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面對兒童的自☆禁☆慰行為?

“這是一個禁忌的話題, 最好誰也別碰。 ”顯然, 這種觀點是一個誤解。

對於心理學最近常常提到的“兒童性發展”, 父母們很吃驚。 是的, 很多人也許並不喜歡這個話題。 因為不久之前, 人們還一直以為兒童世界中沒有“性”呢。 他們像天使, 象徵著一切純潔的事物。

但是, “純潔”和“性”的關係卻值得商榷。 似乎它們關係的基本假設是:一切和“性”有關的都意味著“不純潔”和“骯髒”。 所以, 至少應該讓孩子們遠離“不純潔”。 幸運的是, 現代人對“性”的觀念有所改變, 但兒童世界中的“性”依然是個禁忌的話題, 最好誰也別碰。

“誰也別碰”是個誤解

顯然,

Advertisiment
這是個誤解。 總體上講, “性”具有雙面性:就其本質而言, 它不該遭受非議, 因為它是人類生物傾向引發的行為。 而生物傾向是人類的自然屬性, 如果從這個角度看, 人類的自然屬性也不純潔。 所謂的“不純潔”, 是人類扭曲了性行為的自然屬性, 賦予“性”並不屬於它的目的和意義(自然屬性本身無意義可言)。 現在的人們都知道, “性”是生命繁衍的基石, 它不僅讓生命的起源美如詩畫, 還創造了母性和嶄新的生命, 如此美好的事物, 怎麼能用黑暗和骯髒來形容呢?

另外, 人類的性不僅是生物驅力的結果, 它還傳遞了情緒和情感。 從它的這個功能看, 只要性和情感相連, 它就最靠近它的天性(傳遞愛和柔情), 所以, 性對人類來說不僅是一種健康和情感上有益的行為,

Advertisiment
有時候它甚至能起到心理治療的作用。

另一個對性的誤解是:成年人的“性”和兒童的“性”一樣。 事實上, 二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兒童和自己身體的關係與成人不同, 他們對自己身體的無知和對世界的無知一樣。 所以, 兒童必須遵循神經系統的發展規律, 一點點地探索自己。

舉個例子, 為什麼孩子不能通過控制括約肌感覺到自己在排尿或是排便?因為在兩三歲前, 大腦傳遞控制的神經還沒有發育完全。 顯然, 括約肌成熟後, 身體某些部位將引起兒童特別的關注和興趣。 所以, 身體才會分階段發展, 孩子也才會分階段對身體產生特定的興趣。

性☆禁☆器官也一樣, 大家都知道, 體內產生某些荷爾蒙後,

Advertisiment
孩子才會對性☆禁☆器官產生興趣。 這些特殊的荷爾蒙開始產生于孩子5~6歲或者更晚些, 青春期達到高峰。

所以, 兒童世界中沒有類似成年人的“真正的性”。

專家的話

事實上, 考慮到性的複雜性, 考慮到它還和每個人自我角色的揭示有關, 為什麼我們不能將兒童早期對身體的探索程序定義為“性”的發展過程呢?

困惑:兒童自☆禁☆慰行為

有一個現象突破了性發展階段:那就是兒童自☆禁☆慰行為。 這個現象常常讓家長和老師傷腦筋。 現在, 我們來仔細看看這個現象。

有時候, 自☆禁☆慰出現的時間很早。 我們知道, 超聲波技術顯示出, 子宮中的胎兒都有類似自☆禁☆慰的行為。 事實上, 胎兒一旦開始探索自己的身體和周圍的環境,

Advertisiment
就可能出現自☆禁☆慰的行為。 顯然, 人類自胎兒起就對“新知識”趨之若鶩。 於是, 胎兒通過對自己產生的刺激, 開始逐步地瞭解自己。 兒童行為觀察告訴我們, 有些兒童並沒有接觸自己的身體, 也會產生類似的行為。

專家解析

顯然, 父母不用擔心這樣的行為。 事實上, 5~6歲時出現的自☆禁☆慰和早期的自☆禁☆慰性質完全不同。 五六歲前, 孩子自☆禁☆慰的物件只是自己, 對外在世界全然不知, 因此, 行為的目的不是要和外人建立關係。 但五六歲後, 上述特點出現了反轉, 也就是說, 孩子在“關係的層面”發現了父親和母親的不同。 母親不再僅僅是個照顧者, 她變成了一個完整的、真正的人。 與此同時, 她和丈夫也有著美好和令人滿意的親密關係。 對小女孩來說,

Advertisiment
她們開始自然地親近父親(非常不幸, 只有很少的父親覺察到這種變化, 並對孩子的需求給予適合的回應)。

父母需要注意的

並不是所有的兒童都有上述經歷, 但是, 大部分會出現。 大人們需要擔心嗎?我覺得不用。 但有一個例外:如果手☆禁☆淫頻率太高或者持續的時間過長, 父母需要注意一下。 此時行為的起因就不那麼簡單了, 不可能僅僅是自然行為, 這證明孩子的發展出現了問題。

出了什麼問題呢?事實上, 有多種可能性。 舉個例子, 孩子太孤單了, 沒有真正得到父母和親屬的照顧。 相反的情況也會出現:過度照顧引發的焦慮也會促使孩子過度自☆禁☆慰。 除此以外, 孩子如果沒有朋友也會形成焦慮源。 另一個常見的焦慮源是開始入托兒所或者上學。

專家的話

別壓抑孩子,別責備他們,別懲罰他們。只有遇到嚴重的特殊情況時,才需要找補救的措施或及時求助於心理治療師。

專家的話

別壓抑孩子,別責備他們,別懲罰他們。只有遇到嚴重的特殊情況時,才需要找補救的措施或及時求助於心理治療師。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