定是沒吃飽才哭呢!
P媽頓時抑鬱了:這個可憐的小人兒來到我身邊,成為我的寶寶,作為媽媽的我卻無法喂飽她!大哭一場之後,終究是擔心寶寶不夠吃,於是加了奶粉。從一天一頓到每頓母乳之後都要跟加一點兒奶粉,繼而奶粉越加越多,寶寶吸吮的次數少了,導致母乳越來越少。
痛定思痛後,P媽開始尋找各種説明,上網查資料,找身邊成功母乳餵養的媽媽要經驗,最終找到了我幫她制定了追奶計畫,開始追奶。
P媽還聰明地列印了關於母乳餵養的“科普”文章,包括“寶寶哭聲的信號”“如何判斷寶寶因饑餓而哭鬧”“判斷母乳是否足夠的標準”“母乳是寶寶最好的食物”等內容,她將這些文章拿給身邊的人看,並先爭取到老公的理解和支持,再一起開導“總是擔心寶寶被餓壞”的婆婆和媽媽。如此,事情漸漸好轉起來。大家慢慢意識到寶寶哭鬧的原因不再是因為“沒吃飽”,第一反應也就不是“加奶粉”。經過一輪輪的逐漸減奶粉、增加母乳次數和時間,有效吸吮讓泌乳機制持續運轉等多種辦法並用後,小P重新回歸媽媽的懷抱,安靜地吃奶,甜甜地微笑。
是吸不出來,累得沒力氣睡著了吧?寶寶一吃吃這麼久不鬆口,一定是奶不夠才需要吃這麼久吧?寶寶一次只睡這麼一個來小時,是沒吃飽睡不著吧?寶寶吃完還哭,一定是沒吃飽才哭呢!P媽頓時抑鬱了:這個可憐的小人兒來到我身邊,成為我的寶寶,作為媽媽的我卻無法喂飽她!大哭一場之後,終究是擔心寶寶不夠吃,於是加了奶粉。從一天一頓到每頓母乳之後都要跟加一點兒奶粉,繼而奶粉越加越多,寶寶吸吮的次數少了,導致母乳越來越少。
痛定思痛後,P媽開始尋找各種説明,上網查資料,找身邊成功母乳餵養的媽媽要經驗,最終找到了我幫她制定了追奶計畫,開始追奶。
P媽還聰明地列印了關於母乳餵養的“科普”文章,包括“寶寶哭聲的信號”“如何判斷寶寶因饑餓而哭鬧”“判斷母乳是否足夠的標準”“母乳是寶寶最好的食物”等內容,她將這些文章拿給身邊的人看,並先爭取到老公的理解和支持,再一起開導“總是擔心寶寶被餓壞”的婆婆和媽媽。如此,事情漸漸好轉起來。大家慢慢意識到寶寶哭鬧的原因不再是因為“沒吃飽”,第一反應也就不是“加奶粉”。經過一輪輪的逐漸減奶粉、增加母乳次數和時間,有效吸吮讓泌乳機制持續運轉等多種辦法並用後,小P重新回歸媽媽的懷抱,安靜地吃奶,甜甜地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