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面對孩子間的“戰爭”

從出世以後, 孩子每一個轉折性的進步都讓做父母的狂喜, 小不點兒一天天地長大, 當孩子開始融入群體, 也是父母頭痛的開始, 他鬧脾氣了, 闖禍了, 打架了, 哭鼻子了, 孩子與別的孩子之間的戰事不斷, 讓父母手足無措, 因為那是屬於孩子們自己的事, 不好插手, 可闖下的禍偏偏又只能等著做父母的去補救。 這時候, 最難拿捏的是一個度的問題, 因為孩子們都很敏感, 任何稍微過火的處理方式, 都可能給孩子將來的成長留下陰影。 要妥善為孩子收拾戰爭殘局, 觀念的樹立和合理的方法至關重要。

Advertisiment

常見戰事一:孩子吃虧了

案例 
講述人:星星媽媽
故事主角:女兒星星, 2歲多, 今年9月剛上幼稚園
心情:困惑

那天早上星星安定下來開始玩皮球, 正玩得津津有味, 旁邊一個小男孩看得眼紅, 突然一下子把皮球奪走了, 星星嚇得怔在原地。 我也愣了一愣, 心裡一時像被貓抓一樣難受, 被別的小孩明目張膽地欺負, 星星卻不懂得保護自己的權益!
可這還不是最嚴重的, 週五快下班時接到外婆的電話, 說在幼稚園, 別的小孩來搶星星玩具, 星星不給, 爭奪之中, 小男孩狠狠地咬了星星一口, 星星沒提防, 玩具就被搶了, 手臂也因此破皮受傷。 可是我女兒沒哭!這才是讓我最心痛的, 因為她一再受到侵犯。
問題 
我頗有無能為力之感,

Advertisiment
因為不可能不理智地去打那個搶玩具的孩子, 我媽也說得對, 孩子太小, 什麼也不懂, 只會用最直接的方式解決問題。 然而我擔心她一味忍讓, 會形成逆來順受的性格, 將來如何應付社會激烈的競爭?事實上之前我們一直教育孩子要懂得謙讓, 到了這個階段, 謙讓卻成了退讓, 孩子顯然吃虧了。 我想對孩子說, 再有小朋友來搶你的玩具, 你就強硬點, 要懂得還擊。 可是如此又令我們的教育前後不一, 孩子可能無所適從。
現在家裡意見分成兩派, 我媽堅持認為不能教會孩子野蠻, 謙和禮讓還是第一位。 我和我爸則覺得, 傳統教育過於單一, 孩子只認得遵守“好”的道德準則, 不教她應付“惡”的情況, 會令孩子與社會現實脫節。 可如何才能科學地教會孩子既懂得保護自己的權益,
Advertisiment
又不把她引向暴力, 實在令我們感到棘手。

專家分析

特邀嘉賓:
馮夏婷 華南師範大學兒童心理學專家

孩子為什麼會咬人?

3-5歲是孩子攻擊性行為的多發階段, 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可能會對他人造成傷害, 但未必是帶有目的性的, 因而不能稱為“欺負”。 孩子的邏輯很簡單, 他看到別人的玩具很漂亮, 而自己沒有, 心裡就會升起想要的欲望, 最直接的, 就是伸手拿, 如果別人不給, 他就可能會搶, 甚至很自然地用咬的方式, 被咬的孩子感到痛, 鬆開了手, 並且哭, 他因此得到了玩具。 這樣, 在咬人的孩子心裡, 可能就會形成這樣的觀念:通過攻擊能夠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稍大一些,

Advertisiment
孩子學會利用團體關係對某個孩子進行孤立;或者要脅別的孩子要聽他的話, 否則就打他;或者用嘲笑等方式進行言語傷害, 攻擊性行為帶上了傷害他人的目的, 則發展為“欺負”行為。

錯誤做法

1、把責任推給老師, 當著孩子的面數落老師的不是。
原因:孩子之間的爭執本來就與老師無關, 隨便指責老師, 無助於事件的解決, 也有礙孩子認識真相, 著重點應該是教孩子自己去面對挫折和鼓起勇氣, 責怪老師只會令孩子感到更加懼怕。
2、直接帶孩子去與對方父母交涉。
原因:家長都會站在自己的立場說話, 而不是站在客觀層面, 碰到一起就很難理智處事。 應該交由第三者如老師來管束。

戰後修復

關鍵是教育咬人的孩子

因爭奪玩具而引起咬人和打架事件,

Advertisiment
是孩子自我進行學習的過程, 與本心的善惡沒有關係, 家長並不需要太過緊張。 但絕對不能因此而掉以輕心, 尤其需要注重教育發起攻擊的孩子, 家長或老師一定要出面干預。 告訴孩子要尊重別人的權利。 如果玩具的主人不願意借, 那孩子必須學會接受這種不如意。 如果因為他哭鬧而把玩具給他, 只會縱容他的驕橫。
咬人事件一旦發生, 對咬人的孩子, 除了批評他這是不對的, 還要對他施以一定懲罰, 同時讓他看到與懲罰相反的待遇:受到攻擊的孩子可以得到呵護和安撫, 通過這些舉措, 令咬人的孩子懂得, 攻擊他人不但不可能得逞, 而且沒有任何好處可言。 孩子樹立起這樣的觀念, 也就能夠自覺地摒棄攻擊性行為。
被咬的孩子要學會自我保護

第一,孩子經常受到欺負,長期不快樂的積累,會導致心靈脆弱、自卑和害怕與人打交道。因此一定要防微杜漸。
孩子受到攻擊,首先是安撫他,讓他知道,受到攻擊並不是他的過錯,欺負別人的行為是錯誤的。同時告訴他,媽媽會幫助他。
第二,激勵他表達,說出受到攻擊或欺負的經過和真相,對大一點的孩子,與他分析個中原因,如果別人不是有意的,則教孩子學會寬容。
第三,找老師談,讓老師知道孩子受到欺負,而採取行動去教育攻擊他人的小朋友。並讓孩子知道老師是可以提供援助的物件。
第四,幫他樹立權利觀念,讓他知道屬於他的東西不應該無條件讓給別人。教他不要軟弱,要學會保護自己。如果別的孩子再來搶他的東西,或者欺負他,則理直氣壯地發出嚴重警告:如果敢欺負我,我可以告訴老師,或者會還擊。
第五,平時鼓勵孩子多交朋友,放手讓孩子自己面對自己的事情,孩子在幼稚園裡朋友越多,他就會越開朗自信,受到欺負的機會越少。
第六,父母一定要控制怒火,體諒孩子的年幼無知,和老師一起分析情況,穩定情緒來和對方父母商討合理的解決辦法。吵鬧只會傷害感情,於事無補。

常見戰事二:孩子闖禍了
案例 
講述人:Leh,25歲
故事主角:10歲時的Leh
心情:疑慮

有生以來,我媽只打過我一次,可那次挨打,叫我終生難忘。10歲那年,小表弟過生日,選了個周日開慶祝會,親戚鄰居全被邀請到他家玩。中午,我們一班野小孩正在玩“公仔紙”,小表弟哭著來找我,說鄰居小孩捉弄他,把他推下水渠。我那時可是孩子王,威風八面,一聽如此,哪還得了,問清楚欺負他的人在哪,一班人雄糾糾氣昂昂趕到現場。找到那群小孩,叫他們道歉他們不幹,二話不合就打起架來,我揪住推小表弟的主犯,扭成一團,滾到地上,身子壓到一塊石頭,腦子裡靈光一閃,顧不得那麼多,撈起石頭往對方頭上磕了一下,他立刻就哭了,額頭上流下血來。我們這方一看事態不妙,轟地一下全跑了。
打了勝仗,我不禁有點洋洋自得。誰料傍晚,快開飯了,卻看到下午與我打架的小孩頭上纏著白布,牽著他老爸的手,也來到表弟家。我心裡暗叫不妙,躲在房間不敢出來,到不得不入座,我才最後一個低頭磨蹭著走到桌邊,那小孩當即指著我說:就是他。
然後就壞了,我媽面若寒霜地站起來,進房拿出雞毛撣子,對我說,脫下褲子,背過身。當著眾人的面,狠狠地抽了十下,還不准我哭。接下來,叫我向那孩子道歉。作為懲罰,大家吃飯,我在一邊罰站,晚飯結束,我吃剩飯菜填肚子,還必須負責洗碗。當時心裡真是委屈到了極點,自此,我沒有再輕易跟人打架。
問題 
這件事對我影響深遠。我恨了我媽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她讓我受盡屈辱,而且那件事並不是我做錯在先,而她不問青紅皂白就只知道教訓自己的孩子。我媽說,無論我的動機是否有理,我用打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且還造成流血事件,就無論如何都是我錯了。可是她也用暴力來懲罰我,實在讓我不能心服。後來我體諒到媽媽有一個考慮是為了顧全大局,不想老老少少歡聚一堂的時刻發生是非爭吵。可是我也想問,難道就沒有更好的、不以傷害自己孩子心靈為代價的解決方式嗎?

專家分析

馮夏婷

不能在眾人面前責怪和懲罰孩子

當著眾人面責怪小孩是不恰當的,這會傷及孩子的自尊心,進而激起其更強烈的反叛和仇恨情緒。而且會因此令旁人對他形成固定看法,認定他是品行惡劣的小孩,推動他自暴自棄,進而屢教不改,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誤。教育孩子,是要他出於自覺,心悅誠服地形成好的行為,而不是為逃避懲罰而守規矩,這就必須注意顧全他的自尊心。

戰後修復

絕對不應該在眾目睽睽下懲罰孩子,而是應該把兩個孩子分別帶到一邊單獨地談,雙方的家長都可在場,對待肇事孩子,由肇事孩子的家長發問,而受傷害孩子的家長在一旁聽;對受傷孩子,則反過來。
用嚴肅而平靜的語氣,問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讓孩子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做,讓他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與嚴重後果。一般來說,孩子傷人都是因為臨場控制不了自己,坦誠地跟他談,他很快就能領悟到自己的過失並真心悔過。如果事態嚴重,可陪孩子到醫院看望受傷的小朋友,教會孩子送禮物作為慰問,並誠懇地進行道歉。

也就能夠自覺地摒棄攻擊性行為。
被咬的孩子要學會自我保護

第一,孩子經常受到欺負,長期不快樂的積累,會導致心靈脆弱、自卑和害怕與人打交道。因此一定要防微杜漸。
孩子受到攻擊,首先是安撫他,讓他知道,受到攻擊並不是他的過錯,欺負別人的行為是錯誤的。同時告訴他,媽媽會幫助他。
第二,激勵他表達,說出受到攻擊或欺負的經過和真相,對大一點的孩子,與他分析個中原因,如果別人不是有意的,則教孩子學會寬容。
第三,找老師談,讓老師知道孩子受到欺負,而採取行動去教育攻擊他人的小朋友。並讓孩子知道老師是可以提供援助的物件。
第四,幫他樹立權利觀念,讓他知道屬於他的東西不應該無條件讓給別人。教他不要軟弱,要學會保護自己。如果別的孩子再來搶他的東西,或者欺負他,則理直氣壯地發出嚴重警告:如果敢欺負我,我可以告訴老師,或者會還擊。
第五,平時鼓勵孩子多交朋友,放手讓孩子自己面對自己的事情,孩子在幼稚園裡朋友越多,他就會越開朗自信,受到欺負的機會越少。
第六,父母一定要控制怒火,體諒孩子的年幼無知,和老師一起分析情況,穩定情緒來和對方父母商討合理的解決辦法。吵鬧只會傷害感情,於事無補。

常見戰事二:孩子闖禍了
案例 
講述人:Leh,25歲
故事主角:10歲時的Leh
心情:疑慮

有生以來,我媽只打過我一次,可那次挨打,叫我終生難忘。10歲那年,小表弟過生日,選了個周日開慶祝會,親戚鄰居全被邀請到他家玩。中午,我們一班野小孩正在玩“公仔紙”,小表弟哭著來找我,說鄰居小孩捉弄他,把他推下水渠。我那時可是孩子王,威風八面,一聽如此,哪還得了,問清楚欺負他的人在哪,一班人雄糾糾氣昂昂趕到現場。找到那群小孩,叫他們道歉他們不幹,二話不合就打起架來,我揪住推小表弟的主犯,扭成一團,滾到地上,身子壓到一塊石頭,腦子裡靈光一閃,顧不得那麼多,撈起石頭往對方頭上磕了一下,他立刻就哭了,額頭上流下血來。我們這方一看事態不妙,轟地一下全跑了。
打了勝仗,我不禁有點洋洋自得。誰料傍晚,快開飯了,卻看到下午與我打架的小孩頭上纏著白布,牽著他老爸的手,也來到表弟家。我心裡暗叫不妙,躲在房間不敢出來,到不得不入座,我才最後一個低頭磨蹭著走到桌邊,那小孩當即指著我說:就是他。
然後就壞了,我媽面若寒霜地站起來,進房拿出雞毛撣子,對我說,脫下褲子,背過身。當著眾人的面,狠狠地抽了十下,還不准我哭。接下來,叫我向那孩子道歉。作為懲罰,大家吃飯,我在一邊罰站,晚飯結束,我吃剩飯菜填肚子,還必須負責洗碗。當時心裡真是委屈到了極點,自此,我沒有再輕易跟人打架。
問題 
這件事對我影響深遠。我恨了我媽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她讓我受盡屈辱,而且那件事並不是我做錯在先,而她不問青紅皂白就只知道教訓自己的孩子。我媽說,無論我的動機是否有理,我用打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且還造成流血事件,就無論如何都是我錯了。可是她也用暴力來懲罰我,實在讓我不能心服。後來我體諒到媽媽有一個考慮是為了顧全大局,不想老老少少歡聚一堂的時刻發生是非爭吵。可是我也想問,難道就沒有更好的、不以傷害自己孩子心靈為代價的解決方式嗎?

專家分析

馮夏婷

不能在眾人面前責怪和懲罰孩子

當著眾人面責怪小孩是不恰當的,這會傷及孩子的自尊心,進而激起其更強烈的反叛和仇恨情緒。而且會因此令旁人對他形成固定看法,認定他是品行惡劣的小孩,推動他自暴自棄,進而屢教不改,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誤。教育孩子,是要他出於自覺,心悅誠服地形成好的行為,而不是為逃避懲罰而守規矩,這就必須注意顧全他的自尊心。

戰後修復

絕對不應該在眾目睽睽下懲罰孩子,而是應該把兩個孩子分別帶到一邊單獨地談,雙方的家長都可在場,對待肇事孩子,由肇事孩子的家長發問,而受傷害孩子的家長在一旁聽;對受傷孩子,則反過來。
用嚴肅而平靜的語氣,問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讓孩子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做,讓他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與嚴重後果。一般來說,孩子傷人都是因為臨場控制不了自己,坦誠地跟他談,他很快就能領悟到自己的過失並真心悔過。如果事態嚴重,可陪孩子到醫院看望受傷的小朋友,教會孩子送禮物作為慰問,並誠懇地進行道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