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面對孩子“我只要這一個”的要求

當孩子面對琳琅滿目的貨架, 指著其中一件說道:“媽媽, 我只要這一個”的時候, 我們常常會動心, 雖然這件物品並不實用, 或者根本不適合孩子, 但是面對孩子“只要一個”的肯求時, 我們很難硬下心腸拒絕。

芸芸看到鄰居家的小朋友正在學鋼琴, 於是也央求媽媽, 要給自己報一個鋼琴班。 不是因為她真的喜歡, 也不是在樂感方面有特長, 只是因為別的小朋友有了, 所以她也想要。

媽媽答應了芸芸的要求, 報了鋼琴班、買了鋼琴, 並為此重新改變了家裡的佈局, 只為了給芸芸騰出一個清靜的專門練琴的場所。

Advertisiment
然而當一切準備妥當之後, 芸芸在兩次課後說什麼也不學了, “媽媽, 我想學琵琶, 璐璐彈的琵琶好聽極了, 而且還穿漢服呢。 ”

媽媽當然沒有同意女兒的半途而廢, 但是芸芸顯然對鋼琴已經喪失了興致, 每次上課都在應付, 痛苦的表情讓老師都不得不說, “如果孩子真的沒有興趣, 就別勉強了吧。 ”

媽媽堅定地近乎殘酷地要求女兒堅持, 但是只要一下課, 芸芸就會跑到隔壁教室去看璐璐彈琵琶, 滿眼都是嚮往的神色, “媽媽, 好媽媽, 我真的只想學琵琶, 你答應我好嗎?”

媽媽顯然有些無措。

成長過程中, 孩子的要求很多。 隨著他們漸漸長大生活的空間不斷擴展不斷接觸到更豐富的資訊時, 所有的事物對他們來說都是新鮮的,

Advertisiment
都是充滿吸引力的。 眼前看到的永遠比正在擁有的要好, 於是便會不斷地向家長提要求, 這個時候我們該拒絕還是同意呢?

拒絕不僅會讓孩子傷心, 還有可能扼殺掉孩子的理想與機會擦肩而過, 但是一味的順從又會讓家長在精力與財力上狼狽尷尬。

想到一個“象牙筷子”的故事。

歷史上以奢華和殘暴著稱的商紂王起初也是一位勤勉的帝王, 改變正是從一雙象牙筷子開始的。

一個諸侯國的國君獻給他一雙象牙筷子。 當紂王接受這份禮物並開始用它來吃飯的時候, 他發現以昂貴稀有的象牙做成的筷子與陶制杯碗放在一起很不協調。 於是便命人將所有的杯碗盤盞換成用犀牛角、玉石製成的精美器皿。 餐具更新以後,

Advertisiment
問題又來了。 精美的器皿中當然不能盛放那些大豆、糙米和普通的食蔬, 而是要配以珍饈美味。 自然在享受如此美味的時候, 再穿著粗布製成的衣服住在樸素的殿閣裡也不匹配, 於是便要大興土木修建豪華的宮廷, 並讓能工巧匠制出綾羅綴珠的錦衣。

很快, 肉林、酒池出現了, 寵妃、臣得勢了, 一個國家由此走向滅亡。

這一切, 只源於一雙象牙筷子。

從起點, 我們是永遠看不到終點的。

只有以終點時時刻刻提醒著自己, 才能在過程中不會錯誤的開始, 也不會在開始之後一路執著地錯下去。

孩子的要求很簡單, 他們簡單地以呈現在眼前的一種特點為評價標準, 認定了眼前的東西是他們喜歡的, 想要的。 那是因為他們太小,

Advertisiment
還不能全面客觀地看清這件物品或者事件是否真的適合他們, 是否會給他們帶來真正的喜悅與幫助。 比如, 聽到悅耳的琵琶聲因此心想往之, 但是卻不能想到這樣悅耳的聲音背後, 是日復一日的辛苦練習以及在這個過程所必須忍耐的枯燥。 他們自然想不到練習的時候手會疼、會起蠻子, 還要為此捨棄一些玩耍的時間, 要在過程中學會堅持。 而且, 爸爸媽媽還要為此付出一筆計畫外的支出。 這些他們想不到, 但是爸爸媽媽可以告訴他們, 可以讓他們在充分體會之後, 再決定是否真的“只要這一個。 ”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