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網導讀:
如何鍛煉孩子受挫能力?現在的孩子受挫能力較差, 稍遇見一些不順心的心事就會感覺無助。 那麼如何鍛煉孩子受挫能力呢?
Advertisiment
在當今“6+1”的家庭模式中, 作為家庭中心的孩子總是受到各方的關注, 每當獲得一小點成就時, 我們總是不忘鼓勵和表揚。 但是, 我們也慢慢地發現, 在讚美聲中長大的孩子卻越來越受不起挫折。 究竟該怎樣引導孩子以正確的心態來面對挫折呢?
遭遇挫折不同情緒不同表現
孩子遇到挫折時, 會有不同表現, 或哭鬧、或發脾氣……這是因為他們有不同的情緒體驗,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不滿型
行為表現出現破壞行為
情緒急躁、控制欲強的孩子在做事受阻、感覺自己不如別人、接受批評或被人取笑時, 會在心裡產生不滿情緒, 會對相關的事和人產生一定的仇恨, 他們會快速在行動上有所表示, 主要是表現出報復的行為,
Advertisiment
2、失望型
行為表現出現排斥行為
有些孩子遭遇挫折時, 會體驗到受傷的感覺並感到失落, 會表現出傷心、失望的情緒。 這些情緒讓孩子尋求安慰, 尋找依靠。 例如, 一個兩歲左右的孩子發現自己做不好一件事, 感到很挫敗時, 會在長輩跟前哭泣一番。 “不滿型”的孩子在情緒處理階段如果被打壓、被否定, 可能會因為無助而轉變成“失望型”。
很多孩子在達不到預期的行為結果時會對這件事產生排斥, 不想繼續再做這件事。 “失望型”的孩子, 若在情緒階段沒能得到很好的處理,
Advertisiment
專家提醒
6歲之前, 慎用挫折教育
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 對於孩子來說, 經歷適當的挫折可以在未來有更好的成長。 所以現在也有不少家長信奉挫折教育, 希望通過經歷更多的挫折讓孩子增強抵抗挫折的能力。 但6歲以前還是應當慎用挫折教育, 因為6歲以前, 尤其是3歲以前的孩子們, 都處於安全感建立和完善的時期, 如果這個時期給予太多挫折反而會讓孩子失去對外界的信任、對世界的好奇與興趣, 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另外, 挫折太多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 使他本應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和精力都浪費在惱怒上了。
Advertisiment
接納受挫情緒引導正確認知
面對遭遇挫折的寶寶, 年輕的父母應該怎麼應對呢?
6歲以前, 尤其是3歲以前, 家長在應對孩子遭遇挫折的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是:接納孩子受挫折的情緒, 不要指責;分擔孩子的情緒, 告訴孩子你也會這樣;然後家長通過瞭解產生的原因, 使用一些技巧和方法, 陪伴、引導和鼓勵孩子順利度過這個狀態。
核心目標是讓孩子建立一種正確的認知
挫折感誰都有, 挫折感並不可怕, 很快會過去;
做不好是因為我練習還不夠;
堅持多試幾次, 就會越做越好;
我有自己做的比別人好的優點。
3歲以前, 孩子的自我評價主要來自于家人和老師。 所以, 家長們要多給予一些語言上的肯定和評價。
培養寶寶抵抗挫折的能力,
Advertisiment
培養孩子的受挫能力, 對孩子的成長意義重大, 受挫能力強, 將來在社會中就能更好的接受各種挑戰, 有所作為。 那麼, 我們該如何培養他們的受挫能力呢?
1、給予孩子正確的評價
家長千萬不要隨便誇孩子“聰明”、“漂亮”, 因為這類詞語孩子自己根本無法掌控。 而“勇敢”是個特別好的詞語, 為且要把這個詞的含義準確解讀給他:勇敢不是你敢吃媽媽給你的漂亮蛋糕, 因為你本來就很喜歡做這件事;原本害怕失敗、不敢做但還能去做,那才叫勇敢。
生活中,只要孩子有細小的克服,我們就應及時肯定他是勇敢的。也可以用“堅持”、“努力”等孩子自己可以掌控的詞語評價他們。倘若誇他“聰明”,那麼將來孩子一旦遭遇失敗,他們就不知道如何讓自己聰明了,更會對自己產生懷疑,變得不自信。
2、不要拿別人跟孩子比較
對自己感覺良好是孩子的本性,他們不會拿別人的優秀給自己造成壓力,其挫折感主要源於想把事情做好的願望實現不了的過程,一旦願望實現了,他們就會立刻笑口顏開。但是,當孩子的無意行為被家長有意的進行比較之後,孩子就學會了關注結果。被表揚的孩子會認為自己應該比別人強,當別人比自己做得好的時候就無法接受。而被貶低的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做這件事不如別人,進而使做事本身的樂趣喪失了。正確的做法是,我們要教會孩子跟自己過去比較,告訴他們現在做的好並不代表以後都能做好,原因在於,每個人學習的時間長短、愛好都有所不同。
3、不要輕易代勞
當孩子做一件事以失敗告終時,家長們千萬不要輕易代勞。一個兩三歲的孩子會扔掉你給的東西,因為他想要的是自己能撿起來。事實上你撿起來給他,並不能使他立刻轉變情緒,反而會讓他有挫折感。假如此時你還辯解說:“寶寶撿不到,媽媽幫你撿。”長此以往,他就會喪失在困難面前堅持不懈的韌性,下回他遇到不難的事情也會習慣地說:“寶寶不會,媽媽幫我做吧。”
4、鼓勵孩子做事有始有終
不管家長如何尊重孩子的感受,依舊會有數不清的時候不得不阻止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情,或者叫他去做不願意做的事情。然而對於必要的強迫事件,同樣也是培養孩子責任心的絕佳時機。比如畫畫,他可以不喜歡畫畫、不學習畫畫,但是當他開始畫了,就應該將這幅畫畫完整。若他畫了一半就失去了興趣而不想繼續畫了,此時我們要告訴他,需要把畫畫完。此處的強迫並非硬生生地把孩子拉回來按著他畫,而是需要我們去引導他,比如告訴他,沒畫完的畫就如同沒吃飽的孩子會哭泣,以此調動孩子的責任心,促使他完成。
5、不要因孩子鬧情緒而訓斥
當孩子做不好一件事開始哭鬧時,有的家長看到就會很惱火,認為孩子這是在無理取鬧,甚至還覺得他沒出息,接下來就會對其大聲訓斥:你看看你,就這麼點事,也值得哭!家長此舉只是針對孩子的情緒進行指責,而並沒有幫助孩子解決實際問題。如此日子長了,家長的負面評價就會融入孩子的自我評價中,遇到問題便認定自己沒有解決的能力,總是想方設法去躲避。
家長們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受挫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必須將教育滲透到生活中的每個細節處,抓住每個教育機會,使孩子真正受教。
因為你本來就很喜歡做這件事;原本害怕失敗、不敢做但還能去做,那才叫勇敢。生活中,只要孩子有細小的克服,我們就應及時肯定他是勇敢的。也可以用“堅持”、“努力”等孩子自己可以掌控的詞語評價他們。倘若誇他“聰明”,那麼將來孩子一旦遭遇失敗,他們就不知道如何讓自己聰明了,更會對自己產生懷疑,變得不自信。
2、不要拿別人跟孩子比較
對自己感覺良好是孩子的本性,他們不會拿別人的優秀給自己造成壓力,其挫折感主要源於想把事情做好的願望實現不了的過程,一旦願望實現了,他們就會立刻笑口顏開。但是,當孩子的無意行為被家長有意的進行比較之後,孩子就學會了關注結果。被表揚的孩子會認為自己應該比別人強,當別人比自己做得好的時候就無法接受。而被貶低的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做這件事不如別人,進而使做事本身的樂趣喪失了。正確的做法是,我們要教會孩子跟自己過去比較,告訴他們現在做的好並不代表以後都能做好,原因在於,每個人學習的時間長短、愛好都有所不同。
3、不要輕易代勞
當孩子做一件事以失敗告終時,家長們千萬不要輕易代勞。一個兩三歲的孩子會扔掉你給的東西,因為他想要的是自己能撿起來。事實上你撿起來給他,並不能使他立刻轉變情緒,反而會讓他有挫折感。假如此時你還辯解說:“寶寶撿不到,媽媽幫你撿。”長此以往,他就會喪失在困難面前堅持不懈的韌性,下回他遇到不難的事情也會習慣地說:“寶寶不會,媽媽幫我做吧。”
4、鼓勵孩子做事有始有終
不管家長如何尊重孩子的感受,依舊會有數不清的時候不得不阻止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情,或者叫他去做不願意做的事情。然而對於必要的強迫事件,同樣也是培養孩子責任心的絕佳時機。比如畫畫,他可以不喜歡畫畫、不學習畫畫,但是當他開始畫了,就應該將這幅畫畫完整。若他畫了一半就失去了興趣而不想繼續畫了,此時我們要告訴他,需要把畫畫完。此處的強迫並非硬生生地把孩子拉回來按著他畫,而是需要我們去引導他,比如告訴他,沒畫完的畫就如同沒吃飽的孩子會哭泣,以此調動孩子的責任心,促使他完成。
5、不要因孩子鬧情緒而訓斥
當孩子做不好一件事開始哭鬧時,有的家長看到就會很惱火,認為孩子這是在無理取鬧,甚至還覺得他沒出息,接下來就會對其大聲訓斥:你看看你,就這麼點事,也值得哭!家長此舉只是針對孩子的情緒進行指責,而並沒有幫助孩子解決實際問題。如此日子長了,家長的負面評價就會融入孩子的自我評價中,遇到問題便認定自己沒有解決的能力,總是想方設法去躲避。
家長們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受挫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必須將教育滲透到生活中的每個細節處,抓住每個教育機會,使孩子真正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