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月子時, 有位元閨蜜給我電話祝賀, 說起一歲多的女兒, 她只有一句話, “可粘我了!”
孩子哪有不粘媽的?當時我不以為然, 沒想到後來陸續聽到N多媽媽說起孩子的“粘”, “每天上班都要經歷一場生離死別!”“上廁所都要跟著!”“走哪兒都要拽著我的衣角兒!”
不記得打什麼時候起, 女兒也開始粘我了, 上班前一定要“媽媽抱抱”, 上廁所的時候也一定在門口用小手敲門, 我在衛生間呆的時間稍微久一點, 就要求爸爸把她的小馬桶搬進來, 要和媽媽並排坐!我深刻反省:難道我也讓孩子感到沒有安全感了?
現實是,
Advertisiment
難道真要把孩子像袋鼠一樣背在身上才是好媽媽?
臺灣著名心理學家洪蘭教授曾經在文章中說過:
美國的“國家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院”有一篇長期追蹤的報告, 探討早期的嬰幼兒照顧對其日後情緒發展及認知功能的關係。
到現在為止, 報告中沒有任何一項指出“母親上班對孩子有不良的影響”。 研究發現:影響孩子未來發展最大的因素是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 而不是誰來照顧嬰兒。
Advertisiment
所以, “陪”的品質遠遠比“陪”的時長更重要啊!
後來在心理學教授楊明磊老師的課上聽到他的觀點:一天24小時陪在身邊, 但心不在孩子身上, 不如不陪。 哪怕不在身邊, 讓孩子知道隨時可以給媽媽打電話, 讓孩子知道媽媽會按時回來, 讓孩子知道媽媽對自己的愛和在乎, 那麼, 孩子對分離就不會有那麼多焦慮。
這個觀點真是令職業媽媽感到振奮, 是不是?
至於上班前如何與孩子道別,
Advertisiment
同時, 出門前預留出5到10分鐘和孩子告別, 給孩子幾分鐘的擁抱, 無數個親吻, 給孩子撒嬌的機會, 滿足孩子表達依戀之情的願望。
我們還建立了一套告別的流程, 比如擁抱, 揮手, 說出約定回家的時間, 給孩子一個期待, 飛吻……姥姥還編了一套送別詞, 每天女兒都要嘰裡呱啦像背兒歌一樣背出來, 看上去像個儀式。 有了這個儀式, 女兒可以在心理上對我的離開有一個緩衝的習慣時間(儀式感的重要作用可以想想我們為什麼要有婚禮和葬禮)。
但是僅僅注意這些還是不夠的,
Advertisiment
另外, 一定要遵守約定時間回家, 如果臨時有事要改變時間, 要給孩子打電話解釋清楚, 無論孩子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