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的涵義、重要與發展
一、自律是什麼?自律是指人能服從內在良心的規律, 並能適當的約束自我的行為。 自律能力包括:
自治的能力:如個人清潔、生活自理等。
Advertisiment
自發的道德:自律孩子的道德觀念是經過內省深思的, 做了不道德、損及別人的事情, 會有罪惡感, 所以不做。 他們做事會考慮到群體, 負責又利他。
堅毅的精神:擁有約束自己的能力, 因此能夠為了更重要的目標延緩一時的滿足, 這也是成功很重要的基礎。
二、自律的重要。 很多研究指出, 自律的孩子成就表現比較好。
Advertisiment
三、自律的發展。 嬰幼兒期是無律階段, 沒有所謂的紀律、規範, 為所欲為, 不知是非善惡;基本上就是想吃就要吃, 不舒服就要哭。 接下來就是學前、小學中低年級的他律階段, 遵循的是權威人士所訂下的道德規範。 他們做不做某些事, 遵不遵守道德規範, 通常是為了避免受罰或討權威人士的歡心。
小學高年級、青春期, 是孩子從他律邁向自律的重要階段。
Advertisiment
瞭解自律是什麼之後,
我們再來談談為什麼有這麼多父母看到青少年房間亂,
會火冒三丈,
一天到晚為了這種事情開戰?
Advertisiment
一、目標大不同
青少年最想要爭取的是自主權, 也就是“能依照自己的意志、權利行事、思考, 完全不受外力干涉”。
因此, 房間怎麼佈置、要多整齊, 是我自己的事, 爸媽不應干涉。 然而, 自主不等於自律, 青少年要自主, 父母期待的卻是自治和自律。 自律是, 不僅擁有處理生活事務的自治能力, 在滿足自己的需求時, 還會考慮到行為是否干擾別人?兩造目標大不同, 當然就會有衝突。
二、背景大不同
道德價值、行為規範會著隨時代改變, 對於生活秩序的看法和習慣也有代間差異。 父母以自己年輕時的標準, 來要求孩子的生活規範, 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但仔細想想, 這個要求其實未必合理。
時代不一樣了, 現今父母成長的年代,
Advertisiment
再想想, 以前我們的軍訓護理課程不只教導如何鋪床、如何把被子折得像豆腐乾, 甚至還要檢查、考試、比賽。 在那種時代氛圍下, 即使再懶散的青少年, 整潔習慣也不會太差。 而現在連軍中都要限制士兵曝曬在太陽下的時間, 孩子所面對的社會規範、培養起來的行為習慣自然不同以往。
簡單來說, 這個案例凸顯兩代情況大不同。若能厘清彼此的觀念,達到共識,就比較能解決問題。否則親子各執一詞,永遠沒有交集。
接著,讓我們一起來厘清“房間的整潔是否跟自律有關”這個問題。
事實上,整潔和整齊是不一樣的,衛不衛生會干擾別人。像房間累積太多毛屑灰塵,導致家人過敏;吃剩的食物、用過的杯盤沒有隨手清洗,招來蟑螂螞蟻,都是為了自己快樂方便,卻讓別人承擔後果的行為。青少年已經能夠瞭解這當中的因果關係,如果無法約束、要求自己,那就是欠缺自律的精神和行為能力。因此,清潔的問題一定要處理,至於整齊,就有比較大的商榷餘地。
尊重個別差異
房間整整齊齊的孩子,必定擁有自理、約束自己,以及歸納的能力,但房間不整齊的人卻未必就沒自律。這裡頭牽涉到孩子天生的個別差異。
每個人天生規律性不一樣。有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教,東西不擺整齊,他比你更難受。像我們家老大規律性很高,她所有的東西都歸類得整整齊齊;跟她借東西,她會精准的告訴你在哪個櫃子、哪個抽屜的哪一格。換成我小女兒,她就會直接幫忙找,但如果她忙,可能就會答說:“好像在某某地方,麻煩你自己找找看,不好意思!”找不找得到,就看運氣了。雖然規律差了十萬八千里,但他們在學習、人際等領域卻一樣能夠自律。
整齊程度不符合爸媽的期待,對父母是困擾,但不見得是客觀的問題。只要門一關不要妨礙觀瞻、客人來訪時有能力稍做整理、不對自己的生活構成困擾,也不把收拾的責任丟給爸媽,實在不是什麼大問題,更不需要擴大成為親子關係的危機。
整潔度不一樣,不是誰對誰錯,只是不同。在我們家,重規律的大女兒是事務達人,但有時也會以生活上適度的淩亂來放鬆自己、調節壓力;不太講究秩序的小女兒創意十足,一旦開始為找不到東西而困擾時,也會在瞬間把房間整理得井井有條。像這樣,父母真的不用擔心。
另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自律的發展需要時間和過程。不是給了孩子權利,他就能夠自律。要權利很容易,負責任很困難,這是個過程,需要時間學習和轉換。
教養要有方法,換個角度思考
像本文的案例,許多父母即使知道孩子需要時間長大懂事,但內心還是很容易以自己的標準來評判孩子的行為表現,也因此會出現像“亂得跟豬窩沒啥兩樣”的喟歎。
父母對青少年的不滿,常以下列幾種反應表現出來:
命令:你現在就給我去收拾!
恐嚇:三天內不整理好,我就把你趕出這個房間!
教誨:要享有權利,就必須負起責任啊!
責備:從來沒看過像你這麼邋遢的孩子。
嘲諷:連收拾房間的能力也沒有,還說自己已經長大了。
建議:你只要減少一點上網的時間,早就把房間收拾好了!
其實不管直接罵或在心裡嘀咕,孩子都感受得到父母對他們的評價。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自主,青少年典型的反擊有:
防衛:我哪有邋遢,不負責?
爭辯:這樣就叫豬窩?你還沒看過我同學的房間哪!
論理:時代不同,已經沒有人在意房間亂不亂了!
放棄:我就是邋遢,我也沒辦法!
父母和青少年一旦陷入這種我對你錯的爭戰,就很容易失去焦點。
青春期是發展屬於自己人生準則的重要階段,青少年的目標在創新(creation),會選擇最適合自己年代的價值與策略,來建立自我風格、生活型態、對事物的態度,學習舒適、有效的處事方法。而他們的父母卻已進入確認(validation)的生命階段。他們遵循某一套價值觀多年,因此會趨向於要確認自己的選擇是對的,自然會期望下一代的認同。
兩代需要互相理解,才能夠互相尊重。青少年必須體會,要父母承認過去用了幾十年的價值觀是錯的,實在是強人所難。同樣的,父母要能瞭解青少年是未來時代的創造者,父母的價值和規範只是參考值之一。勉強孩子照單全收,可能造成他們不合時宜、無法適應時代的變遷。
如果能用比較好的方式讓孩子知道:你要尊重我的價值觀,因為我已經用了幾十年,也沒有什麼問題;但是我也知道時代、環境不同,我願意尊重你的想法,青少年就會變得比較體諒。給權利只是自律的開端,陪伴和帶領,讓他能不斷嘗試錯誤,才能發展出自律的能力。
而與青少年討論的過程,是在培養他,讓他長出能力,真正瞭解人的不同,懂得包容與尊重。即使親子的價值觀都在合理範圍內,只要有落差,就會有衝突。把親子衝突當成是一種修練,修練到最後,對人就會比較寬容。我們期待孩子能自律,也希望他有開放的心胸,開闊的視野。笑顏以對,以好奇、感興趣的方式看待彼此的差異,孩子就會長得很好,自我尊重,也懂得尊重別人。
作者簡介:楊俐容,台大心理學研究所畢業,從事過兒童、青少年、婚姻諮商工作,目前致力於社區營造、學童EQ教育與普羅大眾心理學教育工作,也是《親子天下》創刊之始便深受好評的“家有青少年”駐站專欄作家。著有《情緒教養,從家庭開始》、《提升親子EQ三部曲》、《EQ武功秘笈》全套四冊、《EQ家庭》、《EQ學園:好人氣養成班》等,譯有《皮亞傑》。
圖片: r.nial.bradshaw @ flickr
採訪整理:江美滿
接著,讓我們一起來厘清“房間的整潔是否跟自律有關”這個問題。
事實上,整潔和整齊是不一樣的,衛不衛生會干擾別人。像房間累積太多毛屑灰塵,導致家人過敏;吃剩的食物、用過的杯盤沒有隨手清洗,招來蟑螂螞蟻,都是為了自己快樂方便,卻讓別人承擔後果的行為。青少年已經能夠瞭解這當中的因果關係,如果無法約束、要求自己,那就是欠缺自律的精神和行為能力。因此,清潔的問題一定要處理,至於整齊,就有比較大的商榷餘地。
尊重個別差異
房間整整齊齊的孩子,必定擁有自理、約束自己,以及歸納的能力,但房間不整齊的人卻未必就沒自律。這裡頭牽涉到孩子天生的個別差異。
每個人天生規律性不一樣。有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教,東西不擺整齊,他比你更難受。像我們家老大規律性很高,她所有的東西都歸類得整整齊齊;跟她借東西,她會精准的告訴你在哪個櫃子、哪個抽屜的哪一格。換成我小女兒,她就會直接幫忙找,但如果她忙,可能就會答說:“好像在某某地方,麻煩你自己找找看,不好意思!”找不找得到,就看運氣了。雖然規律差了十萬八千里,但他們在學習、人際等領域卻一樣能夠自律。
整齊程度不符合爸媽的期待,對父母是困擾,但不見得是客觀的問題。只要門一關不要妨礙觀瞻、客人來訪時有能力稍做整理、不對自己的生活構成困擾,也不把收拾的責任丟給爸媽,實在不是什麼大問題,更不需要擴大成為親子關係的危機。
整潔度不一樣,不是誰對誰錯,只是不同。在我們家,重規律的大女兒是事務達人,但有時也會以生活上適度的淩亂來放鬆自己、調節壓力;不太講究秩序的小女兒創意十足,一旦開始為找不到東西而困擾時,也會在瞬間把房間整理得井井有條。像這樣,父母真的不用擔心。
另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自律的發展需要時間和過程。不是給了孩子權利,他就能夠自律。要權利很容易,負責任很困難,這是個過程,需要時間學習和轉換。
教養要有方法,換個角度思考
像本文的案例,許多父母即使知道孩子需要時間長大懂事,但內心還是很容易以自己的標準來評判孩子的行為表現,也因此會出現像“亂得跟豬窩沒啥兩樣”的喟歎。
父母對青少年的不滿,常以下列幾種反應表現出來:
命令:你現在就給我去收拾!
恐嚇:三天內不整理好,我就把你趕出這個房間!
教誨:要享有權利,就必須負起責任啊!
責備:從來沒看過像你這麼邋遢的孩子。
嘲諷:連收拾房間的能力也沒有,還說自己已經長大了。
建議:你只要減少一點上網的時間,早就把房間收拾好了!
其實不管直接罵或在心裡嘀咕,孩子都感受得到父母對他們的評價。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自主,青少年典型的反擊有:
防衛:我哪有邋遢,不負責?
爭辯:這樣就叫豬窩?你還沒看過我同學的房間哪!
論理:時代不同,已經沒有人在意房間亂不亂了!
放棄:我就是邋遢,我也沒辦法!
父母和青少年一旦陷入這種我對你錯的爭戰,就很容易失去焦點。
青春期是發展屬於自己人生準則的重要階段,青少年的目標在創新(creation),會選擇最適合自己年代的價值與策略,來建立自我風格、生活型態、對事物的態度,學習舒適、有效的處事方法。而他們的父母卻已進入確認(validation)的生命階段。他們遵循某一套價值觀多年,因此會趨向於要確認自己的選擇是對的,自然會期望下一代的認同。
兩代需要互相理解,才能夠互相尊重。青少年必須體會,要父母承認過去用了幾十年的價值觀是錯的,實在是強人所難。同樣的,父母要能瞭解青少年是未來時代的創造者,父母的價值和規範只是參考值之一。勉強孩子照單全收,可能造成他們不合時宜、無法適應時代的變遷。
如果能用比較好的方式讓孩子知道:你要尊重我的價值觀,因為我已經用了幾十年,也沒有什麼問題;但是我也知道時代、環境不同,我願意尊重你的想法,青少年就會變得比較體諒。給權利只是自律的開端,陪伴和帶領,讓他能不斷嘗試錯誤,才能發展出自律的能力。
而與青少年討論的過程,是在培養他,讓他長出能力,真正瞭解人的不同,懂得包容與尊重。即使親子的價值觀都在合理範圍內,只要有落差,就會有衝突。把親子衝突當成是一種修練,修練到最後,對人就會比較寬容。我們期待孩子能自律,也希望他有開放的心胸,開闊的視野。笑顏以對,以好奇、感興趣的方式看待彼此的差異,孩子就會長得很好,自我尊重,也懂得尊重別人。
作者簡介:楊俐容,台大心理學研究所畢業,從事過兒童、青少年、婚姻諮商工作,目前致力於社區營造、學童EQ教育與普羅大眾心理學教育工作,也是《親子天下》創刊之始便深受好評的“家有青少年”駐站專欄作家。著有《情緒教養,從家庭開始》、《提升親子EQ三部曲》、《EQ武功秘笈》全套四冊、《EQ家庭》、《EQ學園:好人氣養成班》等,譯有《皮亞傑》。
圖片: r.nial.bradshaw @ flickr
採訪整理:江美滿