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劉恒今年5歲, 在家裡能說也能鬧, 但一出家門, 就完全變了個樣, 不和院子裡的孩子一起玩, 去幼稚園也是一個人待在一邊自己玩玩具。 媽媽很著急, 為什麼在家裡很活潑, 到了外面就那麼內向?有什麼辦法能夠解決呢?
專家介紹, 孩子的人際智慧, 隨著心理的發展表現不同:1歲以下的寶寶, 正處在行為能力的萌發期, 對人和物的探索欲望比較強烈。 這一時期, 無需大人教, 就願意與人溝通, 見到喜歡的人會伸出手要抱, 也會沖著陌生人笑。 然而, 1歲過後, 人際智慧會出現“倒退”現象。 孩子似乎變得沉默了,
Advertisiment
心動力教育研究中心的李廣斌老師介紹, 很多家長認為,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與社會的不斷接觸, 孩子的這種“沉默”會改變, 其實不然, 如果家長不有意識地引導和糾正, 只會使這樣的“症狀”越來越嚴重, 最終影響到孩子良好性格的養成, 導致交際能力較差。
孩子為何“雙面”
教育專家介紹, 劉恒這樣的孩子, 除了不願意和別人交流外, 還會表現出不願上幼稚園、自我意識太強、自私、自大等等, 導致孩子出現“雙面”性格,
Advertisiment
獨生子女往往是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 從出生開始就沒有小朋友在一起玩, 總是有大人照顧自己, 不會與同齡人相處, 同時家長的過分保護限制了孩子的活動和自由, 使得各種自我服務技能不能很好發展。 另外, 家長過分寵愛孩子, 什麼要求都滿足, 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 一些孩子不願意與別人一起玩自己的玩具, 或是很蠻橫地搶別的小夥伴的玩具或零食, 都是人際交往能力過弱的表現。
改變“雙面”有方法
兒童3至6歲是性格養成的良好階段, 所以在這個階段, 家長要有意識地引導。
首先, 要給孩子創造一個人際交往的環境。 比如, 多帶孩子去小朋友多的地方,
Advertisiment
其實, 最重要的還是要孩子多多參加集體活動。 在集體活動中, 孩子與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生活, 他們會相互學習怎樣相處。 不要為了安全問題、怕麻煩等, 就把孩子圈在家中。 在生活中也可以隨時鍛煉。 帶孩子上街, 鼓勵孩子問路。 坐公汽, 讓孩子去買車票等。
其次, 家長也要經常給孩子灌輸“分享”、“討論”、“團隊”的思想, 引導孩子在與人交流的時候如何說、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