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知名的教育專家曾說過這樣的話: “如果你會用愛的語言教育孩子, 不如給孩子一個關愛的眼神;如果你會用關愛的眼神教育孩子, 不如給孩子一個愛的微笑;如果你會用愛的微笑教育孩子, 不如給孩子一個愛的擁抱。 ”教育孩子時, 家長除了有意識地用語言與孩子交往, 還應該重視與孩子之間的非語言溝通, 學會通過目光、表情、服飾、姿態等非語言行為與孩子交往。
語言溝通對於教育孩子有著重要的意義, 但有時非語言溝通的效果會好於語言溝通。 當孩子失意的時候, 一個鼓勵的眼神,
Advertisiment
下面, 我們就來感受一下非語言溝通的魅力, 請看下面的案例。
在一場跑步比賽中, 有三個孩子摔倒了。 這三個孩子的母親卻有著不同的反應。
第一位母親趕緊跑上去, 扶起孩子, 拖著孩子努力往前跑;
第二位母親看到孩子摔倒後, 就大聲責駡起來, 批評孩子不小心、不努力;
第三位母親則默默地注視著孩子, 眼睛裡充滿了技勵, 似乎在說: “孩子, 趕緊爬起來, 努力往前沖!”
Advertisiment
儘管三個孩子最終都跑到了終點, 但是, 三個孩子的心情是不一樣的。
第一個孩子在母親的幫助下到達了終點, 但是, 他內心的成就感並不強烈, 對於母親的幫助, 他的體會並不深刻;
第二個孩子在跑到終點後, 必然會有委屈, 更甚者產生對母親的不滿, 因為母親在大庭廣眾之下責駡自己;
第三個孩子是最快樂的, 因為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到達了終點, 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而促使他努力到達終點的是媽媽鼓勵的眼神, 他將一輩子牢記媽媽的眼神。
上文中, 三個孩子都遇到了挫折, 第一個孩子的媽媽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 使孩子通過借助外力到達終點, 孩子並沒有感受到來自母親的鼓勵, 也沒有太多的成就感;第二個孩子的媽媽則是用語言來責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