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預防奶瓶齲齒

一種由嬰兒睡眠時不斷吸吮奶瓶而造成的齲齒, 醫學上稱為奶瓶齲(又稱哺乳齲), 表現為上頜乳切牙(即門牙)的唇側面, 及鄰面的大面積齲壞, 牙齒患齲病後不能自愈(即不能再長好)。 由於乳牙的鈣化程度低, 因此患齲後病情進展迅速, 破壞面積廣, 並且治療效果差。 因此積極預防是非常重要的。

生活中經常看到一些寶寶, 還沒等乳牙長齊, 已長出的牙就變黑了, 這種現象大都是因“奶瓶性齲齒”所致。 什麼原因導致了“奶瓶齲”?媽媽該如何幫助寶寶有效預防“奶瓶齲”呢?

媽媽三問“奶瓶齲”

媽媽三問“奶瓶齲”

Advertisiment

什麼叫“奶瓶齲”?

“奶瓶齲”指的是兒童早期齲齒, 常見於長期使用奶瓶的寶寶身上, 其特徵為齲齒主要發生於上頜的門牙和第一乳磨牙, 同時與此成為對比的是, 下頜的門牙卻很少看到齲齒。 這種蛀牙往往是因為不當的餵食習慣造成飲品中的可發酵醣類長時間滯留在牙齒周圍所致, 牛奶、母奶、果汁及糖水等, 都含有不同成分可發酵醣類, 經變形鏈球菌利用之後而產生酸, 造成牙齒表面脫鈣。

“奶瓶齲”是如何發生的?

寶寶吮吸奶嘴時, 牛奶容易直接附著在牙齒表面。 此外, 寶寶使用奶瓶時還常常邊玩邊喝, 從而使肚子飽脹而引起睡意, 導致唾液分泌量減少, 使得附著在牙齒上面的飲料更難去除。

寶寶含著奶嘴睡覺,

Advertisiment
無法清理口腔, 就會使口腔內腐蝕牙體的細菌大量繁殖, 久而久之牙齒脫鈣、牙冠剝脫, 就會形成黑色的殘根或牙渣, 從而引發“奶瓶齲”。

罹患“奶瓶齲”危害有多大?

與恒牙相比, 乳牙中的有機物多於無機物, 因而更容易受到酸的腐蝕。 而患了“奶瓶性齲齒”, 寶寶不僅會牙疼, 嚴重時還可發生牙髓炎、牙周膿腫等併發症, 危害全身健康。

四大誤區誘發“奶瓶齲”

誤區1、讓寶寶習慣含著奶瓶入睡

很多父母缺乏口腔衛生的常識, 也不知道邊吸奶邊睡會造成大問題;也有的父母, 雖有模糊的概念知道這樣吃吃睡睡不太好, 可是寶寶早已養成“要吃才睡”的習慣, 為了圖個安靜、減少吵鬧, 就讓寶寶繼續邊吃邊睡等等。

專家評點:大人的錯誤,

Advertisiment
種下許多小寶寶患奶瓶性齲齒的病因。 其實奶瓶餵食的內含物, 不一定是奶汁, 也有的是豆漿、果汁、蜂蜜水、米漿等等, 而只要含有糖分的東西, 都可能引起牙齒蛀蝕, 產生蛀牙。 甚至有的父母沒有讓寶寶帶著奶瓶上床邊吸邊睡, 只是在睡覺前喝點奶汁, 或其他含糖飲料, 然後讓寶寶直接睡覺, 那麼, 睡前所喝的含糖食物殘留在牙齒表面, 仍然可能產生蛀牙。

此外, 蛀牙的形成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不好的飲食習慣必須經年累月才會造成牙齒的蛀蝕;睡前或睡時含著奶瓶睡覺的習慣愈久, 蛀牙的情況就會愈嚴重。

媽媽怎麼做:如果寶寶已經形成這種不良習慣, 媽媽一定要立刻設法幫寶寶解除。 為了避免寶寶沒有奶瓶就吵鬧不肯睡,

Advertisiment
父母可在睡前給寶寶一個乾淨、沒有沾任何甜味的奶嘴或小玩具, 然後放點音樂、哼唱兒歌, 或抱著、搖著寶寶入睡, 拍拍、揉揉寶寶的背也是幫助入眠的好方法。 大一點的寶寶可念一段圖畫書, 或在睡前講個故事給寶寶聽。

若以上的方法還是無法戒除寶寶“不喝不睡”的習慣, 可將奶水或其他甜汁逐漸沖淡來戒除。 從開始稀釋到變成白開水喂飲, 約需花費兩星期。 當然有些寶寶在開始時, 會對沖淡的奶汁或甜汁產生排斥, 拒喝吵鬧的情形也可能發生, 所以父母必須有心理準備, 在“戒除”時期要有恒心、毅力來“抗戰”數個晚上。

誤區2、乳牙護理無關緊要

許多媽媽都忽視了乳牙的重要性, 她們認為乳牙在寶寶12歲前反正都會全部脫落並被恒牙代替,

Advertisiment
所以無需加以特別關注, 只要小心護理恒牙就可以了。 也有的媽媽雖然知道應該對寶寶乳牙進行護理, 無奈護理知識有限, 以為在給寶寶餵奶後或寶寶飯後喝些白開水就足夠了。

專家評點:乳牙不好對寶寶發育會產生多方面的不利影響。 寶寶的蛀牙常常成為感染灶, 並成為病原菌入侵體內的途徑而影響寶寶的健康。 倘若乳牙護理不周, 很早出現蛀蝕又未及時修補, 一旦寶寶的恒牙萌出時, 便會受到兩旁乳牙的影響, 由於得不到它們應有的出牙空間, 結果寶寶的口腔會佈滿參差不齊的牙齒。

媽媽怎麼做:寶寶在六七個月後乳牙漸漸長出時, 媽媽就應幫忙做清潔牙齒的工作:初期可在喂完奶後喂些白開水, 並以乾淨的棉棒或毛巾、紗布繞在手指上,替寶寶擦淨牙齒及牙齦;待寶寶兩歲左右,後面的磨牙長出來了,則可改用細小、柔軟的寶寶牙刷,替寶寶在餐後、睡前刷牙;之後更可以逐漸使用兒童牙膏,以及在牙齒上塗氟等方法保護牙齒。

如何預防奶瓶齲

誤區3、牙痛才就醫

雖然有的媽媽早早就發現了寶寶的牙齒在逐漸變黃,但卻認為“乳牙齲壞不需治療”、“牙痛才就醫”,只要寶寶不哭不鬧,就不願意主動帶寶寶去看牙醫。

專家評點:寶寶的牙齒沒有問題時,媽媽也應定期帶他們去牙科進行保健。3歲前,帶寶寶去牙科進行保健,也是讓寶寶逐漸熟悉那裡的環境,等到需要進行牙齒保健或治療時,便能輕鬆快樂地接受。

媽媽怎麼做:對寶寶的乳牙要定期檢查,最好每半年檢查一次,因為齲齒在初期時,一般寶寶不會感覺到痛,而當其感覺疼痛時,齲齒就已比較嚴重了,所以說齲齒要早發現,早治療。

誤區4、齲齒是遺傳

父母患有齲齒,寶寶也會滿口蛀牙,這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司空見慣,不少人甚至認為蛀牙是會遺傳的。

專家評點:蛀牙不會遺傳,但會通過父母對寶寶的餵食等行為傳播給寶寶,這也是寶寶患上蛀牙的原因之一。下述幾種行為被確認為“有害”:給寶寶用奶瓶餵奶時,父母擔心溫度過高會傷害寶寶,於是先就著奶嘴吮上一口;餵養寶寶時,用自己的餐具喂給寶寶吃;親吻寶寶的嘴巴。

媽媽怎麼做:媽媽患有齲齒的要積極診治,以免傳染給寶寶。另外,改變在育兒方面的不良習慣,在親吻寶寶的時候,不妨選擇臉蛋、額頭等部位,這同樣可以跟寶寶進行感情交流。

預防“奶瓶齲”三項注意

儘量採取母乳餵養:研究結果表明,母乳餵養的寶寶,齲齒發病率幾乎比奶瓶餵養的寶寶低近一半,因此母乳餵養可預防齲齒。

控制餵奶時間:餵食奶汁最好在一定時間內,20分鐘左右就結束,並立即換上裝開水的奶瓶,以開水沖洗寶寶的口腔。

避免過多攝入蔗糖:蔗糖是各種碳水化合物中最易引起蛀牙的一種。要防止寶寶乳牙發生齲病,就要注意控制蔗糖的攝入。如果要使用配方奶粉餵養寶寶,儘量選擇不含蔗糖的配方。多喝白開水,少喝糖分高的飲料。

小編總結:奶瓶齲由於多個牙齒、廣泛性齲壞,治療時首先進行藥物治療。若有條件時應儘量作修復治療,因為藥物治療並不能恢復牙體外形,僅起抑制齲蝕進展的作用。乳牙齲蝕後,可致咀嚼功能降低。

並以乾淨的棉棒或毛巾、紗布繞在手指上,替寶寶擦淨牙齒及牙齦;待寶寶兩歲左右,後面的磨牙長出來了,則可改用細小、柔軟的寶寶牙刷,替寶寶在餐後、睡前刷牙;之後更可以逐漸使用兒童牙膏,以及在牙齒上塗氟等方法保護牙齒。

如何預防奶瓶齲齒

誤區3、牙痛才就醫

雖然有的媽媽早早就發現了寶寶的牙齒在逐漸變黃,但卻認為“乳牙齲壞不需治療”、“牙痛才就醫”,只要寶寶不哭不鬧,就不願意主動帶寶寶去看牙醫。

專家評點:寶寶的牙齒沒有問題時,媽媽也應定期帶他們去牙科進行保健。3歲前,帶寶寶去牙科進行保健,也是讓寶寶逐漸熟悉那裡的環境,等到需要進行牙齒保健或治療時,便能輕鬆快樂地接受。

媽媽怎麼做:對寶寶的乳牙要定期檢查,最好每半年檢查一次,因為齲齒在初期時,一般寶寶不會感覺到痛,而當其感覺疼痛時,齲齒就已比較嚴重了,所以說齲齒要早發現,早治療。

誤區4、齲齒是遺傳

父母患有齲齒,寶寶也會滿口蛀牙,這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司空見慣,不少人甚至認為蛀牙是會遺傳的。

專家評點:蛀牙不會遺傳,但會通過父母對寶寶的餵食等行為傳播給寶寶,這也是寶寶患上蛀牙的原因之一。下述幾種行為被確認為“有害”:給寶寶用奶瓶餵奶時,父母擔心溫度過高會傷害寶寶,於是先就著奶嘴吮上一口;餵養寶寶時,用自己的餐具喂給寶寶吃;親吻寶寶的嘴巴。

媽媽怎麼做:媽媽患有齲齒的要積極診治,以免傳染給寶寶。另外,改變在育兒方面的不良習慣,在親吻寶寶的時候,不妨選擇臉蛋、額頭等部位,這同樣可以跟寶寶進行感情交流。

預防“奶瓶齲”三項注意

儘量採取母乳餵養:研究結果表明,母乳餵養的寶寶,齲齒發病率幾乎比奶瓶餵養的寶寶低近一半,因此母乳餵養可預防齲齒。

控制餵奶時間:餵食奶汁最好在一定時間內,20分鐘左右就結束,並立即換上裝開水的奶瓶,以開水沖洗寶寶的口腔。

避免過多攝入蔗糖:蔗糖是各種碳水化合物中最易引起蛀牙的一種。要防止寶寶乳牙發生齲病,就要注意控制蔗糖的攝入。如果要使用配方奶粉餵養寶寶,儘量選擇不含蔗糖的配方。多喝白開水,少喝糖分高的飲料。

小編總結:奶瓶齲由於多個牙齒、廣泛性齲壞,治療時首先進行藥物治療。若有條件時應儘量作修復治療,因為藥物治療並不能恢復牙體外形,僅起抑制齲蝕進展的作用。乳牙齲蝕後,可致咀嚼功能降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