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具有群集本能的群居動物, 一旦離開群體便不能生存下去。 但是, 人的大腦又有突出自我的額葉部分。 因此, 如果不能很好地使群體和個體這兩者協調起來, 就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小兒是天生的交際家。
從一出生開始,
他就在母子交往和母子情感關係中扮演發動者,
維持者和促進者的角色。
新生兒末期,
明顯的交際行為—“天真活躍反應”出現了。
當成人的臉出現在嬰兒視野中時,
他便中止原來的動作,
注視成人的眼睛,
進行片刻目光交流,
然後開始微笑,
發聲,
手舞足蹈,
表現出歡愉的樣子。
“天真活潑反應”是一種條件反射。
Advertisiment
滿周歲的孩子,
在與人交往中,
起初有“怕生”現象。
看見陌生人走近,
他就躲到媽媽懷裡,
有時甚至哭起來。
但這並不說明他拒絕和生人接近,
他一邊哭,
一邊怯怯地轉過小臉偷看,
想看看這個陌生人的樣子,
弄明白這位陌生人為什麼要走進他。
因而來訪者應該注意:如果和孩子不熟,
不要急於走近他。
做父母的可以主動先和客人聊聊天,
Advertisiment
1歲至1歲半時,
小兒由於學會了行走,
擴大了視野範圍,
便會萌發對環境和周圍人的探索行為。
他們往往愛在戶外玩耍,
看到一個親人在他們身邊時,
便會向周圍環境進行探索。
到2歲時,
這種情形便十分常見。
而且孩子回頭探望親人所在的頻率也會減少。
這時,
很多孩子會主動與年齡相仿的小夥伴交往,
有時也喜歡與成人交往,
Advertisiment
家長首先不要過分擔憂,
孩子喜歡和別人玩耍,
說明他的發展是正常的。
兩歲的孩子雖然不怕跟生人玩耍,
但是時間不會長,
而且在孩子感到不安時,
他會以哭聲或鬧聲提醒大人,
以示警號。
當然為了防患於未然,
父母應注意這樣幾點:
一是帶孩子外出時,
要隨時注意孩子是否在身旁或在視線範圍內,
有的父母帶孩子外出時,
一遇到熟人或感興趣的事情,
就只顧自己聊天或觀賞,
忘記了孩子,
結果孩子意外走失。
Advertisiment
二是2歲的孩子,
雖然理解能力,
語言能力,
記憶能力有限,
但仍可接受一些基本的訓練,
如教孩子拒絕陌生人的糖果,
禮物和摟抱,
不跟陌生人走等,
以防止壞人以各種手段騙取孩子的信任,
不讓壞人達到拐騙的目的。
三是家長儘量不要帶孩子到商店等場所,
這些地方人多擁擠,
便於壞人拐走孩子。
家長有急事時,
千萬不要讓陌生人照看孩子,
哪怕時間很短,
也不能這樣做。
小兒是天生的交際家,
他渴望與周圍人交往,
家長應瞭解孩子的這種需求。
為滿足孩子的這種需求創設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