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如何陪孩子寫作業?家長陪孩子寫作業需要掌握什麼方法才能輕鬆實現彎道超車, 我們這些大人, 做了十幾年、幾十年的學生, 如果問你:你會學習嗎?估計很多人都會一頭霧水:學習誰不會?還用學嗎?當然了!老話說活到老, 學到老!
學習離不開大腦, 如果掌握了大腦處理資訊的原理, 學會了怎樣學習, 就相當於發現了學習的捷徑。
當別人還在用“學海無涯苦作舟”激勵自己時, 你可能已經實現了彎道超車。
我領悟到這一點已經有點晚了, 這兩年, 我一再暗自感歎:“要是早20年明白這些就好了!”
不過,
Advertisiment
今天先介紹三種學習方法, 比較容易掌握, 大家可以試試看。
1. 讓孩子當小老師
記得上初中時, 有一次開家長會, 老師讓班上總是考第一的女生的爸爸介紹教育經驗。
這位爸爸說, 他們家裡有一塊小黑板, 每天吃過晚飯, 他和妻子就變成了學生, 女兒當起了小老師, 把當天學到的知識寫寫畫畫講給他們聽。
不知為什麼, 我一直記得他說的話。 二十多年過去了, 我學習心理學, 才發現他的經驗有著心理和生理上的依據。
關於記憶的知識
人的記憶分三種類型:暫態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Advertisiment
三種記憶保持的時間不同:
暫態記憶:只能保持1秒以內, 在極短時間內就會消失。
短時記憶:對資訊加以注意, 可以保持20秒以內。
長時記憶:對資訊進行加工, 可以保持1分鐘以上, 有的可以終生保持。
(可能我的大腦對學霸爸爸的話進行了加工, 才會記得這麼久吧。 )
那麼, 怎樣才能把知識記得更牢固、不容易遺忘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複述。
科學研究發現, 將學到的知識進行複述, 可以記得更牢、理解得更深。
我們學習知識的過程, 就是大腦把資訊進行編碼輸入的過程。 複述, 就是大腦輸出資訊的過程。
在輸出的過程中, 大腦會用已有的資訊、個性化的表達方式對資訊重新編碼, 反映到外部, 就是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這個過程,
Advertisiment
這一點, 我自己也深有體會。
有時候看書, 自以為看明白了, 給別人轉述或寫進文章裡時, 就發現很多地方原來似懂非懂, 沒完全弄明白, 只好再有針對性地去查漏補缺。
在這個過程中, 這些知識就變成自己的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套用這句話, 複述是檢驗你是否掌握知識的標準之一。
2. 神奇的雙編碼
如果讓你教孩子“kick”這個詞, 你會怎麼教?
常規的做法是:指著這個單詞, 你讀一遍, 孩子讀一遍, 告訴他, 這個詞是“踢”的意思。
如果你掌握了雙編碼理論, 可能會有更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效果。
什麼是雙編碼理論?
知識一般通過兩種編碼方式被大腦接收,
Advertisiment
意象方式包括以下幾種:
視覺:你看到的畫面。
聽覺:你聽到的聲音。
動覺:物體的運動。
與情緒有關的身體感覺, 比如心跳加速。
以及其他非語言的表現形式。
這兩種編碼方式經常是配合在一起工作的。
比如, 看到“剪刀”這個詞, 你的頭腦裡就會被喚起金屬冰冷鋒利的感覺, 可能還有“哢嚓哢嚓”的剪刀聲。
科學家發現, 當我們學習知識時, 如果能充分調動起兩種資訊編碼的方式, 多結合視覺、聽覺、動作、感受, 進入大腦的資訊就會記得更牢固, 印象會更深刻。
還是拿“kick”做例子。
學習了這個理論, 我們就可以加入新的內容。 比如, 和孩子一起做踢的動作, 踢腿, 踢凳子, 踢小石子。
Advertisiment
這樣, 孩子就會很快記住這個單詞。 以後再做踢的動作時, 自然就想起了“kick”。
電影《音樂之聲》裡, 瑪麗亞教孩子們唱歌, 也無意中用到了雙編碼理論。
孩子們不識樂譜, 她就把每個音符和一件美好的事物聯繫起來, 還編成了歌, 教給孩子們唱:
“DO是一隻小母鹿, RAY是金色的陽光, MI是稱呼我自己, FAR是道路遠又長……”
孩子們唱著歌, 想著陽光、小鹿, 很自然、很開心地就記住了這些音符。
所以, 在輔導孩子學習時, 不妨多開動腦筋, 運用一下雙編碼理論, 可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3. 提問式學習
相信每一個曾經做過學生的人, 都曾有過這樣的亙古疑問:
同樣坐在教室裡上課, 同樣的老師教, 同樣的內容, 為什麼有人成了學霸, 有人成績平平?
學霸和學渣的區別到底在哪兒?
區別之一是:
一個是學習的主人,一個是學習的僕人。
一個隻會死記硬背,一個善於資訊整合。
我們學習知識的過程,其實是一個資訊整合的過程。
用心理學家的話來說,就是新的觀念進入大腦已有的觀念體系中,使原有的觀念得到豐富和發展。
學習,就是原有的觀念同化新觀念的過程。
原有的知識結構就像一棵樹,開始只是單薄的一棵小樹苗,每學到一點新知識,就像樹上長出了一個枝叉,枝叉上再分枝叉,慢慢地,這棵樹就變得枝繁葉茂。
這就是知識的整合同化過程。
如果不進行整合,會怎樣呢?
就像狗熊掰棒子,掰一個扔一個,到最後兩手空空,學過就忘。
或者,像一個雜亂的倉庫,裡面的東西亂堆亂放,找不到,理不清,一團亂麻。
學霸和學渣看起來都坐在教室裡聽課,但他們的大腦對知識進行了不同的加工。
一般學生是機械地學,老師教“123”,他就記“123”,不會去想“456”。
而學霸的大腦則善於把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從“123”拓展到“456”,舉一反三把“789”也學會了。
有人看起來很用功,實則大腦在偷懶;
有人看起來很輕鬆,實則大腦在用功。
日積月累,差距就這樣拉開了。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主動學習、整合知識的能力呢?
提問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舉個例子。
柳丁喜歡歷史,聊天時,我就會想出一些問題來討論:
如果可以穿越到古代,你想穿越到哪個朝代?為什麼?
關羽的赤兔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換算成時速是多少?和小汽車比起來哪個快?
要回答這些問題,就需要動用已有的知識結構來分析新的問題,引發他的思考,這就是資訊的精加工。
這就需要父母們善於提問,善於啟發,和孩子一起思考。
不僅是在學習中,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提問也會讓聊天變得生動有趣。
好的問題是開放性的,它能引發、促進孩子的大腦對資訊的選擇、整合、精加工,所以也叫精加工式的問題。
慢慢地,孩子就學會了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遇到新知識、新問題,就會主動多想一些為什麼,引發更進一步的思考,無形中就對資訊進行了精加工。
學習的勤奮,不只是“頭懸樑,錐刺股”的死用功,更重要的是頭腦的勤奮。
善於提問,善於思考,是學霸和學渣的分界線,也是成年後卓越和平庸的分水嶺。
新的學期開始了,相信很多家長又開始為孩子的學習頭疼不已。
與其嚴防死守、一刻不離地緊盯著孩子寫作業,不如花些心思用巧勁,在平時就幫助孩子養成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不僅事半功倍,還能讓孩子受益終生。
有人成績平平?學霸和學渣的區別到底在哪兒?
區別之一是:
一個是學習的主人,一個是學習的僕人。
一個隻會死記硬背,一個善於資訊整合。
我們學習知識的過程,其實是一個資訊整合的過程。
用心理學家的話來說,就是新的觀念進入大腦已有的觀念體系中,使原有的觀念得到豐富和發展。
學習,就是原有的觀念同化新觀念的過程。
原有的知識結構就像一棵樹,開始只是單薄的一棵小樹苗,每學到一點新知識,就像樹上長出了一個枝叉,枝叉上再分枝叉,慢慢地,這棵樹就變得枝繁葉茂。
這就是知識的整合同化過程。
如果不進行整合,會怎樣呢?
就像狗熊掰棒子,掰一個扔一個,到最後兩手空空,學過就忘。
或者,像一個雜亂的倉庫,裡面的東西亂堆亂放,找不到,理不清,一團亂麻。
學霸和學渣看起來都坐在教室裡聽課,但他們的大腦對知識進行了不同的加工。
一般學生是機械地學,老師教“123”,他就記“123”,不會去想“456”。
而學霸的大腦則善於把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從“123”拓展到“456”,舉一反三把“789”也學會了。
有人看起來很用功,實則大腦在偷懶;
有人看起來很輕鬆,實則大腦在用功。
日積月累,差距就這樣拉開了。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主動學習、整合知識的能力呢?
提問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舉個例子。
柳丁喜歡歷史,聊天時,我就會想出一些問題來討論:
如果可以穿越到古代,你想穿越到哪個朝代?為什麼?
關羽的赤兔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換算成時速是多少?和小汽車比起來哪個快?
要回答這些問題,就需要動用已有的知識結構來分析新的問題,引發他的思考,這就是資訊的精加工。
這就需要父母們善於提問,善於啟發,和孩子一起思考。
不僅是在學習中,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提問也會讓聊天變得生動有趣。
好的問題是開放性的,它能引發、促進孩子的大腦對資訊的選擇、整合、精加工,所以也叫精加工式的問題。
慢慢地,孩子就學會了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遇到新知識、新問題,就會主動多想一些為什麼,引發更進一步的思考,無形中就對資訊進行了精加工。
學習的勤奮,不只是“頭懸樑,錐刺股”的死用功,更重要的是頭腦的勤奮。
善於提問,善於思考,是學霸和學渣的分界線,也是成年後卓越和平庸的分水嶺。
新的學期開始了,相信很多家長又開始為孩子的學習頭疼不已。
與其嚴防死守、一刻不離地緊盯著孩子寫作業,不如花些心思用巧勁,在平時就幫助孩子養成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不僅事半功倍,還能讓孩子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