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九歲小男孩柯爾, 自稱是能見到已故的人, 時刻充滿恐懼的柯爾只能躲在小小的帳篷裡來逃避現實, 一位心理醫生想要為他治療, 卻不被柯爾接受, 柯爾認定沒有人可以幫助他脫離現狀。 在麥爾康醫生不斷堅持下, 柯爾終於放下心防, 讓醫生瞭解自己的問題, 也慢慢地接受他的建議, 但故事的結局卻是我們意想不到的……
電影裡的橋段真實再現了現實生活裡的某些場景。 當孩子獨自蜷縮在“小窩”裡的時候, 您是否覺察到孩子某些“心理情緒”呢?他們的心情就像那首“偶陣雨”, 時而晴朗時而陰雨不綿。
Advertisiment
“小窩”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地方之一, 一個給了孩子們保留隱私, 展現“全然”自我的專屬空間。 但是關於“小窩”的事, 你知道多少呢?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小窩”的需求是不一樣。 比如一歲半左右, 更接近于潛意識“媽媽子宮”裡的安全感;兩三歲的孩子會有空間感的認識;五六歲左右會有安全感的需求。
從孩子所需的空間來講, 太大的空間會讓孩子覺得空曠和無所適從, 從現實的身體體量和心理上的潛在需求來看, 兩者是契合的。 專家指出, 不鼓勵十歲以後的孩子躲在“小窩”裡, 他們對於煩惱已經能夠很好地跟家長表達, 也會懂得用多種方式排解不開心。 (比如讀書、運動等)
Advertisiment
很多孩子在不具備很好的社交能力, 整體認知簡單的情況下, 置身於封閉的空間會覺得更有安全感。
如果煩惱、不開心, 不太容易用語言很好的表達自我。 其實這是缺乏安全感, 索求放鬆和自愈的表現。
如果發現孩子有情緒, 作為家長要注意慢慢引導並採用一些方法來幫助孩子排解, 多跟孩子進行心靈上的溝通, 和孩子一起做遊戲、參加活動等。
要避免孩子的“獨”, 所以家長一定要關心和留神孩子的小窩現象。 既要完全干涉, 保障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 也要慢慢引導孩子的開放性和社交性。
推薦健康“小窩”
帳篷是一個相對封閉和有限的空間, 又可以隨時被打開來融入外部環境。 帳蓬就像一個有窗戶的房子, 是否拉開那扇窗戶,
Advertisiment
為了營造具有安全感的獨立環境, 家長可以在上下床裡裝一個簾子, 像窗簾那樣可以拉開。 需要時, 孩子可以拉上, 自成一個小空間, 但這個小空間又不那麼封閉, 孩子也可以隨時再拉開, 既有安全感和神秘感, 又具有開放性可以極大緩解孩子們的不穩定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