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教導孩子是希望孩子學好。
不過,
表達愛心的形式和語氣,
不一定會達到預期效果,
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
那麼,
如何避免與孩子溝通失效呢?
先思考, 再表達
家長急於表達自己的意思, 又急於要孩子聽從, 因而忽略了良好關係才是溝通的大前提。 未經細心思考便表達的意見, 如何能令孩子接納?
避免以命令、批評、責備、恐嚇、嘲笑、貶損等方式教導和溝通:
別以長輩的姿態大發雷霆, 或者破口大駡, 因每個人都有自尊、愛面子。 因此, 好言相勸, 以關心及愛心打動對方, 或許可使對方接納你的意見。
Advertisiment
先瞭解孩子的觀點
家長語重心長的教誨, 雖然本意是好, 但若只懂教訓而忽略從孩子的觀點考慮, 便會錯失寶貴的溝通機會。 家長不妨直接用提問方式來瞭解孩子的觀點, 例如用:你這樣做有甚麼原因?
來代替:你不可以這樣做, 因為人是萬物之靈, 要互相尊重。
勿妄下定論:
家長分析孩子的心理和動機, 要幫助孩子更清楚明白自己。 而不是儘快解決問題。 例如:
你認為老師對你不好, 我想是因為你未做好你的功課或是沒有禮貌吧!
你把這兩樣做好, 與老師關係自然會有所改善!
可見, 有時太早下定論, 未必符合孩子的需要。 而且可能判斷錯誤, 令孩子覺得你根本不瞭解他。
別忽略孩子的學習機會
家長期望能提供方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Advertisiment
你先向老師投訴明仔打你, 再向明仔的母親投訴。
下次他再欺負你時, 便對他說:你再欺負我, 我就投訴。 但這樣卻減少了讓孩子思考解決困難的機會。 不妨先讓孩子表達他的感受, 然後讓他思考解決方法。
正視問題, 積極面對
有時家長不知如何回應, 便將問題引開:算了吧, 不如談點輕鬆的事, 昨天比賽的成績如何?孩子會覺得你對他的問題不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